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大学,36氪经授权发布。
每年,人类产生近3亿吨垃圾。有800多万吨垃圾被扔进海洋,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为塑料垃圾失去生命。
每周,全球人均吃掉一张“信用卡”。因为未被回收的塑料慢慢降解成塑料微粒,出现在土壤、水体、空气,以及富集在海洋动物体内。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重量为5克塑料,大致相当于每周吃掉一张信用卡。
自2008年,中国就实施了限塑令。然而限塑十余年,减速远远赶不上增速,塑料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从限塑令实行至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平均每年节约87.5亿个塑料购物袋。但是,仅2016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仅快递、外卖带来的新增数量就是节约数量的2.5倍。
有业内人士认为,减塑之难,关键在于没有使用合适的替代品。人类有多依赖塑料,减塑就有多难。如果有一种环境友好的材料能够替代塑料,那么,减塑之路会容易很多。
可降解塑料,就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替代品。
普通塑料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高达500年,同时还会产生有害物质。而某些可降解塑料在工业堆肥环境下,22天内可以完成分解。
今年以来,新限塑政策频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在重点城市的商场、超市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餐具。到2025年底,不可降解胶带等也被禁止使用。
政策的东风下,可降解塑料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多家厂商扩充了可降解塑料的产能,准备乘势而起。因为就全球而言,可降解塑料渗透率低,发展空间大。仅就中国市场而言,可降解塑料也是一个百亿级别的风口,并有千亿级的潜在空间,这个巨大的市场即将爆发,大小玩家已准备起跑。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新版“禁塑令”,它被行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禁塑令”。这份“禁塑令”释放了一个信号:不可降解塑料将逐渐被全面禁止。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紧接着,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不可降解塑料成了被重点禁止的对象。
9月29日,上海市提出:到2021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下降40%。到2023年底,全市各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一个多月后的11月10日,北京市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搅拌棒;外卖以及堂食打包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商场、超市、药店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二十多个省份密集发布了新版禁塑令。新华社指出,“生物降解塑料将成为替代材料,预计至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
减塑毋庸置疑,但也有网友疑惑:为什么国家不先采取一些措施去逐渐减少塑料的量,而是骤然切换到可降解塑料?
事实上,我国一直在强调“减量”。早在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中,就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都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收费来倒逼减量。
然而,“限塑令”实施十二年,塑料却越限越多。
一方面,“减塑”变成了“卖塑”。超市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2018年,“限塑令”实施十年。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指出:在部分行业,“限塑令”已经名存实亡,几乎沦为“卖塑令”。超市购物结账时,收银员还会问一句:“要塑料袋吗?” 不少人都选择花两三毛钱买一个,很方便地装好拎走。
另一方面,“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松动。
2018年5月,环保组织零废弃联盟对979家零售场所调研显示,78%的店铺使用不合规的塑料袋,仅有9.1%用合规塑料袋且收费,能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的商家只有36家。
更重要的是,快递、外卖行业消耗了数量惊人的塑料制品。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从2008年至2019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增长了41倍。
随之来的,是大量的塑料废弃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中国快递业每年带来的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另外一组被多家媒体引用的数据: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约57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国内一年使用的包装胶带,可以绕地球1077圈。
同样走上快车道的外卖行业,也成了塑料废弃物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财新》杂志根据2019年数据测算,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巨头消耗的各类塑料加起来有50多万吨。
按照以上数据测算,快递和外卖仅一年消耗的塑料就有230万吨。而据发改委数据,“限塑令”实施十年,累计只节约了140万吨塑料袋。
也就是说,仅快递外卖1年消耗的塑料就超过了10年累计节约的总量。“减量”相对于“增量”,杯水车薪。
近年来,快递和外卖行业也进行了不少减塑的尝试。
但是这些减塑尝试都面临着成本高、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等问题,所以运用范围非常有限。
“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们所做出的包装绿色化努力,远远跟不上其业务规模的持续激增。”绿色和平塑料项目主任唐大旻表示。
那么,疯狂增长的塑料垃圾都流入了哪里?
中国对塑料垃圾的处理是回收再利用,不过,能利用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垃圾会被填埋、焚烧,但这些方法均会对土壤、空气、水质带来损害。
除了以上的处理方式,还存在无意中泄露的垃圾。据中国塑协估计,泄露的塑料垃圾约为1%。虽然占比不大,但是乘以巨大的基数,数量也十分可观。
如何处理塑料垃圾已经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产生的9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难以消失,“活”得比几辈人还要久。
一只普通的塑料瓶,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需要500年以上。
一般塑料袋的自然降解时间也在200年以上,依然会污染土壤和水质。
每年有百万吨塑料垃圾入海,有超过270种动物被塑料缠身而亡,因误食塑料死亡的动物也超过了240种。人们曾在一头鲸的胃里发现了40多公斤的塑料垃圾。
使用可降解塑料的意义在于:缩短塑料垃圾的降解时间,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2019年以来,在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东南亚、南美、大洋洲等地均已开始规模使用可降解塑料替换传统塑料袋。在亚洲和美洲,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英美等国每年会向别国转移大量的塑料垃圾,过去,中国是转移地之一。2018年,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这对全球转换使用可降解塑料有着促进作用。
在南美地区,因本地缺少可降解塑料合成工业,已开始从中国进口可降解塑料。
我国“禁塑令”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全面落地,届时,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快速增长,行业或将迎来百亿级的风口。
据天风证券数据,目前,可降解塑料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为4.2万吨。政策全面落地后,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的需求将达到154.53万吨,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约270亿元,市场增长空间达36倍。
在今年,某些省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已经开始快速提升。
“今年下半年,生物可降解塑料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厂商们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绿色和平塑料项目贾柊楠博士告诉记者。
154.53万吨的市场需求,仅仅是新政执行后,短期内增加的量,这远未达到可降解塑料的天花板。长期来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亿级的市场空间。
据国信证券测算,可降解塑料约有1017万吨的潜在需求空间。对应市场规模约1777亿元。
这些需求来自: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农用地膜和包装用塑料薄膜四大重点应用领域。
“我们以31%作为生物降解塑料的最大渗透率,该数字来自 L.Shen 等学者在文献中汇总了行业专家访谈的结果,目前各类生物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存在性能差异。在当前的性能差距下,生物降解塑料对传统塑料的最大替代率为31%。”
首先是一次性餐具,它来自外卖和线下餐饮打包。
测算得出,2019年总外卖餐盒的使用量为274亿个,线下餐饮一次性饭盒使用量为105.12亿个。按照31%的渗透率计算,可降解餐盒存在82.27亿个的替代空间,相当于使用可降解塑料16.45万吨。
其次,是一次性塑料袋。2019年全国塑料袋使用量为10950亿个,可降解塑料袋存在3055亿个的替代空间,约合61万吨。
第三,农用地膜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对于播种时期的保湿、保温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使用的地膜大部分由聚乙烯经吹塑制成,使用后难以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薄膜会对土壤肥力水平、通气性、蓄水能力造成破坏,甚至会使耕地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2018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为178万吨,假设可降解塑料的理想替代率为 31%,可测算得理想市场空间约为 77 万吨。
第四,包装用塑料薄膜。2019年我国包装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约为 2788 万吨。以此为参照,取31%的最高渗透率计算,测算得可降解塑料的替代空间将达到 864万吨。
在这个潜在规模达千亿级的市场中,目前还处于百舸争流的状态。玩家数量多,各自生产的产品种类也不尽相同,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产能都在5万吨以下。
这样的局面是由于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整体来看,可降解塑料现有渗透率低、行业起步晚。但是,玩家们已经开始发力,未来三年,行业规模将快速扩大。
据统计,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总产能为61.7万吨,但是正在建设、即将上马的产能是它的4至6倍。
“禁塑令”发布后,企业们纷纷规划新的产能。国信证券统计了有明确投产时间表的项目,从2021年至2023年,将会新增产能271.3万吨。如果加上那些已经在规划,但还没有明确投产时间表的项目,预计至2025年,国内新增可降解塑料产能达380万吨。也就是说,相较于2019年,未来三年内,产能将新增440%,五年后,产能将扩大至715%。
这些正在大幅扩张的企业来自各相关领域,如新材料公司、化工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不过,早在它们涌入赛道前,有一家公司已经在可降解塑料深耕十年,占据了龙头地位,它就是金发科技。
早在2009年,金发科技成立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已经达到6万吨,这个数字也让金发科技在可降解塑料的赛道上占据了龙头位置。在相关上市公司中,金发科技的已有产能排名第一,约为第二名中粮科技公司的两倍。
近年来,金发科技的营收呈上升趋势。2019年,营收近300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45 亿元,同比增长99.43%,
金发科技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多种塑料。但在2019年,完全降解塑料的增长非常亮眼,拉动了整体营收的增长,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同比增长高达83.85%。
金发科技充分享受到了全球减塑行动的红利,但是蜂拥而至的后起之辈也威胁着它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正在建设产能的企业有20余家,多家企业的计划产能在10万吨以上,新疆某新材料公司更是将计划产能定在130万吨,预计将于2022年投产。
行业巨大的增长空间,完全可以再容纳1到2个金发科技。
可降解塑料看起来很美,但用起来很贵。
各大企业正热火朝天地布置新产能,不过从需求端来看,价格是制约销量增长的一大因素。可降解塑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的产品种类很多,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是生物可降解塑料,而这种材料的价格远远高出了普通塑料。
“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生物降解塑料降解后对环境没有危害,但缺点是价格太贵,老百姓难以接受。”中国化学会前理事、高分子材料专家胡汉杰表示。
生物可降解塑料又可以分为PBAT、PLA等。
目前,PBAT价格是普通不可降解塑料PE的2-3倍。
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是:可降解塑料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试验方面的投入,未来,价格将呈下降趋势。
价格会下降到多少?
天风证券以PBAT为例,测算了价格下降的空间。
当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的单位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共 8502 元/吨。与PE相比,单位成本高出 26%。
如上图,PBAT的原材料成本大大高于PE。
这是因为:
1、制作PBAT的原材料价格高;
2、原材料利用率低,造成消耗过大,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目前,我国生产PBAT,原材料利用率在50-90%之间。
简单来说,某厂家花一万元购买1吨原材料,可能只有0.5吨有用,另外0.5吨都在制造过程中被消耗掉了。投入一万元,其实只有五千是有效的。
利用率为什么低?这跟技术水平相关。据调研,某企业优化技术后,可将原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3%。而原材料利用率每提升10%,成本最高每吨可下降2000元。
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原材料成本将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另外,过去由于下游市场没有打开,PBAT 行业产能利用率非常低。2019 年我国 PBAT行业产能利用率仅43%,造成固定资产摊销成本较高。
这是一个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也就是说,厂家投入大笔资金,购买了生产PBAT的生产设备,但是由于订单量小,这些设备并没有满产,一年的时间就启动了半年,由此造成了投入成本过大。
打个比方,某厂家投入上亿元购买生产设备,满产的情况下,每年可以生产4万吨货,但由于订单量少,每年只能生产2万吨,所以造成每吨货成本过高。
由于政策的刺激作用,未来,下游市场将快速打开,需求提升,产能利用率也会随之上升。
经测算,极端假设下,PBAT单位成本下降空间约1557元/吨,有望与PE单位成本基本持平。
多位分析师认为,可降解塑料的发展路径与光伏产业相似,在政策刺激下,产业规模扩大、企业壮大、技术水平提升,进而带来成本下降。
不过下降的周期需要多久,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就批发价格而言,PBAT仍是PE的2至3倍。除去生产成本外,在运输、仓储等环节,PBAT均有较高要求,批发价格下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降解塑料未来会怎样?潜在的千亿级市场会不会到来?我们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可降解塑料出现的意义在于:缩短塑料降解时间,减少对环境及生物的伤害;功能上,能够替代普通塑料。
关于这些问题,现在还存在一些争议。
“生物降解塑料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降解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流落在自然环境中的塑料很有可能无法降解。某些生物可降解塑料,例如PLA,进入到海洋里很难降解,有研究显示,PLA塑料制品在海洋中漂了长达两年,外表都没有变化。”
“另外,自然环境中温度多变,到了冬天,在低温的环境下,所有自然降解过程都会非常慢。如果到了零下10度的地方,所谓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到底能不能降解?需要多久?这是一个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贾柊楠表示。
也就是说,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都需要堆肥才能快速地降解,如果随意丢弃在水里、土里、飘在树上,降解时间将变得非常不可控。
但是,我国现有的工业堆肥设施特别少,并不足以去接纳数量庞大的塑料。
“另外,目前可降解塑料并没有统一的logo,无论是使用或回收过程,都很难与普通塑料区分。就算有足够的堆肥场去做后端处理,也很难做到有效收运。”贾柊楠告诉记者。
总之,可降解塑料在回收、处理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并没有形成闭环。而那些被随意处理、迟迟没有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流入海洋中,依然会有动物因误食、缠身而丧生。
不过,有专家称,不同种类的可降解塑料,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速度不一样。但排除极端条件,它们的速度都快于普通塑料。使用可降解塑料,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去菜市场买热豆腐,如果用可降解塑料,热豆腐放进去、拎起来,塑料袋一下子就坏了。”某商家抱怨道。
“聚酯类的可降解塑料如PBAT、PLA,一见着水,尤其温度再高,非常容易发生降解和软化。它装不了热豆腐。”胡汉杰告诉记者。
如果用这种材料做农用地膜,也存在不稳定性。
“一方面来看,用这种材料做农用地膜很好,因为农用地膜需要降解,减少对土壤的伤害。但是,你很难控制它的降解时间。因为各地的土壤成分不一样,空气湿度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如果要求农用地膜在一年内不降解,恐怕很难保证。”
现在有些厂家为了让降解塑料更好用,会在里面加一些耐候剂、增强剂,让它更耐热或者更有韧性。但是,这些非降解成分的添加到底对环境有没有害,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可降解塑料其实是非常大的概念。按照2006年出台的国家标准 《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按照降解方式分为生物分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可堆肥塑料。
我国出台“禁塑令”时,并没有明确规定到底哪种塑料才是可降解塑料。目前,行业及协会普遍认可的是生物分解塑料,即上文的生物降解塑料。
但是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生物降解塑料存在质疑。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高,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堆肥、回收等配套设施匮乏,难以保证生物分解塑料能够真正实现降解。
胡汉杰去山东考察时,曾发现过一种“生态塑料”。它由催化剂和普通塑料聚乙烯(PE)制成,催化剂能促使PE被空气中的氧气、热催化氧化,变成带羟基等极性基团的分子,从而PE断键、降解成亲水性分子,进而可被微生物进一步分解、降解,回归自然界。
“从原理上看,这是可行的,因为催化剂能将塑料从十几万分子量骤变成低于一万的含氧小分子,此时已不再是塑料,很容易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解吸收和利用,从而回归生态圈。”
“生态塑料制成的农用地膜,在山东、安徽等地种花生、马铃薯、棉花、大蒜、烟草等已经快十年了,效果不错,目前看来没有影响作物。”
因为其基础材料是普通塑料,这种“生态塑料”的使用感与普通塑料相似,同样耐热、不怕水、有韧性,而且价格也和普通塑料差不多。胡汉杰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这种在价格、性能上都更有优势的塑料,同时加强环境评价研究。
胡汉杰还指出,现在大量企业都在生产一种“生物基塑料”,也作为可降解塑料售卖。它们减少了一些普通塑料的成分,增加了一些生物质的成分。比如用淀粉和普通塑料PE、PP混合在一起。淀粉可以降解,但PE、PP不能降解。
“这种材料有一定积极意义,因为它减少了普通塑料的成分,进而减少了石油的消耗。但它只是一种过渡材料。我认为,这种材料可以制作一些耐用性产品,算是一种生物科技,但不能把它叫做可降解塑料。”
... ...
市场有待规范,价格有待下降,回收程序、堆肥装置都有待建设,可降解塑料看起来没那么好。但是,它也没那么差。
“因为缩短了降解时间,它大大减少了塑料在环境中的累积,完全降解后,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全球塑料垃圾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下,使用可降解塑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它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并不能去否定它,并因此而停滞不前。”
就像电子计算机,在发展初期,它笨重、耗电,第一台计算机ENIAC甚至重达30吨,耗电功率150千瓦。但是,到了今天,电子计算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可降解塑料,我们也需要时间。
相关推荐
一个“塑料袋”背后:36倍增长空间,千亿级的巨大市场即将爆发
昨晚,这一百亿巨头引战落定:红杉、中金入场,万亿市场即将爆发
千亿级的在线教育赛道,新玩家的机会在哪里
风口浪尖的校园人脸监测背后,是被虎视眈眈的千亿级市场
智慧城市,一场千亿市场背后的进化与变革
“吸猫撸狗“背后:千亿级、高增长的大机会 | 36氪Pro·WISE沙龙
瞄准国内消费级市场增长空间,水下无人机公司「鳍源科技」发布新产品FIFISH V6
国家三令五申、市场空间上千亿,处方外流为什么就是流不动
千亿级别的市场:教育机器人到底行不行?
36氪新风向 | 矿区无人化运输的“千亿级”市场,能诞生百亿级自动驾驶公司吗?
网址: 一个“塑料袋”背后:36倍增长空间,千亿级的巨大市场即将爆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