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了文章,建议爱康国宾在危机公关时候不要用 AI 写稿。
有人评论,说你咋随便污蔑人呢?我还说你用 AI 写稿呢?
没错,我确实在用 AI 写稿。一些朋友问我怎么能写这么快,怎么能及时赶上热点,我来不及仔细说,就直接回答:“感谢 AI。”
我最近的每篇文章,都有 AI 参与帮忙,包括在这个刚起步的公众号上获得几十万阅读的《泡泡玛特跌去 90%之后》,包括有人说看到了 AI 时代难得有人文关怀的《疯狂的外卖送不到外卖大爷手上》,以及,没错,也包括你在看的这一篇。
打算取关了吗?
我很理解,大家不信任 AI 写作,认为它正在生产大量“正确的垃圾”。《纽约客》专门发了一篇文章,认为 AI 能写出好文章,但让我们失去了判断何为好文章的能力。
我很同意。我是个对文字比较敏感的人,多数场合都能很快看出那些 AI 文本,包括工作报告、营销文案、自媒体文章甚至一些正规媒体的文章。这些内容大多格式工整、语法通顺,有时甚至逻辑严密,但缺少生命力。
养过孩子的人都清楚,“生命力”是犯错的能力,是试探边界的能力,驯良而整齐划一的孩子,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过另一方面,我也会高强度使用 AI,来组织原本混乱的想法、整理大量的材料、讨论提纲、起草初稿。几乎写作的每个环节,我都会让 AI 参与进来。
当下还想继续以写作表达思考的人,都需要使用 AI。
为什么我们需要用 AI 写作
远离 AI,回归古法人类创作,听起来安全、正确,也很有情怀。
但这是一种因噎废食,也是一种对时代挑战的消极回避。我们之所以不能,也不应该离开 AI,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表层的,但也足够重要:为了效率。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写作的 “冷启动” 阶段常常令人痛苦。AI 可以在几秒钟内,为我们整理繁杂的资料、提供不同的叙事角度、草拟一份基础的邮件,将我们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把最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最核心的思考与创造中。
而第二个原因要绕一些:为了对抗 “复杂性”。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复杂的世界。无论是分析一个行业的竞争态势,理解一场地缘政治的冲突,还是洞察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利益纠葛和传导路径,都隐藏在一个巨大的 “黑盒子” 里。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视野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凭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看穿这些 “黑盒子” 的内部运作。我们的见解,常常受限于我们狭窄的个人经验和认知偏见。
在这一点上,AI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我不知道 AI 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智慧,但它的确拥有相比人类而言近乎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当我们把关于一个主题的海量财报、新闻、论文、评论文章都“喂”给它时,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那些隐藏在数据之下的微弱信号、意想不到的关联、以及我们凭直觉无法洞察的深层模式。
用 AI 写作,其实是我们人类用机器的计算能力,来延伸和增强我们人类有限的观察力与分析力,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给人类增加一辆自行车。
AI 对我们而言,是一面我们无法拒绝,却又必须小心使用的 “危险的镜子”。它的确会照见我们思想的空洞与懒惰,但我们之所以需要它,恰恰是因为我们想看得更远、更深。
回避这面镜子,我们或许能守住安全,却也放弃了在复杂世界中看得更清楚的可能。
我不会这样用 AI 写作
因为 AI 的训练方式——比如强化学习,也因为 AI 的市场需求,它天然不会去得罪人而喜欢讨好人,不过写作原本便是得罪人以及冒犯自己的过程,但很奇怪,正是因为这样的冒犯和突破边界,读者反而容易信任写作者。
读者的信任,从不建立在文字本身,而是建立在对文字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 “作者” 的信任之上。
这份信任由三个要素构成:
责任: 人类作者用自己的名字和声誉为文章背书。如果观点错误,他需要承担责任。
经验: 我们相信作者的观点,提炼于他真实的生命体验。
意图: 我们相信人类作者有真实的表达意图。
以上这些,AI 都不具备。AI 没有人生,它的 “观点” 只是对数据库的模仿,是无根之木;AI 也没有意图,它只是在执行代码。
因此,读者对 AI 作品的天然不信任,是因为察觉到,这串流畅的文字背后,没有一个可信赖的、负责任的、有血有肉的主体。
以下这些行为,最容易产生让读者不信任的文章。
1. 直接要求 AI 生成全文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 AI 使用方式,下达一个指令:“帮我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3000 字。”
这看似是最大限度地利用 AI 的效率,实则是最大限度地放弃了作为作者的责任。它将写作中最宝贵的两个环节——核心思想的构建和论证结构的搭建——完全外包给了机器。
我们常见的 AI 写作问题,大多源于这样的自我放弃,因为机器只能拼凑出一个逻辑上似乎成立,但思想上必然空洞的框架。
2. 让 AI 主导研究和提纲
在构思阶段,直接询问 AI:“关于 XX 话题,我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写?” 然后将 AI 提供的提纲,不加批判地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框架。
提纲是一篇文章的 “骨骼”,它决定了思想的走向和深度。AI 会倾向于提供最常见、最大众化的分析角度,因为它无法理解你内心深处那个独特的、充满个人洞见的、真正想表达的切入点。它会引导你走向一条平坦却平庸的大路,而那些更崎岖、却能通往绝壁奇景的小径,则被完全忽略。
3. 不加判断地复制粘贴
这种行为,是在让 AI 生成了某个段落或邮件后,粗略浏览,感觉意思差不多,便直接复制使用。
AI 生成的语言,本质上是一个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平均值。它可能是最安全、最不易出错的表达,但也因此,它必然是最平庸、最缺乏个性的表达。
全盘接受 AI 的文本,就是在用一个平庸的平均声调,覆盖掉自己独特的 个人声音。长此以往,我们自己的语言能力也会在这种安逸中退化。
我会刻意避免的 AI 风格
有些 AI 风格很容易辨识,有些不太容易,我从个人角度,说几个大家不太常讨论的但我不喜欢的 AI 文风——当然,有些人类也会这么写。倘若发现这样的句式风格,我要么让 AI 调整,要么自己修改。
1. 符合逻辑但内里空洞的“金句”
“它不是作者,而是你思想的探伤仪。”
“内化这些原则,你就能拨开生命中的迷雾。”
这是我随手写的两句话,不是 AI 生成,不过稍有经验的人很容易看出,这其中满满的 AI 味道。
这些句子看似高屋建瓴,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好的语言指向语言之外的世界,而 AI 的语言只是指向更精美的语言,反而让人只关注手指,而忘了沿着手指去看到有盈有虚的月亮。
2. 节奏过于统一的句子
AI 习惯使用长短一致的句子,文章因此缺少节奏感,仿佛在一个景色始终一样的地方散步,读者很容易变得疲惫。
稍有训练的写作者都有个意识,中文写作,短句更好,但并不是说一味都要短句,而是要有变化。句子长度变化,能够强调重点在哪儿,控制文章节奏,也能引导注意力从而吸引读者。
3. 过度使用项目符号和列表
不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但 AI 很喜欢用“1/2/3”这样的列表,或者“首先、其次、再次”这样的写作方式。
这种方式也不是不好,尤其我做商业分析,有时候需要用这样的格式,但这仅限于你所描述的对象平行而独立的时候——比如这篇文章。
如果你正在讲述故事,或者在用递进的方式推进上下文,还是用自然表达的段落比较好。
4. 不愿意使用主语
最基础的语法知识,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主语告诉我们谁在发起行动,谓语告诉我们这行动的内容是什么。正确选择主语,实际上也是让读者始终关注句子的主角是谁。
AI 写作很喜欢用被动句,类似于“水平被提高”、“标准被统一”、“信号被释放”。当然,你可能也发现,这些句子在 AI 时代之前,已经大行其道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大家已经很清楚的幻觉问题,或者使用夸张的比喻,还有一些不常讨论的问题,比如 AI 很喜欢使用“这”、“那”等台词,而不明确写作对象,但这问题过于细节,而且我也常犯,也就不单拿出来讨论了。
我怎么使用 AI 写作
在这里我不会分享具体的提示词,提示词来自你对写作的理解,我分享的也是如此。
我喜欢写作,喜欢写作时候思想语言在流动的感觉。我不想被困在空白的屏幕或者草稿纸,不论是散文随笔,或者新闻评论,或者难度更大一些的学术文章,我都会有一个简单的流程:整理想法,规划提纲,然后生成草稿,最后阅读、审视并修订。
每个阶段都可能有阻碍。有时候我会发现没什么灵感,有时候总是搭不好框架,有时候我没办法用最合适的语句把想法表达出来。我的批评能力要强于我的创作能力,最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一个话题,有了太多的想法,但不知道怎么收束思路。
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上的特点,我利用 AI 来缩小这个差距,让它帮我能够继续流畅地思考、写作。
我经常使用的是 Gemini 2.5 Pro,不过工具本身的差距没有使用工具的人和方式那么重要。这套方法里,最优先的一点是,要把人类的思考,时刻放在绝对的中心。
1. 与 AI 的对抗式对话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获得一个清晰、深刻、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核心观点。
我的核心动作,不是 “提问”,而是 “对抗”。我从不平铺直叙地接受 AI 给出的任何信息或观点,而是发起一场“对抗性对话”:
我先发声: 我会先抛出自己对一个问题的初步、散乱甚至不成熟的看法,倘若过于散乱,会让 AI 先整理一遍。
我命令 AI 攻击我: 我最常用的指令不是 “帮我写”,而是 “这是我的观点,请用最尖锐的逻辑攻击它” 或者 “找出我这个论证中三个最薄弱的环节”或者“找出我的想法里假设不成立的地方”
我反驳 AI 的反驳: 当 AI 提出质疑或反驳意见时,我从不直接采纳。我会反驳它的反驳,质疑它的质疑。这个来回 “搏斗” 的过程,会强迫我把自己的逻辑链条思考得更严密,把论据准备得更充分。
反驳的时候不一定长篇大论,有时候只是针对一两句话,有时候甚至是觉得它采用的视角有问题。在这个阶段,AI 扮演的是一个完美的、永不疲倦的 “反对者”。它所有的输出,都只是为了激发和磨砺我自己的思考。最终沉淀下来的那个核心观点,是在这场思想的压力测试中存活下来的产物。
2. 确定结构和风格
在一系列的对话后,我有了核心的思路,有了想要讲述的观点,那么接下来就要设计一个坚固的结构,和适合这结构的风格。
一个基本原则,我不喜欢过多的形容词,不喜欢过多的比喻,不喜欢过分的夸张。很不幸,这都是 AI 喜欢的,所以在进入这一步的时候,我会优先告诉它,后续的表达都遵循奥威尔写作原则。
之后,我会向它清晰地描述我的核心观点、目标读者和期望风格。比如这一篇,我大概会说:
核心观点:我希望通过一篇文章,说一下我用 AI 写作的技巧,内里其实是讨论人的思想和 AI 的统计学平衡机制,应当如何协调,以有更好的思想。
目标读者:首先对写作本身有兴趣,可能是有写作基础的人,希望靠 AI 写作来提高效率,也包括对 AI 与人如何写作有进一步好奇的人。
期望风格:娓娓道来,耐心解释,“问题 - 分析 - 解决”结构。
这个交流也需要持续几轮,直到有了真正稳定下来的结构和你认可的风格。
3. 一定要自己先开始写
有了大纲之后,需要自己写。有时候自己会写不好,很粗糙,不连贯,但也要先自己写出来,之后交给 AI,说一下“完成后面的部分”,让它帮忙写完。有时候我也会说,“给我一些其他方向的续写方式”,之后我挑选一个方向。
我会全文阅读一般,也让 AI 调整一下。这时候不要只跟 AI 说,“把它变得更好”,这样说大概率效果是它会给你添加很多绚烂但是没用的装饰。你得先自己明确问题在哪,之后指定 AI 使用一种修辞方式来解决它。
我最经常使用两类指令来优化最后的文章。
第一种,用来增加写作的清晰程度。我们写的句子,有时候会有过多过长的前置状语和修饰成分,臃肿、别扭,淹没了主干信息,这时候我会用类似以下的指令,优化主干:
“缩短长句,把拆分成几个独立的短句。”
“把核心的主语、动词和宾语放在最前面。”
“简化这个句子的修饰成分。”
第二种,使用“欲望受阻”的叙事结构,增强冲突感,也方便理解。所谓欲望受阻,模板是“某人想要做某事,但是遇到问题,然后如何解决”。
举个例子:我们使用 AI 来写作,想让它明白流畅而高效,但它会产生很多幻觉,所以我们增加了修改环节,根据良好的写作风格来调整最后成文。
在写作训练里,这是基础套路,但有时候训练 AI 写作,就应该让它明白最基本的道理,因为在这个套路里,每个句子只承担一个任务,足够简洁,方便 AI 理解,也方便读者理解。
写在最后
使用 AI 来生产普通质量的文章,很容易。甚至倘若你掌握了足够的技巧,高质量的文章也变得唾手可得,我们应该收起对 AI 的偏见,而迎接 AI 写作的到来,正如我们给 vibe coding 的掌声和天价估值一样。
不过正因为如此,一种东西变得前所未有的稀缺和珍贵——那就是判断力。决定说什么、如何构建它、以及何时深入——这些才是真正的难题,是 AI(目前)无法为我代劳的工作。
在这个被机器生成的词语所淹没的时代,人类的判断力只有一个最终的衡量标准:确保一篇文章的价值,值得读者为之付出的时间。读者在读完后,必须感到他们的时间得到了尊重和善待。
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
相关推荐
用AI写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与AI对抗
AI写作指南2.0: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为什么AI替代不了写作?
用AI写作的科幻小说家,发现了它无法取代的人类能力
AI写作指南:智力的容器大于智力本身
“盗”数据,AI大模型的黑暗面
该不该让孩子用AI写作文?
AI能谱曲、画画、写作,它们创作出的作品有版权吗?
AI新产品层出不穷,学不过来怎么办?
逐句解析孙燕姿的AI回应文,顺便来学一点写作之道
网址: 用AI写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与AI对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