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 KrASIA,原文标题:A data-led agritech revolution is transforming the lives of Myanmar’s farmers;作者:Stephanie Pearl Li
Aung Myint Myat 是缅甸阿耶瓦迪地区因加普镇的一名18岁农民。在他的记忆中,他和家人一直在用最传统的耕作方法种植水稻和杂豆。但是近一年多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段时间,Myint Myat 一直通过智能手机不断接受在线培训和其他农业技术服务,他学到了很多种植技巧,这些技能也在帮助他们家不断提升各种农作物的产量。
“智能手机对我帮助太大了,简直是把我领进了农业的新世界”他对 KrASIA 记者如是说。
缅甸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占到了 GDP 的38%,60%的缅甸人民都在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缅甸的自然条件并不恶劣,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大量肥沃的土地,几乎适合所有的作物生长。从掸邦南部山区的茶叶到曼德勒地区的芒果再到阿耶亚尔瓦迪河三角洲附近的水稻,都是优良的农产品。
而同时,缅甸的农业又属于典型的“小散农业”,生产水平低,技术投入缺乏,且耕地较为分散,机械化程度不足。从数据来看,缅甸优渥的农业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世界银行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收获季,缅甸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获约23公斤水稻,相比之下,柬埔寨为62公斤,越南为429公斤,泰国为547公斤。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过低的劳动力生产率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微薄。在淡季,一名农民每天只能挣1.8-2.5美元,而在忙季最多也只能挣3.5美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大小企业正在瞄准像 Myint Myat 这样的年轻用户,在该国发起一场依托互联网技术驱动的“农业革命”。
对缅甸农村的许多农民来说,Facebook 即为互联网。他们对于“上网”的概念也只停留在刷 Facebook。仰光农业技术培训公司 Village Link 的首席执行官阿德里安·索米特(Adrian Soe Myint)表示,将农民引流到 Facebook 之外的其他 APP 上,哪怕是他们教授种植技巧和农业知识的 APP 上,都绝非易事。
不过,经过一番努力,Village Link 终于收获了一批初始用户。该公司在其应用程序 Htwet Toe 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流量,农民可以通过 APP 查看相关教程,Village Link 还雇佣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在线解答农民的各类疑问:如果用户发现他们的庄稼有问题,就可以拍照上传 APP。技术人员随后会检查对应问题,并提出诊断方案。
索米特表示,迄今为止,Village Link 已经积累了60万用户,未来五年内,Village Link 的用户总数有望突破250万人。这家公司的愿景并没有止于成为农民的“空中课堂”,它也在将自己打造成缅甸农业科技领域最大的信息平台和农业数据提供商。该公司在2月份落地了一项新的卫星服务,汇总各类卫星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对农民和农产品企业有用的信息,Village Link 跟踪的信息包括天气情况、不同地区作物生长情况、农产品质量、洪涝信息等。
但缅甸农民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缅甸农业的生产方式比较原始,基本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机械化程度极低。一些企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Hujjat Nadarajah 成立了 Tun Yat,该平台自己购买了大量农用机械,并通过 APP 将农机出租给农民。
Nadarajah 在接受 KrASIA 采访时表示,该平台目前服务了15000多名缅甸农民;Nadarajah 希望,他的平台能帮助更多缅甸农民以低廉的价格用上高质量的农业机械。
上文提到的 Mint Myat 也经常使用 Tun Yat 的服务:“有了收割机和脱粒机之后,我们干农活的效率高了很多,使用各种机械非常省力。”
除了知识和机械化水平,缅甸农业中还有一个痛点,就是针对农民的银行业务和信贷业务依然缺乏,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获得信贷和融资的机会十分有限。
当地金融科技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市场空白,开始推行针对农民群体的金融业务。例如,本地金融科技企业 Impact Terra 就建立了一套信用评分机制,Impact Terra 通过评估农田的土地价值、亩产和历史产量等情况,对农民的偿付能力形成基本判断,继而放出对应数量的贷款。
知识培训也好,金融服务也罢,构建商业模式,只是这些公司实现宏大理想的第一步,要想让蓝图落地,他们还要和农民建立一些更直接的联系。
如上文所说,对于很多缅甸农民,Facebook 就是他们对于互联网的全部认知了。其实在创业早期,缅甸的农业科技创业者们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推广问题,但最后,殊途同归,他们都发现了一个要点:要取得农民的信任,就得先和他们做朋友,再做生意。
东南亚农业研究机构 Grow Asia 发布的一份报告揭示了这个要点的背后逻辑。报告指出,一家企业如果想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要学会搞“免费政策”,并且要得到农民群体的信任。东南亚也是人情社会,比起契约,人们也更看重“长期关系”和信任,一旦一个 APP 得到一位村民的认可,就会迅速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一个村子里传播开来,而对该村民熟悉和信任的村民们大部份都会成为该款 APP 的用户。
在创业早期,Village Link 就用了最“笨”的方法,挨家挨户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能让农民受益,而在接受 KrASIA 采访时,Tun Yat 的 Nadarajah 也表示,建立和农民的信任关系是让生意成功的关键。他说,当他刚推出在线出租农机的 APP 时,许多农民根本不信任他,认为这就是一个骗局。
不过 Nadarajah 并没有放弃,他拉着员工走向田间地头,向村民介绍他们的租赁服务,并且和当地非营利组织合作举办研讨会以及培训课程,一段时间过后,农民终于认可了他的服务。“当你建立了信任这个基础后,农民就会把你当做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样,他们会愿意尝试你推荐的新东西。"
初创企业 Hyndro Plant 的创始人 Pwint Pwint San 也赞同 Nadarajah 的观点,他的公司开发了一套物联网系统,可以收集农田中的各种作物数据指标并控制灌溉、施肥的频率。“你要先学会和农民做朋友,之后你的顾客信任你,他们才会考虑你的产品,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会在付款后把我们的服务推荐给其他人。”该公司以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民为目标客户,通过提供免费试用来吸引新客流。
看来,除了有美好的愿望,脚踏实地也必不可少。
近年来,缅甸的科技企业为该国古老的农业注入了不少新鲜空气。但是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对比来看,缅甸的农业科技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Grow Asia 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2019年,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科技公司一共从外部融资5000万美元,新加坡农业科技公司融到1320万美元,而缅甸的企业只获得了约230万美元。这一方面说明在缅甸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还有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外部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缺乏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缅甸是没有前景的,如上文所说,缅甸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缅甸位于中印两个大国之间,很容易导入这两个国家的资源。如果未来缅甸的基础建设能够有所发展,农产品运输渠道可以打通,那么缅甸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更何况,缅甸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有宏观经济的价值,也会帮助数百万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小农脱离贫困。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大家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也是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的社会价值所在。
文|金恺悦@36氪出海
图 | Unsplash、图虫
相关推荐
缅甸版“精准扶贫”:信任搭台,科技唱戏
中国公司全球化周报丨华为在布达佩斯成立新研发中心;拼多多与印尼政府合作建立印尼国家商店
蚂蚁更名:始于科技,归于科技
电商扶贫铺就藏区脱贫致富“快车道”
出海日报|亿航智能空中的士在韩首飞;新加坡 Ascent Capital 为其首支面向缅甸的基金募集8800万美元
中国手机激战缅甸
巨头们在缅甸的“抢滩登陆战”
随中关村管委会共赴青海玉树扶贫捐赠,宏诚创新助力“智慧血液一张网”
投5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 拼多多上线“云南消费扶贫馆”
在线教育扶贫进行时: 一根网线迭代的“扶贫先扶智”
网址: 缅甸版“精准扶贫”:信任搭台,科技唱戏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