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吉利战略收缩,李书福的儿子也不能例外

吉利战略收缩,李书福的儿子也不能例外

昨天,具身智能创业圈里爆出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实控的机器人公司“一星机器人”,突然原地解散了。

这家公司虽然成立不到半年,但从出生就顶着光环:“吉利太子创办,背靠汽车巨头”,“明星AI研究员加盟,研发实力雄厚”,“迅速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人、钱、技术都不缺,刚成立就被外界看好。

但现在突然原地解散,统一未过试用期的员工们,有一种“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的失重感。他们也在猜测,公司解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星不是裁员,而是要在11月初注销。9月份其实还有很多订单进来,8月份参投的资方们还都想追加投资。”任职一星机器人技术部门的方宇告诉镜相工作室,尽管在国庆长假结束后他们就提前得知公司会原地解散,但仍觉得难以理解。毕竟,在他看来,一星机器人无论是技术落地还是商业化的进度都是不错的。

一个各方面情况良好的公司突然解散,问题还得从战略源头上找,也就是背后的吉利。

10月16日,和一星机器人原地解散消息一起出现的,是被吉利寄予智驾厚望的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9月28日,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宣布,千里科技的新定位是“AI+车+机器人”。

目前,千里科技由37岁的“AI天才”印奇执掌,他毕业于清华姚班,专攻人工智能,曾创办“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加入千里科技后,主导“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也赢得了李书福的青睐,在上述发布会上,李书福公开为印奇站台,说“未来是属于印奇的”。

今年7月,在智能车参考与吉利技术一号位李传海的对谈中,李传海曾表示:“未来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可能是吉利,而‘机器人’这个词,背后代表了很多东西。”在采访中一同出镜的,也是刚宣布智驾新升级的千里科技。

吉利有着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的野心,但这个野心靠谁来实现,目前看吉利更看好千里科技。

据未来汽车Daily报道,一星机器人解散后,技术人员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寻出路;二是跟随CTO丁琰自主创业;三是吉利系领导仍有资源和想法继续做机器人,可能会建立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已经和部分技术人员交谈。

方宇的项目成员们,在一星解散消息传出的同时,就已收到了不少具身智能创企的电话,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留下,他相信一星的技术团队“散是满天星”。如今,原地解散的消息尘埃落定,9月刚刚签好的订单无法交付。方宇无心他想,最紧急的仍是去处理甲方订单的善后事宜。

一、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就像你在战场上面还在厮杀,但后方擂鼓说要让你撤了。”方宇这样形容自己对一星机器人解散的复杂心情。

早在5月一星注册前,方宇就受邀加入了项目组。一开始他们仅仅拿到了一块地方,只有几个办公室,“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在方宇的记忆里,搬入办公室的第一时间,大家把最基础的办公桌、机器人一起搭了起来。

方宇所在的技术团队,有海外经历的高达50%以上,也不乏从明星具身智能公司跳来的技术大佬。公司里,每个人的办公桌附近都会有一台机械臂,“一星机器人就是一家被机械臂围绕着的公司”。在方宇的回忆里,一星的技术团队是热情十足的。

而这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仓促地暂停在了10月,距成立还不足半年。

作为实习生进入一星的陈振在9月前就离开了公司。目前,陈振还有一万多的薪资没收到手,相比其他人来说,他的损失并不大。

不过,“在11月初正式注销前,未发的工资都能到位的。”方宇也在为自己项目组的成员积极和公司沟通。只是,由于公司成立未过半年,员工未过试用期,按照法律规定的N+1补偿,“大概率是没有的”。

正常流程下,一星机器人是每月15号发薪,现在还没给全职员工发薪的原因,是离职流程还没走完。方宇表示,一星机器人许多业务流程走的都是吉利的标准化流程,由于公司预计在11月初左右注销,所以会在此前解决好员工发薪和补偿的问题。

“我觉得很可惜。”方宇告诉镜相工作室,他最遗憾的是没有在一星机器人,真的打出一个垂类场景落地的 Demo case(样板案例),这是他们作为技术人员的功勋章,“再给一点时间就好了”。

二、一星的事,吉利说了算

来到一星机器人之后,方宇和同事们先走过了吉利的各个车企生产车间,甚至是吉利物流。这种下基层的体验,让技术人员对很多垂类场景都做了详细的解构,分析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和 Robot learning 解决实际的问题。

据报道,今年6月,一星机器人从吉利上海AI Lab挖来了明星研究员丁琰,出任公司CTO兼联合创始人。此外,还联合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著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进行产学研协同。

这种背景,让一星机器人在众多初创具身智能公司里站位独特。从吉利垂类的工业场景入手,基于无本体数据采集做通机器人scaling ,这让一星成立三个月之后,就打通了无本体数据的商业闭环,在9月份的时候就拿到了部分订单。

“初创具身智能公司,不是很烧钱,还能有商业订单对接,已经(发展得)很快了。”在方宇看来,无论是融资还是商业化进度,都不是让一星机器人突然解散的原因。

一星机器人股权穿透图(其中李星星为李书福之子,李妮为李书福之女,潘运滨现任吉利半导体公司CEO)。来源:天眼查

作为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儿子,李星星是一星机器人项目的孵化者和实控人,但对一星来说,吉利内部只有李星星一个人看好是不够的。

“一星成立到现在,没有CEO,CTO来自吉利,话语权还在资方手里,一切都是吉利说了算。”陈振表示。

根据目前一星机器人披露的两轮投资方信息,镜相工作室观察到,投资方不少出自吉利体系。今年7月,一星宣布完成数亿元“亲友轮”融资,投资方几乎都出自吉利生态。今年9月17日再次官宣的数亿元种子轮融资,除了BV百度风投等市场机构,银河通用等产业投资方,曹操出行等吉利体系成员仍然是熟悉的面孔。

作为李书福儿子亲自孵化的企业,一星机器人从一开始就受到瞩目。根据方宇得到的消息,如果没有一星机器人的突然解散,有一些资方的加投意愿是很强烈的。

即使作为李书福的儿子,一星的命运,李星星也难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吉利的战略调整”或许是一星突然刹车的主要原因。

三、吉利的统一构想

2025年,吉利的重心都在一件事上,就是落实“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

这项从去年年底《台州宣言》开始的计划在今年加速推进,在品牌、技术、资本、生态等多方面同步进行。

品牌上,极氪退市整合进吉利,从而消除两个在不同市场上市、拥有独立管理团队和营销体系的品牌之间的壁垒;几何并入银河,避免同质化竞争;极氪和领克整合协同,“一个向上,一个向宽”,但共享技术和资源。

技术上,吉利集团内各品牌共享核心通用平台架构,来提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智驾则通过与千里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将旗下各品牌分散的智能驾驶方案整合为统一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未来将用于吉利、极氪等全系车型。

吉利与千里,一个负责身体,一个负责大脑。因此,机器人算法和大模型研发等都涵盖在千里科技的业务前景中,是“AI+车+机器人”战略的一部分。

这次一星机器人的原地解散,看起来突然,实际仍是吉利战略收缩、资源整合的必然之举。这件事与行业的发展状况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是具身智能风口突然遇冷。

 一星机器人公众号已清空。图源:镜相工作室截图

“不用因为一两次学走路中的摔倒就唱衰整个行业”,陈振认为,具身仍然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而一星也很难作为具身智能红利消散的信号。

他们能带走的,是在一星工作期间对垂类场景和业务应用的思考。

“现有的大模型训练用的往往是互联网数据,具身智能还是要走到真实场景和真实的应用上,有更多的真实动作数据,真实场景数据,具身智能端到端的时代才会到来。”

方宇表示,如果一星机器人继续存在,这是他们的一个野心。如今,他们将散向天涯,但也会继续实现这个梦想。

(文中陈振、方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马舒叶,编辑:卢枕

相关推荐

59岁李书福带着80后儿子,杀入VC
李书福的 AR 眼镜火了,吉利早成了一家科技企业?
吉利收购魅族,李书福在下一盘大棋?
狂飙的吉利新能源,与李书福的动力电池江湖
吉利急了?李书福万字动员书背后的激流
吉利李书福:反对无底线商业行为 坚持不打价格战
吉利要做手机了,李书福刚刚签字:做高端,打全球市场
李书福旗下这家公司 不仅为吉利造卫星 还投资核电站
李书福会步董明珠的后尘吗?
李书福造手机,“醉翁之意不在酒”

网址: 吉利战略收缩,李书福的儿子也不能例外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3280.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