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鲤财经”(ID:jinlifin),作者:锦鲤内容组,36氪经授权发布。
青少年从来都是整个时代在呵护的对象。
“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全社会的聚焦下,青少年在中国家长心中的地位之高,无可比拟。任何有关青少年的问题都会因为放大效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而前段时间,根据家长举报,“学而思网校”APP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内容。网信办也因此约谈了相关负责人。
学而思对此回应称,经过调查,以上视频的发布系用户个人行为,现学而思已经进行更改并加大了内容审核力度,用户上传视频需人工审核并只用户自己可见。
从国漫举报的浪潮,到频频出现的游戏充值纠纷,再到此次学而思被指控的早恋门事件。中国家长频频发声的背后,既是在表达自己担忧的情绪,也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一切投去质疑的眼光。
取悦了一个时代的互联网,好像很难取悦中国家长。
如果说有什么疑惑是90后集体的时代记忆,那么“我从哪里来?”绝对可以被列入其中。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2万份的调查显示,有27%的中国家长从未向子女进行过任何有关“性”的教育,其中包括最基础的“性别认知教育”。
值得深思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家长对于“性”的难以启齿,以至于90后关于自己最初的生命起源,会是各种无厘头的答案。
那么00后的性教育如何呢? 2019年,一份对北师大在校生的性行为调查问卷显示,有接近45%的18级本科学生(00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性教育。北师大尚且如此,其余大学可见一斑。
在性教育中,除了最直接的亲密关系,情感的萌芽也是中国家长最为担忧的情况之一。是否会有喜欢的异性?是否会出现早恋?是否会因为学习之外乱七八杂的情感问题耽误成绩?这种“泛性化”的外延也是中国家长们关心的所在。
在中国,性一直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这种文化现象好像并不区分年龄。而如今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令中国家长逐渐由“谈性色变”过渡为“谈网色变”。
“现在互联网信息太杂了,有些信息真的不适合孩子们接触。”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了中国家长的一种共识。
根据一份社会调查显示,有接近76%的00后发生过被父母查询手机、偷看日记等情况,中国家长用“极致”的关心与各类信息作斗争。可实际上,不论是性侵案件还是青少年的堕胎率,并没有因为中国家长追求极致的行为而有所下降。
从童年爱情剧中男女主角接吻时妈妈贴心的“跳台”,到路过街边成人用品商店时的步履匆匆,再到如今疯狂查看自家孩子的浏览记录和日记,中国家长试图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绝对的“乌托邦”来捍卫环境的纯净。
如今,各种网络弹窗屡禁不断,也有过多起因网络弹窗浏览非法网站导致儿童心灵受到伤害的事件,中国家长因此对网络报以谨慎的态度无可厚非。国家与社会同样也应该为此整顿网络环境。
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是无法被越过的生活场景。中国家长在讨论互联网的同时,不应该只是诉求于国家社会力量的单纯依赖,还应该思考家庭是否能够给予预防或事后的补救。
单纯的痛骂或抵制可能会起一时之效,但不健康的信息始终会“春风吹又生”。孩子的成长就如同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唐僧取的是人间最真最纯的佛经,却仍需跨过各路妖魔鬼怪的九九八十一难。
要求满天神佛看管好自家的“孽畜”,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只会是天方夜谭,而孙悟空事前的善意告知和事后不放弃的积极补救,才是保障唐三藏不受侵染取得真经的正确法门。
“虹猫蓝兔七侠传太血腥,该禁!东方神娃女妖怪衣着暴露,该禁!我为歌狂诱导早恋,该禁!”中国家长的诉求一一得到了满足。
此后,这种满足也因为极高的安慰感逐渐扩展到其它领域。“心中有什么,便见一切都如此。”,中国家长披上战袍开始在互联网四处征战,最后每每都能凯旋而归。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在“开童车”事件上的翻车率正越来越高,除去较为特殊的被媒体与社会聚焦的儿童性侵事件之外,逐渐增高的青少年堕胎率,可能更加反映性教育缺乏这一普遍的社会现实。
根据2018年中国堕胎大数据显示,在要求做人流的未婚女性中,1/3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9岁以前,其中8.9%发生在中学期间,首次性行为的最小年龄只有13岁。
而在这些堕胎的人群中,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怀孕少女的性知识只有2.4%来自于父母。
这与家长们对互联网投出的反对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些堕胎数据的背后,很难追踪到互联网在背后运行的痕迹。但中国家长在性教育上的不作为却是每一起悲剧上演的开始。
从2011年净网行动开始,中国对于互联网的审查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自2016年更为大力度的净网投入直到现在,除去某些擦边信息的弹窗外,想要通过互联网检索到净网范围内的违规信息已经很难实现。
国家层面在积极响应中国家长诉求的同时,对于青少年大好局面的展望好像并未到来。
相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堕胎率给了中国家长一记耳光。互联网已经不好再背这个锅了,那责任又会在谁呢?
反思中国家长征战网络的历史,它的动机与高考之时堵在十字路口拦车的行为是不同次元的同一逻辑。
不同的是,外在的车辆可以被轻易拦下,但面对复杂的青少年的内心情景,绝不是拦住网络上行驶的车辆就可以避免的。毕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青少年正常的成长路径。
“网络纯净,心里感觉踏实多了!不再担心接触到不良信息了,放心!”这是中国家长对于网络净化真实的内心写照。网络净化绝不是一件错事,但仅仅是“眼不见心不烦”,就只能是家长们“掩耳盗铃”的自嗨罢了。
“不看不听不转,举报放下随缘。”没有教育的后续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这只是在安慰中国家长更为贴切。
在2018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之中,15-17岁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率,农村青少年是城镇青少年的两倍。深入调查后发现,城镇的父母更善于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向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识。
至此真相有了些许的展露,归根结底,教育才是互联网之外的答案。
中国家长对于互联网的敏感说明了“罪恶”的确蛰伏于互联网。但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除去违法违规的信息,“男女恋爱情感”也同样充斥着诱导青少年恋爱的“罪恶”。
而供给这种“罪恶”的源泉,来自于成人群体,其中也不乏中国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罪恶”难以消除。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一下子蹦到青少年的眼前。
基于此,总有回避不掉的罪恶,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它们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方面,中国家长需要在互联网自省的同时,也思考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将这一切都归咎于互联网。
在此之前,中国家长的自我教育更为迫切与关键。
2017年,《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课本》试点发放,却在互联网引发了诸多争议。很多中国家长直呼课本“辣眼睛”,并呼吁停止教材进入校园。
可实际上,这本教材的内容经过严格审核,关于性教育和有关性侵害的预防教育也十分系统而全面,如果普及开来,会是中国性教育史上有所作为的一笔。
连经过有关部门审核过的校本教材都无法被中国家长接纳,这不得不说既无奈又有些讽刺。校本教材如此,在“罪恶”面前处于守势的互联网的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成为父母需要“持证上岗”。虽然这种建议在实践环节存在讨论的空间,但也可以说是一种警示。
近年来激增的儿童安全事件,作为监护人的中国家长负有更大的责任,在青少年的诸多问题中,中国家长需要先突破自我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与社会的严格管制与中国互联网深刻地自省。
如今南方正逢大雨,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和都江堰教会了古代劳动人民堵不如疏,希望充满自省精神的中国互联网能够让中国父母明白,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要比遮遮掩掩伪造一个自欺欺人的乌托邦好过无数倍。
这是中国教育的一道难关,也是中国家长需要更加成熟的互联网心理。
相关推荐
中国家长为何越来越不“待见”互联网?
碾压京东顺利上位,为何资本市场这么待见拼多多?
暑假,中国家长的烧钱大战
这五个男人,赚了中国家长多少钱?
中国互联网出海,为何不愿强攻欧洲市场?
浑水做空中概股为何越来越难了?
朋友圈刷票“评”孩子 家长花钱争排名
iPhone12不涨价:库克越来越懂中国市场
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待见腾讯了?
欧洲为何没有牛逼的互联网公司
网址: 中国家长为何越来越不“待见”互联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2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