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高管更迭,人才流失,资本能否解决中芯国际的一切问题?

高管更迭,人才流失,资本能否解决中芯国际的一切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马晓龙,编辑:小北,36氪经授权发布。

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

18天闪电过会,6700亿元市值,380倍市盈率,超额募资532.3亿元,中芯国际成为A股近十年来最大规模IPO。

截至2020年8月26日收盘,中芯国际市值为5100亿元,较发行当天最高市值跌去了1700亿元,近5个交易日的平均交易额仅为30亿元,不到首发当天的1/16。

股价持续走低,国内芯片公司频繁受到美国打压,被寄予厚望的中芯国际能否扛起中国芯片制造的大旗?

上市首月,市值蒸发1700亿

早在2004年3月,中芯国际就在纽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一举创造了当时全球第三大规模的IPO。但2019年6月,美股中芯国际股价累计下跌69%,从纽交所退市。

如今科创版的上市,使得中芯国际成为港股和A股两地上市的企业。

股价持续走弱,是源于公众对中芯国际的预期逐渐回归理性。“泡沫”被挤掉,从而引导公众将关注点聚焦在中芯国际的内在价值上,而不是紧紧盯着它的股价走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当天,港股中芯国际却暴跌25.23%,与A股“冰火两重天”。

“靴子落地”,利好兑现,港股中芯国际补跌也在情理之中。

2020年5月5日,中芯国际首次披露将在科创板上市的消息,至7月15日,港股中芯国际累计上涨194%,除去业绩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公众预期在推动。即便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股价下跌44%,较5月5日的15.26港元依旧上涨63%,市值1920亿港元(约合1700亿元)。

中芯国际的科创板市值5100亿元,港股市值1700亿元。如果以科创板市值来看,港股明显低估;如果以港股市值来看,科创板明显高估。那么,中芯国际的真实市值到底是多少?

截至2020年8月25日收盘,中芯国际的总股本76.93亿股,港股发行57.55亿股,收盘价24.95港元,这部分发行的港股市值1440亿港元(约合1280亿元);科创板发行19.38亿股,收盘价66.26元,则这部分发行的A股市值1280亿元。

这样算下来,中芯国际市值应为2720亿元。未来,中芯国际的股价走势,将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在先进制程上的突破,以及公众是否持续看好中芯国际。

人才流失之痛

中芯国际的股价变动只是表象,促使其股价变动的是背后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

2000年,中芯国际落户上海,并一度得到了行业巨头的认可,相继拿下IBM、东芝、高通等大单。

好景不长,由于中芯国际的部分员工来自台积电,被指窃取台积电的技术,遭到台湾方面的罚款,“被迫”签订屈辱的和解条款,支付台积电1.75亿美元的赔款,并允许台积电监视自己的技术,张汝也被取消台湾籍身份,才使风波平息。

2006年,中芯国际被台积电告到美国法院,不仅需要支付台积电2亿美元的赔款和10%的股权,张汝今还被限制3年内不得从事芯片业。

台积电背后的最大股东是美国资本,中芯国际无法避免地使用了美国相关的技术和零部件,面临着同业和美国的双重施压。

随着“张汝今时代”的落幕,失去灵魂人物的中芯国际,开启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旅程。

张汝今离开后,作为上海市经济决策委员会委员,也是将中芯国际引入上海的传奇人物江上舟临危受命。仅仅2年后,江上舟突发疾病猝然离世。江上舟的去世,使得中芯国际内部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十年前埋下的“隐形炸弹”一触即发。

冲突首先发生在时任CEO王宁国与COO杨士宁之间,上演了一出股东与管理层对于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战。

据媒体当时的报道,当年王宁国为了带领中芯国际实现盈利,将客户区别对待,引发了当时代表国资利益的大股东大唐电信的不满。在江上舟去世的第3天,突发政变,想要在股东大会上赶走王宁国,但是没有得到多数股东的同意。

公司管理层内耗,也让中芯国际处于谣言的漩涡中。最终王、杨两人双双出局,惨淡收场。

截至当前,中芯国际经历了不同派系股东的暗流涌动、4任董事长、5任CEO的更迭,导致其战略方向上也摇摆不定。

第3任CEO邱慈云执掌中芯国际6年,主张“稳中求胜“,放弃追求先进的制程,更加注重成熟工艺;放弃张汝今推崇的扩张战略,转而将战线收缩至国内。

直到2017年10月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国际才又开始“转守为攻”,转而攻坚先进制程。

现在的中芯国际,内部治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动问题。

据中芯国际《201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2019年员工流失率控制在17.5%,较2018年下降了4.5%。其中两组数据触目惊心:上海流失员工高达50%,年龄低于30岁的员工流失68.6%。也就是说,2019年上海员工更新了一半,超2/3的30岁以下员工离开中芯国际。

高员工流失率在芯片制造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显得格外扎眼,技术来自人才,没有人才的储备和积淀,给中芯国际未来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芯国际员工工资待遇不及台积电可观、福利逐渐形同虚设、内部争斗不断,导致了大量员工的离开。

2019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6.7 万元,而毕业生进入台积电的起薪就有50万元以上,工作几年,还有机会拿到股票分红。

针对公司福利,中芯国际前员工知乎上爆料称,2009年后,公司优惠购房与私立学校等福利逐渐没了。

这就是中芯国际,在内外部风雨飘摇下艰难成长。

砸钱万能?

两期大基金注入超300亿元、科创板募资超500亿元。不管怎样,中芯国际已经步入正轨。

在不少人脑海中,还留存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概念,认为只要向中芯国际砸足够多的钱,中芯国际就会解决一切技术难题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那么,用钱能否砸出“第二个台积电”呢?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制程越先进,芯片的制造成本就会越降低,同时性能会提升;但是,资本支出会呈指数上升,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技术积累构筑“护城河”。

目前,台积电是芯片制造领域的龙头老大,一统7nm江湖,月产能10万片,并准备好在2020年下半年量产5nm。3nm也正在攻坚阶段,根据gizmochina报道,预计在2020年建厂、2021年试产、2022年下半年量产;

三星紧随其后,7nm、5nm市场表现并不好,想要通过率先量产3nm扳回一局;

英特尔坚持垂直整合模式,布局芯片全产业链,设计、生产制造与封装测试一个都不落下,导致自身先进制程进度明显放缓,目前量产10nm,2021年量产7nm。

格罗方德、联电纷纷宣布放弃7nm研发,中芯国际成了孤独的“追光者”。

梁孟松的加入,为中芯国际按下了技术的“快进键”。中芯国际在没有光刻机的条件下,研发采取“跳代”的方式,直接跳到14nm,然后跳过10nm,继续向N+1(介于14nm~7nm之间)、N+2(相当于7nm)发展。

或许,只有这种“放手一搏”的心态,才让中芯国际在未来有机会追赶甚至超越台积电,避免在竞争激烈的低端芯片市场,博取微薄利润。

如果中芯国际后续发展更为先进的制程(5nm,甚至3nm),现阶段看,还是绕不过光刻机。其实,早在2018年5月,中芯国际就向荷兰ASML订购了一台最新的EUV光刻机,总价1.5亿美元,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

受欧美技术封锁,中芯国际获得EUV光刻机的可能性较小。

亿欧科创分析师夏一哲认为,当前中芯国际面临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来自美国的政策风险,其设备难以回避美方的技术,如果美国要限制中芯国际,其可能无法承担国产替代的任务。

以麒麟710A为例,虽然中芯国际的14nm已经实现量产,比起台积电12nm制成的麒麟710降频了,说明技术差距还是很大。

亿欧科创分析师邓环宇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先进制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产化先进制程。

中芯国际被推到舞台中央,很大程度上源于华为被美国禁止,两家公司的命运息息相关。

虽然消费电子业务是华为盈利最多的部分,但华为核心是一家通讯企业,通讯业务是关键,这也恰恰是华为的幸运。因为通讯业务对芯片的要求较低,达到28nm即可;而消费电子业务至少也要达到14nm,华为最新的机型已经到7nm。

所以,中芯国际的最大挑战是:做出一条28nm自主可控的生产线。

感谢以下专业人士为本文提供的丰富观点:

亿欧科创分析师夏一哲、邓环宇,没有透露姓名的中芯国际离职员工

参考资料: 

[1].《芯片制造》,(美国)赞特,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2].《中国芯片突围战,是科技史上最悲壮的长征 | 深网》,郭一刀,深网腾讯新闻

[3].《芯片公司疯狂资本局:飞奔上市,估值吓人》,AI财经社作者,AI财经社

[4].《“一挖就走”,中芯国际为什么留不住人?》,刘燕,AI前线

[5].《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宇多田,虎嗅APP

[6].《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头条

[7].《中芯国际的三次战役与一根钢丝》,高思彤、邓宇,远川科技评论

相关推荐

高管更迭,人才流失,资本能否解决中芯国际的一切问题?
“一挖就走”,中芯国际为什么留不住人?
中芯国际上市,是泥菩萨还是金菩萨?
万众瞩目的中芯国际上市,是泥菩萨还是金菩萨?
中芯国际能否靠14nm工艺翻身?
国产芯片突围,中芯国际会是那匹白马吗?
中芯国际到底能不能追上台积电?
“吞金兽”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能否撑起“6000亿+”的市值?
知料丨19天过会市值 6000 亿,中芯国际是怎样炼成的?
中芯国际,谨慎乐观

网址: 高管更迭,人才流失,资本能否解决中芯国际的一切问题? http://m.xishuta.com/newsview29873.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