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视频号日引流100+粉丝到私域流量池,我总结了这7个套路

视频号日引流100+粉丝到私域流量池,我总结了这7个套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社群公社企业邦”(ID:shequngs),作者:社群公社,36氪经授权发布。

视频号最近又上了热搜。

微信作为一个“国民APP”,每一次改动,真的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

不过话说回来,视频号作为微信近期的更新重点之一。如今,视频号几乎已经和微信生态全面打通:

用户也可以从聊天、群聊、朋友圈、公众号文章跳转到视频号;而视频号可以直接跳转到公众号文章,文章可以放置二维码,让用户更快地沉淀到私域流量池中。

而视频号作为一个“离私域流量最近的公域流量池”,大家自然得好好利用起来。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从视频号导流到私域流量池的6种套路。

1、个人资料区

与类似短视频平台类似,个人简介成为了视频号最方便直接的引流区域。

有的通过福利、资料,引导用户添加微信;

有的则会通过提供服务,logo定制、方案定制...;

而个人IP号则会更倾向于用交流、链接大咖等字眼,吸引用户。

除了在个人简介区,在刷视频号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些号主会直接在名字放上微信号,这操作可以说是很骚了。

相对于别的平台,微信对于引流到个人号的容忍度算是挺高的。但是在名称放微信这种高危动作,非常容易被举报,大家还是少玩为妙。

2、文案区引流

文案区引流,套路基本如下:

视频简介+微信号;

视频简介+福利诱饵+微信号;

个人简介+经历+微信号;(个人IP号的玩法)

不过,因为视频号的不折叠区只有两行,更多的博主会选择写上吸睛的内容简介,在折叠区放上微信。

3、链接引流

因为可以直接跳转至公众号文章,所以这算是发挥空间最大的重点区域。

1、通过资料、干货引流到公众号

这是视频号常用的一个引流套路。

很多博主都会链接到与视频相关的文章,让用户再次深入理解,若产生兴趣则会关注公众号。

毫无疑问,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曝光量,但转化成公众号粉丝的概率并不会高。

这里提供另外一种思路:通过短视频吸引到公众号的精准用户,再通过一些资料整合、文章整合,让用户直接感受到价值,从而关注公众号。

虽然链接和视频内容相关性不大,但能够更好地转化成粉丝。

2、通过资料引流到个人号

这也是视频号目前最常用的套路之一。

在视频中加以引导,让用户对资料包产生兴趣,点击链接。打开文章后会说明,添加我的微信发给你,顺理成章地沉淀精准用户。

当然,许多个人IP号则会放一些个人介绍,经历,以交朋友的方式来引导添加微信。

3、通过资源引流到群

除了引流到个人号,一些博主也会直接通过链接引流到群。

一般这样做的,会以交流群居多,例如:视频号互赞群、新媒体交流群...

4、本地/位置引流

讲了几个常用的,接下来讲两个少见的引流套路。

发布视频时,可以选择附近的位置,在后面加上个人微信。

这种玩法,个人觉得是一种比较巧妙的,地域性的吸粉引流。

例如,你是母婴店的视频号,可以放上店铺地址的同时放上微信号,可以有效地增加曝光。如果再以“加微信免费咨询育儿方法”作为诱饵,或许能够很好地吸引到本地流量。

5、引导私信

在视频号上,会看到一些博主引导粉丝私信,留言关键词获取资料,最后添加粉丝微信。

在别的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套路会更常见一些,因为其他平台的鬼猪对于引流举动会非常敏感的。但是在视频号上,微信对于引流的容忍度会更高一点。

在视频号中,大家可以稍微大胆点。这个套路,可以作为备选使用。

6、评论区截流

其实你打开一些热门视频,你总能发现这样的评论...

从引流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你去竞争对手的热门视频下留言,确实会大大增加曝光量,很可能就从对手截流了一批竞争粉丝。

这也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引流手段。

今天给大家盘点了一些视频号引流到私域的套路,希望大家喜欢。

不过最近微信动作频频,视频号也融入了微信生态中,成为了微信流量闭环的一部分。

对于私域流量来说,视频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离私域流量最近的公域流量池。

如果你想解决私域流量短板,布局视频号,或许是如今最好的选择。

相关推荐

视频号日引流100+粉丝到私域流量池,我总结了这7个套路
“私域流量”赚钱公式:90后微信年赚8000万的秘密
私域流量漫谈
从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到私域流量,天下苦流量久矣
“你才是私域流量”
做「视频号」15天后,我发现2个新手容易踩的大坑
内容 IP + 持续原创 + 精准粉丝 + 私域运营 = 现金
操盘数个亿级单品,Oscart创始人林子:消费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如果私域流量全部集中在微信,将掏空互联网的根基
如何打造短视频流量池,什么样的短视频变现效率高?

网址: 视频号日引流100+粉丝到私域流量池,我总结了这7个套路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