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ID:aixdlun),36氪经授权发布。
文|魏启扬
来源丨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自动驾驶赛道从来就不缺乏话题,从最开始的车联网到车路协同,从智能座舱到车载系统与芯片,每个话题都成为了一个风口,如今在自动驾驶行业集体陷入商业落地的焦虑中时,话题的接力棒传到了RoboTaxi。
今年8月,行业曝出文远知行WeRide与广州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文远粤行WeRide RoboTaxi,布局自动驾驶新出行。
8月31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市嘉定区与AutoX达成战略合作,将建RoboTaxi运营示范区。
9月2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并同期发出3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
9月26日,长沙宣布启用“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并进行了中国首次基于车路协同的RoboTaxi批量载人测试。
有关RoboTaxi落地进展事件密集发生的这两个月之前,小马智行PonyAI自去年12月份时,就已经在广州南沙开展了RoboTaxi的试运营;百度的RoboTaxi在长沙也测试多时,李彦宏在“2019年湖南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明确表示,将和长沙合作,于年内在一些特定区域内尝试RoboTaxi车队的商业化运营。
将上述事件串联起来进行解读,很容易发现,国内很多城市都在争抢RoboTaxi商用落地的头炮,在这场新的竞速中,哪个城市最有希望拔得头魁呢?
自动驾驶产业之争,RoboTaxi为何成了急先锋?
在对RoboTaxi商用落地保持乐观之前必须明确一个背景,各个城市明面上是争夺RoboTaxi商业落地的头炮,其核心用意是对自动驾驶产业的竞逐。
现在的问题是,之前已经说过自动驾驶赛道中的风口很多,RoboTaxi为什么成为当前最劲的那股风呢?
其中的原因在于最初的“无人驾驶”在风口狂飙了一段时间后,行业认清了前途的艰辛并逐渐趋于冷静,口风也从“无人驾驶”悄然改成“自动驾驶”,甚至是“自动辅助驾驶”,此时RoboTaxi的价值被提炼并放大,成为拯救“无人驾驶”的“白衣骑士”。
特别是去年12月时,Waymo在凤凰城推出了Waymo One的RoboTaxi商业服务后,更是坚定了行业对RoboTaxid方向的认可。在行业看来,RoboTaxi是自动驾驶向无人驾驶进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的最短路径。总的说来,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较为平滑的技术过渡方案
行业非常清楚,现阶段打造一台完全无人驾驶的车辆还是有些难度的,虽然在一些封闭的园区、码头已经有自动驾驶项目进入到商业运营,但距离普通大众的生活还是很远,特别是站在资本方的角度,需要一些切实可用、能拿来说故事的落地项目来提振信心。
RoboTaxi之所以被行业一致选中,就在于其相比一步到位的“自动驾驶”,RoboTaxi融合了自动驾驶生态中的多方链条,其中包括科技企业、主机厂、出行平台、城市建设与管理者(政府)等,利用各方优势长板的融合能够形成较为平滑的技术过渡方案,相比直接造一台自动驾驶车辆,其技术复杂程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更高。
2、用出行体验完成自动驾驶的行业教育
成本是影响自动驾驶普及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行业目前的研发进度来看,一辆自动驾驶车辆的改装费用不菲,再加上大部分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及车辆也还是持保留意见的观望态度。高价与用户的犹豫,一辆自动驾驶车辆能够拥有多大的市场,谁的心里都没底。
既然自动驾驶车辆的终端销售市场尚未达到开启的时间节点,那么用RoboTaxi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用出行体验来完成对用户的行业教育不失为一个“讨巧”的做法,用户既可以体验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新奇和便利,也省去了花高价买车成为“小白鼠”的担忧。
3、在政策法规明朗之前,简易安全责任划分
众所周知,目前自动驾驶车辆发生安全事故,其中的责任划分、事故评估标准、惩罚机制等在全球范围内都缺少相关法律或者政策的支持,可是随着技术发展已经到达临界点,进入到商业落地或者进行更大范围的阶段时,需要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来规避安全风险。
RoboTaxi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有的事故责任与乘客无关,事故的责任划分及处理都由RoboTaxi服务提供商直接承担,可以说是现阶段在政策和法规范围内的最佳解决方案了。
RoboTaxi落地混战,比的是技术,
更是场景和运营
RoboTaxi成为自动驾驶商用落地首选项目的逻辑已经理顺,那么RoboTaxi商用落地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行业普遍认为技术、量产与场景、运营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最为重要,缺一不可。
在技术方面,国内众多的自动驾驶玩家中,除了百度明显的高出一截外,其他玩家大致都在同一水平线上,量产则可以通过与主机厂的合作来达成,因而RoboTaxi的落地最终落到了场景和运营上。
具体到各地对RoboTaxi商用落地的争夺,则体现在开放测试区的“硬件条件”即场景的丰富程度和运营模式上。
在场景上,对比上海、广州、武汉、长沙4城,可以分出明显的等级梯次。
其中长沙测试区的建设对RoboTaxi最为“友好”,分别建成了10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开放道路和100公里智慧高速。这“两个100”均是全国之最,特别是100公里智慧高速弥补了国内高速环境下缺乏测评、示范环境的空缺。主机厂可以从自车行为、环境信息、道路交通信息、交通参与者四个维度信息检测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行和监管质量。
广州和上海的“硬件条件”大致相当,开放测试道路的总长分别为45.6公里和53.6公里,城市道路的测试场景也都比较丰富,基本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需求。
武汉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虽然已经挂牌,但尚未建设完成,据《新京报》报道,武汉首期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的道路总长为28公里,其中一期封闭测试场占地仅有两平方公里。
仅从表面数字来看,长沙可列为第一档,广州和上海次之,武汉最后。但从4城的运营模式所积聚的资源和能量来看,广州和长沙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打法。
上文提到,文远知行WeRide与广州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文远粤行WeRide RoboTaxi。
合作的三方各有所长,在这个合资公司中,文远粤行负责日常运营,文远知行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白云出租提供服务经验和资源,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负责出行服务落地资源的保障,文远知行的战略股东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提供车辆。
在文远粤行成立之前,百度与长沙先导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合资成立了湖南阿波罗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项合作中,百度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百度的合作伙伴一汽红旗提供车辆,阿波罗智行则负责RoboTaxi的运营。
由于上海和武汉在运营方面尚未有更多细节透露,很明显,在技术差距不大,量产可以通过与主机厂的合作补齐的背景下,广州和长沙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来补足运营能力上的不足,大大加快RoboTaxi落地的速度。
产业生态是基础,政府的态度和决心才是临门一脚
事实也是如此,广州和长沙已经与其他城市拉开了身位。但能否说RoboTaxi商用落地的最终赢家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产生呢?智能相对论认为其中的关键还得看当地政府的态度和决心,在拥有了一定的产业生态基础之后,另有其他城市斜刺杀出也并非没有可能。当然,就目前的趋势来看,长沙的势头最为强劲。
对此,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武汉刚刚发出了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其RoboTaxi落地的速度只会快不会慢。
武汉的问题恰恰就出在商用牌照上。
在9月2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之前,武汉在自动驾驶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没发放过任何一张测试牌照,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自动驾驶测试,自然在自动驾驶原始数据的积累上缺乏支撑,而像RoboTaxi这样的自动驾驶项目的落地不经测试就直接上马是没有先例的。
与之对比的是,截止今年8月,上海嘉定区开放道路测试安全里程已经累计超过2.4万公里,累计测试时长超过1200小时,且无任何交通事故;长沙测试区已为38家企业86款车型提供了1800余场测试服务,累积测试里程达60000 公里。
如是看来,武汉发出的商用牌照噱头大于对产业的实际意义,毕竟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武汉在自动驾驶的路上还有很大一截需要去追赶。
长沙的症结在于需要重新寻找承载城市产业再次起飞的标签。
放眼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产业标签。比如北京有中关村,从而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深圳有前海,被贴上了创业的标签;杭州有阿里,贴上了电商的标签;长沙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被贴上了工程机械的标签。
现在的问题是,当长沙的GDP在201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加大,同时原有的工程机械标签又无法承载长沙产业升级的重任,因而在汽车制造产业的基础上,加入自动驾驶这项新兴技术,被长沙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和重要力量。
不光是RoboTaxi,对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长沙都是志在必得。
从长沙出台的各项政策可窥一斑。
虽然并不是最早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最早推出路测制度的城市,但长沙相关政策的商业化指向性却非常明显。在测试细则的规定里,除了常规自动驾驶测试外,也可以进行“载人测试”、“高速测试”。发放的牌照种类包括智慧公交、智能驾驶乘用车、智能驾驶环卫作业车、自动驾驶重卡等,几乎覆盖了自动驾驶的全生态。
RoboTaxi即便商用落地,自动驾驶仍未到达终点
在RoboTaxi商用落地的胜负分出之前,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自动驾驶的技术及产业发展路径。
RoboTaxi从封闭道路的“内测”,逐渐进入到开放道路的“公测”,说明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商用落地的临界点了,需要更广阔的道路空间,更复杂的路况场景来验证技术的可靠性,需要明确的是,即便在不久的将来,RoboTaxi由“载人测试”跨越到收费运营,也不能说自动驾驶就已经到达了终点。
1、有限开放道路的商业落地只是一个半成品
由于自动驾驶的实现与智慧道路建设息息相关,因而可以预料,RoboTaxi商用落地的形式不会跳出“Waymo One”项目的模式和框架,即在限定范围内的商业运营,这显然与我们“想去哪,就去哪”的预想有很大差距。
当然,必须承认RoboTaxi已经完成了自动驾驶的一个跨越,只是整个行业仍需积聚能量,实现在无限开放道路上完全无人驾驶的另一个跨越。
2、盈利与否是新技术商用落地成功的最终标准
人类应用一项新技术,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效率和成本。就目前来看,RoboTaxi在这两个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目前RoboTaxi测试和运营仍需安全员与监督员同车保证安全,单车成本也颇为高昂,或许今后经过技术迭代,安全员和监督员会逐渐离开驾驶室,车价也会大幅降低,但如果RoboTaxi最终的运营收益无法覆盖成本支出,其商用落地也不能说成功。
一点小小的提示,迄今尚未有出行平台实现正向盈利,以此推导,RoboTaxi所要面临的挑战难度是超5星的。
3、主机厂和出行公司是商业落地的两个变数
作为自动驾驶生态中重要一环,主机厂和出行公司肯定不会缺席RoboTaxi,在如今的各种模式和方案中,主机厂尚未跻身成为主角,国内的出行公司也未对RoboTaxi有过深入的介入。
但根据主机厂的一贯强势,以及出行公司在需求端把握的资源优势,这两块势力切入RoboTaxi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这两块势力进入RoboTaxi后,势必对原有格局产生影响,其中各方势力的割据对RoboTaxi是好是坏还难以判断。
结论:城市的产业之争不应太过注重商用落地头炮的虚名,更应注重生态建设的基础。我们应对RoboTaxi和自动驾驶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时间上不要操之过急,遇到问题时不要过分苛责。行业与政府的目标实质上是一致,都是在科技与服务结合的基础上,给用户带来极致的出行体验。RoboTaxi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自动驾驶会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AI能翻译婴儿和动物的语言吗?AI能消灭妇科疾病吗?《人工智能十万个为什么》统统告诉你,目前正在京东、当当火热预售,点击阅读原文,拿新。
相关推荐
多城争抢RoboTaxi落地头炮,谁将最先胜出?
站在十字路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不容易
接近贾跃亭的人士:多个地方政府正争抢FF中国落地权
Robotaxi卡位战背后:滴滴的资本焦虑与技术沟壑
在干掉司机这个终极目标上,自动驾驶这门生意有多诱人?
Robotaxi的资本效率,有点共享单车内味儿了
干掉安全员,Robotaxi的下一站是哪里?
中美自动驾驶商业化对飙:RoboTaxi与无人物流全面竞争
武汉为Robotaxi商业化首开绿灯,新一线城市抢跑自动驾驶
在线教育烧钱大战,谁将胜出,谁将跌落?
网址: 多城争抢RoboTaxi落地头炮,谁将最先胜出?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