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向上游走了一大步。
当手机元件的性能逼近物理极限,屏幕、影像、电池——这些决定用户体验的核心硬件,其演进逻辑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它们不再仅依赖于上游供应商的单向推动,也越来越多来自终端品牌的主动定义与深度介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选择以合作研发的方式攻坚各场景的技术瓶颈。
在此背景下,OPPO 的选择更进一步:以往,手机厂商更多扮演的是屏幕 “采购方” 角色,依据既有标准从屏厂选品调校。而这一次,OPPO 直接深入制造环节,自建屏幕产线,从技术底层推动显示体验的跨越。
9 月 19 日,OPPO 官宣成立国内首个自研屏幕 “双产线”——这也是国内首家直接涉足屏幕制造领域的手机品牌。
这是在行业创新进入深水区后,OPPO 为了突破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并打造下一代基础体验所做出的选择。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媒介,其素质直接影响观感、护眼和整体使用体验。尽管整体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仍有些问题困扰行业多年。
比如 OLED 屏幕上的 “Mura” 问题。
“Mura” 源于日语,指手机屏幕上出现的亮度、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在低亮度的纯色背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 OLED 屏幕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目前无论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都难以彻底解决该问题。
这一技术局限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消费者在购机时往往要靠 “运气” 才能避免所谓的 “抹布屏”,选到一块显示均匀、通透的屏幕。
OPPO 此次建设屏幕 “双产线”,一条是在顶级屏厂天马定制的专属产线,另一条则是斥资 10 亿打造的国内首条自研显示科学产线。这种做法,正是试图从供应链上游切入,深度介入屏幕生产的全链路,通过研发与制造环节的更紧密协同,从根本上改善这一体验。
为验证其技术实际落地情况与产线运行效果,我们获准进入通常受到严格限制的 OPPO 产线内部,首次记录下 OPPO 屏幕 “双产线” 制造中的关键流程与测试场景。
凭借这套技术方案,OPPO 不仅在屏幕显示均匀性方面取得突破,还在多项显示性能上实现对行业瓶颈的跨越,甚至在部分场景——例如暗光环境,以及低至 1nit 的极低亮度下——做到了显示清晰与护眼兼顾,使用户无需再忍受暗光下手机刺眼的烦恼。
“Mura” 及其背后的显示均匀度问题,实为诸多屏幕技术进阶的基础门槛。尽管多家手机厂商曾尝试攻克,但始终未能实现大规模稳定量产。
而 OPPO 此次通过自研检测设备、核心算法与远超行业水平的品控标准,首次构建起 “软硬算芯” 一体化的系统调校能力,改变了传统屏幕的生产与校准方式,成功实现了对屏幕显示素质的端到端把控,最终实现 OPPO Find X9 系列屏幕在通透度与护眼性能上的显著提升。
OPPO 告诉我们,这块屏幕不仅可以将最低亮度稳定下探至人眼体感最舒适的 “1 nit”,同时为了确保画面在极低亮度下还能清晰不失色,他们还自研了 “暗光色貌模型”,在极低亮度下补偿色彩感知。同时,他们选择将技术和标准通过屏幕合作伙伴向全行业开放。
这意味着,其他屏幕厂商和终端品牌也有机会借助这一标准,改善显示均匀性问题。更高刷新率、暗光护眼、更成熟的屏下摄像头等技术,也有望以此为基础推进。
在手机行业创新趋于收敛的当下,OPPO 选择投入屏幕制造,可被视为一种对产业底层能力的加码。
它试图将安卓厂商 “自研自造” 的叙事,从单纯的 “降本增效” 推向更深层的产业链赋能。其内在逻辑是通过底层创新来建造标准,使技术进步最终惠及整个行业。
手机厂商对底层技术的投入,其价值不止于夯实自身的产品体验,更在于通过技术开放与标准输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新规则。通过 “双产线” 模式,屏厂也能够享受到 OPPO 的技术外溢,有望推动屏幕领域突破长期瓶颈,让产业与消费者体验同步升级。
而超越单点技术突破,OPPO 此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选择主动进入制造上游,以 “自造屏” 的方式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显示均匀性与低亮度显示难题,并成功实现了最低 1nit 亮度下色彩精准、不偏色的 “OPPO 屏”。这为僵持已久的硬件体验升级提供了另一种可参考的路径,其带来的影响可能远不止于一块屏幕。
题图来源:晚点
相关推荐
手机厂商下场造屏,意味着什么?
特斯拉再次被曝出要造手机,造手机意味着什么?
造芯又造车,这届手机厂商在想什么?
手机厂商“卷”折叠屏进行时
手机厂商为什么都开始造电视了?
2022,手机厂商需要新战场
当小米补齐折叠屏和电动车:衣食住行将是手机厂商必争之地
手机厂商「卷」亮度,到底是在卷什么?
折叠屏热潮,手机厂商的虚火
折叠屏的中场战事:手机厂商的最后救赎?
网址: 手机厂商下场造屏,意味着什么?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