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媒介生态十大特征复盘:那些年做的预判,如今都应验了吗?

媒介生态十大特征复盘:那些年做的预判,如今都应验了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腾讯传媒,36氪经授权发布。

过去十年,技术帮助平台找到了用户增长密码,推动受众改变了内容消费习惯。在这段岁月里,内容生态的日新月异,促使研究者们做出了各种预判。凡是新的,都容易被说成风口,凡是旧的,也都难免被贴上“式微”、“崩塌”和“下滑”的标签。

在欢呼声与哀叹声的交织中,这一代内容从业者和用户共同见证了很多神奇与颠覆,也目睹了很多人被反复“打脸”。那么,当年的预判都应验了多少?今天的我们,如何粗略地描述这几年的媒介生态?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结合过往发布的预判类编译内容,为你概述2010年代向2020年代过渡阶段的媒介生态十大特征,希望能够从对过往的追溯里,找到对现实的启示。

数字媒介成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

2020年7月,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2020年数字新闻报告》,该报告调查了40个国家和地区共8万多人的数字新闻消费情况。报告显示,过去的九年间,在线新闻取代电视,成为许多国家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印刷媒体的数量持续下降,社交媒体的数量在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

关于社交媒体,还有一个现象是,其在年轻人的手机里占据主导,年轻人习惯于在同一个平台同时得到娱乐、资讯和社交。2019年国外市场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年轻人使用时长Top25的应用里,除了Reddit,没有新闻类App。所以,社交媒体对新闻业务的统合,值得关注。

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民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发生了“倒退式”的变化——越来越多受众开始选择电视新闻,电视和社交媒体在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占比一同提高,增长最多的当属35岁以下的年轻受众群体。

付费墙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建立

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对内容进行收费,或优化自己的付费墙。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线上新闻支付比例显著上升,其中美国增长了4%到20%,挪威则更高,增长了8%到42%。

内容付费的最大受益者都是一些知名的新闻品牌。在美国,大约一半的报纸受众订阅了《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2019年,《纽约时报》实现了8亿美元的数字收入目标,其中有4.2亿美元的营收直接来自于订阅;在英国,与之相似的媒体是《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在挪威,《晚邮报》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有24%的读者付费;在中国,财新、南周、第一财经、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也开启了内容付费之路。

财新网的付费模式

VR技术悄然融入编辑室

BBC研发部门的执行总监Zillah Watson发布于2017年的一篇关于VR新闻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14起,VR从早期的试验阶段逐步融入编辑室,成为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媒介形式不断向消费者靠近,如今人们能够在智能手机上观看全景视频,或者借助特殊头盔观看VR视频。媒体机构投资VR新闻的主要动机在于品牌创新和为未来提前准备,使用VR技术的新闻机构往往有一个多学科的中心领导团队,这个团队对内容的编辑和发布提供决策。与此同时,他们会培训整个机构的记者适应VR技术。

目前,很多新闻机构与谷歌或三星等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扩大VR业务。但变现依然是VR新闻的最大挑战,目前还没有找到除广告或订阅之外的新的盈利模式。

传统新闻业裁员加剧

皮尤研究中心早在2018年的调查分析就显示,在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期间,数字新闻机构的员工数量约从7400名增加到了13500名,增幅达82%。然而,这6100个岗位增长,远远无法抵消同期传统新闻机构中锐减的33000个岗位。

这十年间,美国新闻业的就业人数总体下降了25%,这一跌幅来自纸媒,而纸媒的裁员潮也引发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在月均独立访问用户达到千万级别的头部数字媒体中,有14%和20%分别在2018年和2017年进行了裁员。所有在2017至2018年期间进行过裁员的数字媒体,裁减员工的数量都达到了两位数。

此外,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媒体,横跨纸媒、电视、广播、新媒体,包含《纽约时报》、BBC、CNN这样的老牌巨头,均有过裁员或减产的行为。

邮件真的过时了吗?

电子邮件通讯,这一在移动时代已显得有些陈旧的媒介渠道,折返回大众的视野。除了大公司的HR、学校的教授依然乐于使用这种方式外,媒体也在试图通过邮件的形式寻找并建立自己与用户的直接联系。一定程度上,电子邮件可以帮助媒体以一种正式而得体的方式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提升忠诚度,这对于巩固订阅和会员等新的商业模式而言尤为重要。

很多媒体倾向于使用新闻信或邮件新闻预览的形式拉新和留存订阅用户。

各国的电子邮件消费习惯存在显著差异,比利时每周查看电子邮件新闻的人数比例超过四分之一(28%),美国为五分之一(21%),但瑞典(10%)、韩国(9%)和英国(9%)约为十分之一。在所有受调研的国家中,16%的国家的用户经常使用电子邮件,这些人往往对新闻更感兴趣,并拥有更高的收入。对于出版商而言,他们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群体。

短视频如期进化为流量炸弹

2018年,短视频燃起燎原之势,成为互联网下半场战争中平台“续命”的重器。混战至今,短视频在各大平台遍地开花,已呈扎堆之势。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在国外,短视频同样是流量炸弹。有媒体将2019年以来最热门的前一百则视频汇集起来,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它们的平均时长是132s;同时,将样本扩大前一万则视频的平均时长,结果是116s。

也就是说,两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成为爆款的概率最高。

与此同时,短视频社交、vlog等玩法层出不穷,短视频和社会化营销的组合,也在源源不断地收割注意力和财富。这个巨大的流量池,每天都在吸引人前来淘金。

流媒体音乐成为新的聆听选择

2019年,国际唱片协会对21个国家的16-64岁音乐用户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全球有89%的用户通过点播流媒体听音乐。其中,中老年人使用流媒体听音乐的比例持续增长,增长率最高的是35-64岁年龄段 ,这其中54%的人在接受调研的过去一个月内使用了流媒体服务,比2018年增长了8%。

音乐爱好者们正在听更多的音乐、更频繁地使用流媒体、更愿意为音乐付费,从时长上来看,人们每周花在音乐点播上的时间为4小时,音乐视频则是3.5个小时。从不同年龄段看,52%的16-24岁用户在接受调研的前一个月购买过流媒体服务,63%的16-24岁用户在受访前一天还用过音频点播。在被问到为什么喜欢音乐流媒体时,“海量曲库”(62%)、“随时随心听”(61%)和“方便”(47%)是排在前三名的原因。并且,77%的受访者表示在“上个月使用过YouTube听音乐”。

另外,报告显示,侵权盗版仍然是音乐行业的一大威胁。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使用过盗版或未授权的方式听音乐,其中38%的人属于16-24岁年龄段。还有23%的受访者通过流媒体服务平台创建可供下载的音频文件非法下载音乐,这也是当前最主要的盗版形式。而在这些使用过侵权方式听音乐的受访者中,62%的人表示如果盗版方法不再行得通,他们将转向流媒体点播。

实体影院生存空间受挤压

2019年,美国最大的连锁电影院AMC的财报显示亏损。2020新冠疫情期间,大部分受众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流媒体,内容制作方也将更多的内容直接推给了流媒体平台,这对实体影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美国连锁院线巨头AMC、Regal和Cinemark可能都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局。如今,流媒体与传统院线的博弈还牵涉到其他角色,包括奥斯卡评选团队、行业协会、一线演员等。

另一方面,互联网争夺影院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电影提供了一些新的机会。例如,疫情期间,网络院线被利用起来,线上电影节开始出现。除此之外,原本在传统影院时代只能陪跑大片或“院线一日游”的小众片、文艺片也多了线上首映的选择。

流媒体开启混战时代

过去十年,以Netflix和Spotify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改变了人们的内容消费方式,电视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2019年之前,Netflix是流媒体领域的绝对霸主。但2019年,坐拥无数经典IP的迪士尼推出Disney+,宣告进军流媒体界;HBO Max横空出世;科技巨头公司苹果和亚马逊也都强势插足。围绕流媒体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你追我赶变成了一场混战,后起之秀剑指Netflix的流媒体王座。 

流媒体的红利也蔓延到了电视网络以及数字平台。Viacom、Discovery、华纳传媒等媒体在广告招商时着重宣扬自身所拥有的流媒体平台,期望能够借流媒体的招牌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力;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则充当订阅中介,从订阅中获取一份利益。

流媒体的混战将原本相对集中的市场拆得四分五裂,但也正因如此,倒逼不同的平台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然而目前,缺少原创IP、商业模式单一、资金链的不稳定以及客观存在的流量天花板仍然是流媒体的通病。短时间内,这场混战或许难以决出最终赢家,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多回合摩擦之下形成的消费新生态。

播客一度成为风口

不知从何时开始,播客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度成为传媒领域最热门的趋势之一。从2019年《路透社数字新闻报告》来看,播客风靡全球:受调研的38个国家中,36%左右的人表示每月至少收听一次播客,其中,15%左右的人收听过新闻播客。

据市场调研机构Edison Research估计,全美播客的月活跃听众已达9000万人,与2015年相比翻了一倍。在英国,播客的使用率较去年增长了40%。这其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播客获取信息,进行娱乐和消遣。

在播客生态系统中,新闻播客仅占其中一小部分,但由于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粘性更强,新闻播客比其他类型的忠实听众更多。分析公司Chartable在2019年给出的数据显示,新闻播客占美国苹果播客榜单最受欢迎节目的21%。其他国家或地区情况与此类似:法国的热门播客中,34%为新闻播客;瑞典和澳大利亚为18%,英国为16%。

总体看来,虽然播客数量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每年新诞生的播客依然能超过20万。2020年后,播客继续在各领域开花结果,但与前两年相比,业内对于播客的狂热心态逐渐消退,投资趋于理性。

晦涩难懂的未来趋势畅想

说完了具有现实意味的十大特征,接下来也来看一看,有哪些被期待已久但未能在过去十年完全应验的趋势。可以想象下,这些工具或模式,是否有可能在2020年代对当下内容行业里如日中天的短视频、流媒体等形成新的颠覆。

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

传媒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可能并不亚于其他任何行业。那么,目前有哪些AI赋能的工具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并且很可能在未来比较全面地覆盖行业呢?

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NLG)现今已被不少媒体与营销机构所应用,基于大规模的数据集来进行自动内容生产。自然语言理解技术(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NLU)则能够帮助研究者来量化此类数据,从中抽取关键概念、梳理关系以及分析情感。在医学、法政、农业、交通、教育多种学科领域,NLU都可以帮研究者获取更深层面的洞察——传媒领域同样。

机器阅读理解(Mach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MRC)使得系统阅读大数据、推断含义并且立即得出答案的流程成为可能。在未来,MRC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而近期,它则可以协助我们把技术手册、历史地图和医疗记录等各种资料转化为易于搜索的信息集合。

实时机器学习(Real-Time Machine Learning)指的是一种应用算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可以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的系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它会越来越擅长这些任务。这种技术使得同声传译自动化成为可能,即便是在多种语言混杂的情况下;也可以协助对内容分发进行随时调整,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具有贴近性的内容。另外,一些阅读App可以根据用户所选的阅读水平,来对词汇、语法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

音视频算法(Generative Algorithms For Voice, Sound and Video)的应用场景时,训练计算机观看视频,同时预先判断其中会出现的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声音。比如,树叶落地是什么声音,木条触碰到沙发又是什么声音?研究目的在于,训练系统理解真实物理环境中的物体之间是如何发生交互的。

“隔墙有AI”(AI For Seeing Trough Walls)——MIT的计算机视觉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如何通过“意外摄像头(accidental cameras)”来追踪信息。窗户、镜子、角落、绿植等许多物体都可以和AI结合,被用来追踪光线、阴影、震动等外界的细微变化,据此分析出某种条件下我们难以用感官直接捕捉的信息。

可预测性机器视觉(Predictive Machine Vision)——MIT的研究者们正在训练计算机识别一段视频中有什么,并且推断其中的人接下来会做什么。比如说,基于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和电视节目(例如《绝望主妇》),计算机系统现在可以预判两个人接下来是会拥抱、亲吻还是握手。有朝一日,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机器人更容易地判断人的身体语言并和人互动。

而AI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当中,自回归分位点网可以帮助提升算法、使之更加稳定的创新理念。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中相对较新的分支,也会很快融入到各个组织机构当中。随着计算机提速和硬件技术的提升,系统也会以更加“超人”的速度完成任务。

区块链技术的影响

区块链代表一种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上分享和储存信息的方式,在这里身份和交易都被加密。尽管这项技术还在发展中,它的广泛应用已经足以影响许多产业,新闻行业当然也在其中。

例如,商业公司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创造代币(token),这是一种可以实现机构自我运作、激励用户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价值单位。代币经济能够为媒体公司变现和分配的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以Ethereum为代表的平台,能够实现对新闻或音乐等内容版权的小额支付——通过自动生效的智能合约。比如说,每当一首歌已经播放了一段时间,它就会从听众那里给歌手拨过去一小笔钱。

另外,区块链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分布式的永久性信息记录(不能被删除或者更改,本质上只能被添加)。这就使得信息的记录和分发的过程可以被所有人看见,不能被改变——除非通过大多数用户更改全部记录。内容创作者可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内容在通往终端读者的过程中,不被第三方修改。

自主身份系统(Self-Sovereign Identity)的逻辑则是,用户完全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对其有绝对的控制力。数据在不同应用、设备和平台之间具备互用性和可传输性。对于媒体公司来说,设置自主身份系统也是一种趋势,可以关联付费墙、身份验证(比如解决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付费帐户的问题)、创意IP和版税跟踪,以及数字广告。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 For a Cause)对媒体的意义是,减少数字新闻分发的消耗,促进针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计算机资源的捐赠,并因此减少信息分发的经济负担和由新闻提供者承担的分析工作。

未来,用户会对平台信誉度的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如Reddit之类的网站,起初内容都由用户“众包”提供,这种“众包”内容将会从以往的“大多数人决定”到“有资格的大多数人决定”的结构进化。加密系统中的数字人格将会更加重要,因为此种资格会视特定个人帐号/用户名之下的历史贡献而定。

新闻报道模式与分发渠道增加

媒体正在实现基于消费者地理位置的精准投放,未来则可能利用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信标技术根据广播信号与地理上的接近性来推送通知。Target就已经在数百家商店配置了信标,这些信标将跟踪消费者在商店不同区域间的移动。蓝牙技术之外,内容生产者现在可以在手机应用中内置地址围栏(Geofence)功能,来根据用户位置推送通知。

闪现式新闻编辑室(Pop-Up Newsroom)为帮助报道特别主题和短期产品而出现。限期发送的新闻信、只播出几集的播客等,仅仅在专项活动发生时报道。同时,新闻组织也在创造限期新闻产品(Limited-Edition News Products),不需要太多人力和工作流程。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新闻组织做出尝试,专为某些特定活动打造短期播客、新闻信和聊天机器人。由于这种指向性,它们也适用于数据收集和精准投放广告,对媒体来说是提升收入和读者参与度的好机会。

未来新闻组织可能会更多地尝试“一对少”出版(One-To-Few Publishing),新闻信、播客和细分网络,都是利用小众化的吸引力来获取巨额回报,下一步就要扩展到更细分的受众群体。此外,一些平台也会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构建小众付费订阅模式的机会,比如Revue和Substack就提供了上线一项付费新闻信服务的工具:软件、分析、首款服务和模板。

在传统新闻产品之外,新闻组织现在也在提供新闻服务。这种转向使得媒体能充分实现其内容价值。新闻服务主要面向从事知识领域工作的群体,包括大学、法律初创公司、数据科学公司、商业、医院甚至科技巨头等。媒体积累的内容实际上是能够被结构化、清洗,从而被多种组织运用的数据资源。

作为服务的新闻包含多个部分:新闻报道;API;编辑部和付费第三方均可使用的数据库;与新闻事件结合的日历插件;使用媒体组织积累的内容和数据库来自动生成报告的系统等。服务可以脱离社交媒体平台而提供,减少新闻组织对外的利润分成,使其提供的服务可以充分变现。

另外,全景视频(360-Degree Video)、全息图(Holograms)、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都将被应用到新闻报道实践当中,接下来,观众们也有望看到沉浸式新闻的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媒介生态十大特征复盘:那些年做的预判,如今都应验了吗?
那些年侮辱投资者智商的“白马股”,如今人人喊打
2015 年中国那些独角兽,如今都怎样了?
创业者深度复盘:新品牌创建认知路上的那些坑
复盘:补贴用户 10 亿,Boss直聘是怎样做招聘平台的增长、留存和平台生态
换一个角度看“养老”,基于大数据的养老市场预判和客户搜索行为分析
复盘中国手机历史性崛起:从边缘到未来中心的战略进化
蓝领日志 | 复盘「我的打工网」+ 探访昆山,我认为制造业蓝领行业有跑出生态级别企业的机会
复盘新网银行的2019:大赚11亿不良率翻倍 ,到底踩了多少雷?
美股熔断,达利欧是如何神准预判,作出投资决策的?

网址: 媒介生态十大特征复盘:那些年做的预判,如今都应验了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