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硅料、硅片和组件价格内卷之下,光伏电站市场热情高涨,重点项目相继出炉。
从各省市已公布的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到,甘肃、贵州、河北、天津、福建、山东等光伏电站开发力度加大。其中,多项GW级的光伏电站开发重点项目花落国央企。
光伏电站的建设早在2023年便十分火爆。随着组件价格持续下行,光伏下游电站在这一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此前因硅料价格高企而停摆的项目,开工的开工,并网的并网。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3年全国太阳能发电全年累计装机容量约6.09亿千瓦,同比增长55.2%,增长幅度为所有能源发电之首。
有投资商表示,其在2023年投了很多项目,总装机量大幅增长,占目前总量的60%,并透露自去年开始,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和国企溢价收购光伏电站。
投资、开发、买卖都如此热情高涨,光伏电站这门生意好做吗?
一、上游“跌倒”下游“吃饱”,光伏电站成好生意?
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5.83万元/吨,较年初的17.62万元/吨暴跌超6成;M10单晶硅片(182mm/150μm)成交均价为1.92元/片,较年初的3.74元/片接近腰斩。
上游价格的跌跌不休,让不少光伏玩家涌进下游,也让2023年的光伏电站市场变得火热起来。
2023年才跨界光伏的英力股份(300956.SZ)在今年2月5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由于光伏新业务开展的前期投入较大,市场变动剧烈,所以其发展思路在2023年下半年也做了变化,从生产制造,向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开发和EPC倾斜。
广东某光伏企业高层表示,其公司2023年签约了超过150个合同,并网了超百个电站,相当于每两天就签一个合同,每三天多就并网一个新电站,公司的电站资产有望在2024年达到10亿元的量级。
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的“腰斩”让投资商加速回本。
在华南地区做工商业光伏电站的投资商高铭(化名)表示,按照可行性研究,其投资项目的回本期缩短了一年到一年半,若用自有资金投资消纳率高的优质项目,回本周期大概在5年内,如果要贷款的话则要久一点。
高铭所在的企业在2023年投了很多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量也大幅增长,占目前装机总量的60%。
而作为中间方牵头工商业光伏电站项目谈判的林权(化名)也告诉记者,目前光伏电站的开发环节还是能盈利:“工商业的每瓦能赚2~3毛钱,一次性拿完。”
开发电站的火热也使得光伏EPC投招标更加“内卷”。
过去这一年,东莞的工商业光伏电站从业者石明(化名)明显感觉到,工厂的分布式光伏项目竞争十分激烈。
“太卷了,一个小项目,五、六个公司报价。”石明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中标项目报价为2.64元/瓦,利润空间只剩15%。“去谈的时候(对方)就说了,谁价格低就给谁做。”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数据统计显示,分布式光伏大EPC均价从年初的4.06元/瓦跌至年末的3.51元/瓦;集中式光伏大EPC均价从3.88元/瓦跌至3.11元/瓦,跌幅分别为13.55%、19.85%。
但光伏电站开发依旧是重资产、长周期的业务,对企业的“财力”要求较高,对于刚跨界光伏的企业更是如此。
英力股份表示,虽然光伏暂时没有实现多少营收,电站自持没有对外转让的话,也只有一些电费收入。不过其提到,在2024年一季度公司会有少量的电站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对外销售,“前期有跟一些央企、国企有洽谈合作,在一季度会以相对合理价格卖出少量分布式光伏电站。”
二、长期持有还是“滚动开发”?这是个好问题
事实上,早期因为光伏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不少企业选择开发光伏电站,期望能够分得政策红利的‘一杯羹’。
但在太阳能(000591.SZ)等光伏电站上市企业宣布获得大额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同时,也有不少光伏电站项目因存在未纳入建设指标规模且备案过期失效、为违规项目批复上网电价等问题而面临退补情形。
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查工作的通知》后,全国范围内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核查工作,而当年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和国央企需要退补,其中太极实业(600667.SH)2022年曾因光伏电费补贴退回而导致利润损失约7亿元。
而在近期,山西省大同市能源局、大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发关于印发《大同市规模以下新能源发电企业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提出:由于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大小不同、电网接入类型不同,许多小项目无法入规入统,因此对全市规模以下新能源发电企业进行整合,并且要求在2月29日之前完成摸底工作。
在光伏补贴退补及新政策的背景之下,出售电站不一定是光伏企业断尾求生,更可能是为了“滚动开发”(即在保有合理开发规模的同时,将部分存量电站转让销售)、或者让自家项目入规入统。而“五大六小”发电集团设定的十四五规划新能源装机目标超600GW,通过收购民营企业开发的光伏电站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
“现在市场上收电站的还蛮多的,而且都是溢价收购。”据高铭了解,自去年开始,就有比较多企业愿意溢价收购电站,多为上市公司或国企,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做大规模或者市值,最高收购价格能达到(每瓦)3元以上。
近年来,也有不少公司将其开发运营的光伏电站转卖,如正泰安能、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科技(601778.SH)均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开展系统集成业务,即在不断开发、投建新光伏电站的同时,根据实际经营需要,持续择机出售成熟电站项目。
转卖电站也让光伏企业增加不少利润。
易事特(300376.SZ)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披露,其预计归母净利润盈利5.14~5.88亿元,同比增长40%~60%。对此,其提到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1.50亿元,主要为报告期内光伏电站处置收益、往期客户预收款转收益以及政府补贴等收入。
而推进“轻资产”运营战略的晶科科技在1月23日公告称,其拟以8784.03万元的价格,将9家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国电投集团旗下的电投徽融新能源有限公司,装机容量合计约55.79MW。
2023年9月14日,晶科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当年上半年公司主要有两笔电站交易,股转价格分别为1.14亿、9564.76万元。随着上游成本下降,光伏下游电站行业进入到长期利好周期。公司下半年依然有不同类型的电站转让计划,包括100MW风电项目,该项目预计为2023年贡献税前利润约1.8亿,其他转让项目一旦确定也会及时发布公告。
不过仍有一些光伏电站企业倾向于长期自持而非大量出售,如芯能科技(603105.SH)、太阳能等上市企业,也包括高铭所在的光伏企业。
“虽然我们不排斥(转让电站),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高铭告诉记者,他们与业主签订的租期一般为20年,只要过了前期回本期(5~6年),后面就是一个纯收益的过程。
以高铭所在企业的合作方式为例,按现在的成本建设一兆瓦的光伏电站大概需要250~270万元,而一兆瓦电站一年大概能有80万的电费收入。如果以一瓦4元卖出,电站持有者可能只能赚100多万元,但是如果长期持有优质的电站项目,过了6年的回本期,后面能赚更多。
“作为投资商,我们更加看重的是一个长期的回报收益,而不是为了卖电站而投资建设项目”高铭说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周立,编辑:高秋榕、满满
相关推荐
硅料暴跌,下游“吃饱”,光伏电站迎大爆发?
这家养鱼的光伏巨头暴跌750亿
“冰火两重天”过后,万亿光伏市场面临大洗牌 | 科股头条
光伏产业链过剩,破局“支点”是什么?
硅料价格暴跌,两大巨头利润大缩水
焦点分析 | 9个月价格翻了150%,登上热搜的“硅料”火了
光伏爆发、巨头下场?隆基自导 “平衡术”
光伏窄门
分布式与组件出口,2022光伏产业的胜负手
颗粒硅,光伏产业的第三次革命?
网址: 硅料暴跌,下游“吃饱”,光伏电站迎大爆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