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网
作者:守一
8月19日,陕西省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模式。新规明确规定,平台调整运价必须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并向管理部门报备公示。
所谓“一口价”“特惠单”,都是网约车市场竞争的产物。以“一口价”为例,这是网约车的一种付费方式: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根据预估里程、时长、实时路况等因素给出固定结算价格,无论堵车或改路,乘客均按此价格付费。这种模式对乘客极具吸引力,在便宜和预期可控的刺激下,打车出行需求可能增加,因而也有助于网约车平台抢占市场份额。
可问题在于,网约车市场的参与主体不只是平台和乘客,还包括司机。在这一模式之下,很多司机抱怨挣钱越来越难,有些单接了不赚钱,不接又会被平台变相惩罚,认为平台向他们转嫁了低价倾销的成本。
“一口价”“特惠单”的本质,确实就是价格战。平台为了争夺一个城市的市场份额,通过降低乘客费用的方式,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如果平台全是自己投入资金补贴,或许还可以说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竞争策略,可事实上,一些平台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让司机们“多干活少拿钱”。
理论上,司机们可以和平台博弈,如果赚不到钱可以不给该平台打工。可现实的困境在于,因为找工作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各地网约车司机规模近几年都在急速扩张,与此对应的,司机日均接单量却持续暴跌。具体到西安,跟上年同期比,西安网约车日均运营单数、营运收入、载客里程均出现下滑。也就是说,网约车司机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博弈能力自然下降。哪怕只有微薄的收入,也有人听任平台宰割。
当一个商业模式以过分压榨某个主体的方式运行的时候,其可持续性是存疑的。司机迫于生计只能勉强接单,但是当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的时候,服务质量自然会出现下降。不开空调、车里有异味、司机态度差……类似网约车消费争议,在“一口价”“特惠单”中越来越常见。可见这一模式,表面看起来有利于乘客和平台,可是持续发展下去,乘客体验不佳、平台口碑也会受损。
今年以来,包括西安在内,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地都开始叫停“一口价”等低价营销模式,可以视作是给行业划定底线之举。平台当然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可底线是不能转移成本、过分压榨司机。“平台调整运价必须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等规定,目的就是提升司机群体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让平台出台政策时,能权衡多方主体的权益。
监管的介入不是为了扼杀竞争,而是要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只有在保障各市场主体基本权益的基础上,网约车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惠及所有市场参与者。(守一)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花小猪”被多地叫停 司机无证上岗面临扣车罚款风险
网约车司机受够了!一口价订单是如何得罪司机的?
“反内卷的风”吹向了网约车领域
网约车行业竞争激烈 小拉出行凭借不同打车方式脱颖而出
网约车司机,枪口对准高德打车
网约车围城:百万司机涌入
网约车“围城”
多地发布运力饱和预警,网约车怎么了?
又一个时代红利逝去了:多地收紧网约车资格
网约车行业,没人开心
网址: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划定底线竞争才能更有序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