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创新不是“免死金牌”,智驾“野蛮发展”必须结束

创新不是“免死金牌”,智驾“野蛮发展”必须结束

2025年,“智能驾驶”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在汽车圈,这个概念早就有,从特斯拉的FSD到各种“NOA、NOP”,各车企一直在布局。随着2025年初,比亚迪打响“智驾平权”,更是将其推向新高度。

“智能驾驶”本来是科技创新的代表,用来提升驾驶安全、避免精神疲劳,但后来却变了形。首先,部分车企“满嘴开火车”,把智能驾驶的辅助作用吹上天,利用夸张的试验数字、特殊场景再现,突出自家产品竞争力;其次,用户过度相信“智能驾驶”,把它当成自动驾驶,甚至出现了“酒驾后,让车自己开”的乱象。

近日,某汽车平台的“智驾测试”火了,其中36款车测试了6个高速场景,26款车测试了城区9个场景,并登上央视新闻客户端。

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36款车型累计完成了183次测试,但仅有44次测试被评为“通过”,整体通过率仅为24%。

九类城市道路场景中,参与测试的车型数量为26款,总测试次数达233次,通过103次,通过率约为44.2%。

该汽车平台发布智驾测试视频后,不少网友拍手称快,认为把车企夸大宣传的底裤扒的干干净净。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智驾测试的质疑越来越多,舆论风向开始转变。

专业人士表示,此次试驾既不严谨,也不科学公正,严重危害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营销活动!

央视新闻也删除了“联合”的字样,其客户端和抖音号全部下架相关智驾测试视频。

01

真实道路,没有控制变量

针对此次测试,我们不去评判它的检验标准,不管它是否“私带夹货”,仅从警示意义来看,就对用户具有价值。

在真实的社会道路,没有实验室的控制变量,甚至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是“随机事件”。如果一台车,只能在标准情况下得高分,那它是不成熟的,只能证明“应试表现”好。

此外,该内容定位科普性栏目,并联手央视,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政治方向,目的是要让大众看到“智驾”危险的一面,对用户行为进行引导。

早年,有车主将主驾座椅完全放倒,自己脱了鞋子躺在上面,去看后排吸顶电视,并使用了口罩吊着一瓶矿泉水,欺骗系统检测。

近日,浙江杭州一男子喝了3斤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后车辆停于高速公路主线车道,而男子已睡着。当高速交警多次摇晃将其唤醒后,该男子辩称“酒后自动驾驶不算酒驾”。

由于使用“智驾功能”,导致的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还闹出了不少人命。而车企在事故通报时,根据碰撞当下系统已退出的数据,给出“智驾系统未激活”“智驾系统未启用”的结论,但实际真的没关系吗?

基于当下的社会现实,用户需要意识到智驾的安全边界,对车企宣传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

02

野蛮发展期已过,智驾将戴“紧箍咒”

在智能驾驶的发展前期,我们采用宽松政策,不做过多限制、不打压,给企业很大的创新、尝试空间,这也让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车道,迅速与欧洲车企拉开差距。

但经历的“野蛮发展期”,不能再彻底放飞了,各种风向都表明,智能驾驶的“紧箍咒”要戴上了。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了一个关于智驾的会议,明确强调首先是规范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包括1.禁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表述,建议使用“组合辅助驾驶”。2.弃用“脱手、脱眼”描述,改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3.接管一词为L3专用,L2不得使用。4.尽量用中文全称,英文首次出现需附全称说明。

其次是针对智驾的使用,从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减少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事故隐患。

7月23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来执行一些动态驾驶任务,简单一句话:车辆还是由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为规范智驾营销,监管部门下场严查,监管力度空前,为智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03

如何做到真安全?

现实很残酷,所有L2级的辅助驾驶、“智能驾驶”,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

事实上,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被分为6个等级。其中L0—2级为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主体始终为人;L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而L2和L3在设计之初,逻辑就完全不同,包括软件架构、安全策略、风险管理等等。

比如L2系统的冗余设计大多停留在单一传感器或单一路径的备份层面,在制动、转向、动力传动系统上并未做到双路冗余。一旦关键部件失效,系统只能被动降级或完全退出,交还控制权给驾驶员。

L3则在冗余层面做足文章,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各自独立运行;主算与备算平台均具备完整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双电源、双通信链路、双制动系统、双转向系统构成了全栈冗余设计。这样单一路径失效,系统依然能维持基本的自动驾驶功能。

L2和L3看似离得很近,但分处两个世界,99.999%的L2也不等于L3。

04

结语

在这次测试中,至少暴露出一个问题,释放出一个信号。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目前智能驾驶并非无懈可击,实验室里的高分,不等同于现实交通中无数的“随机事件”。

它警示消费者,切勿被“智能驾驶”等夸大宣传迷惑,必须清醒认识到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手握方向盘的责任始终在自己。

此外,监管的信号越来越明晰,规范宣传、厘清责任、强化安全,是技术创新的必要边界。未来“智能驾驶”如何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用户对技术边界和自身责任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车企需要对真实能力的进行坦诚宣传、对安全冗余的扎实投入,唯有如此,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安全出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驾”,作者:任宏斌,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创新不是“免死金牌”,智驾“野蛮发展”必须结束
短视频搅动的美国江湖::陷入巨头大战,谁都没有免死金牌
首批18款App获颁安全认证 并不意味着拿到“免死金牌”
微软AI软件工程师平均年薪277万 微软AI人才获“免死金牌”,并被重金保留
智驾公司,殊死一搏
对话|比亚迪智驾总负责人杨冬生:智驾现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孙振耀:很多企业不是死在危机时期,而是死在危机后
智驾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目标依然是“更像老司机”
智驾的问题,到底有多大?
​上市,能成为生鲜电商的“免死金牌”吗?

网址: 创新不是“免死金牌”,智驾“野蛮发展”必须结束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