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以来,中央网信办连续约谈一些网络平台,指出平台热搜榜单等环节存在问题,破坏网络生态。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一系列密集动作,传递出明确信号:网络空间的公共入口不能再被情绪和虚假裹挟,必须回归秩序与理性。
热搜榜单作为网络空间的公共入口,本应是塑造社会心态、引领公共舆论的“风向标”。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打开一些平台的热搜榜:耸动的标题轻易登榜,负面内容被反复推送,猎奇话题长期霸屏。社会热点事件不再是理性讨论的起点,反而沦为制造群体撕裂、收割流量的工具,将严肃的公共议题矮化为一地鸡毛的情绪宣泄。其背后,既有部分自媒体“贩卖焦虑、挑动对立”的算计,也有平台算法“唯流量论”的偏离。
具体来看,当前乱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失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让伪造图文、合成视频的成本骤降。真假混杂的内容轻易挤入榜单推荐,制造虚假的热度,削弱了公共讨论的真实性。
二是误导。一些自媒体为追逐流量,断章取义、标题党成风,甚至捏造“新闻”。用户被策划歪曲的故事牵着走,公共认知被层层稀释。
三是操控。情绪被当作商品反复消费。身份、性别、地域、职业等话题被标签化、污名化炒作,以暴制暴的戾气、消极悲观的情绪等被包装成“爆款逻辑”,在算法黑箱里迅速扩散。
追根溯源,乱象的背后是平台算法的价值偏离与主体责任的缺位。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驱动技术的算法却内嵌着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如果只把点击率、停留时长、互动量、完播率等数据当作唯一指标,最能刺激人性弱点、最能挑动情绪的内容,就会在无形中获得青睐,算法自然成为了虚假与情绪的放大器。部分平台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对内容生态治理的投入与决心出现摇摆,未能真正担负起“守门人”的责任,客观上为劣质内容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监管的出手,正是要矫正这种偏离失焦。过去几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从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到治理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再到整治AI技术滥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此次聚焦“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就是要将治理重心前移至流量入口环节,堵住虚假与情绪操控的扩散通道,既是对前期整治的延伸,也是对社会心理风险的回应。在社会需要信心与共识的当下,任由情绪裹挟和虚假滋生,舆论生态就会被稀释,社会信任也会被消耗。
网络空间要有热度,也要有温度。人们关心社会问题、表达不同意见,本就是互联网的价值所在。但这种讨论,不能沦为情绪的角斗场。越是多元开放的舆论场,越需要理性和规则来托底。
靠炒作情绪换来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靠虚假内容带来的关注,终将消耗殆尽。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是有价值的内容和可信赖的服务。对行业而言,是提醒,也是方向。把重心放在信息质量、服务价值、生态健康上,才是平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让算法更透明,让推荐更理性,这是监管的要求,也是对行业的鞭策。流量逻辑终将回归理性。让热搜成为真实的信息窗口、服务用户的工具,而非情绪宣泄的“垃圾场”、制造对立的推手。如此,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清朗,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信心。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热搜榜单不能任由情绪与虚假裹挟
热搜榜单究竟为谁而“热”?
韩唱片协会:呼吁取消音乐网站实时榜单及热搜关键词
品牌如何从热搜中全身而退?
伪科普上热搜,真科普关“信息茧房”?
娱乐新闻频上热搜,不是互联网的原罪
工作一年,我策划了100个热搜
流量明星造假:花5万上热搜前三,负面信息可覆盖
100条热搜能否“捂”热《花木兰》?
微信热搜榜,来了
网址: 热搜榜单不能任由情绪与虚假裹挟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