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核聚变太难实现,或许它才是正确答案

核聚变太难实现,或许它才是正确答案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说江南造船厂推出了一艘24000TEU级的核动力集装箱船设计方案,这艘船船长400米,宽61.5米,满载排水量近24万吨,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动力来源于第四代核反应堆钍基熔盐堆。

好家伙,连大伙儿都盼着的福建舰都没享受的核动力,这艘集装箱船就给上了?

江南造船厂是我国最牛逼的军工造船企业,什么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雪龙号极地破冰船都是他们造的,所以这事儿大概率是靠谱的。

但我还是有些疑惑:这个第四代反应堆就能用了吗?

2021年中科院在甘肃武威建了一个钍基熔盐堆,在当时还只是试运行,性质也只是实验而非商业运行。到今年6月份,这个堆拿到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不久后就能并网发电了。

这边刚拿到许可,那边就准备上舰了。这速度快得超出了我的认知。不过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么急迫地应用,因为熔盐反应堆真的是好东西,有人甚至称它为“核裂变到核聚变的过渡燃料”。

我列几个它的优势,大家感受一下:

一,它比现有的核反应堆安全,不会发生像福岛那样的堆芯熔化,因此不会烧穿地表污染地下水,同时也不会产生大量放射性的核污水。

二,它的核废料是现有反应堆的千分之一。

三,它不挑位置,不需要像现有核反应堆那样,必须建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可以建在甘肃武威这样的内陆区域,甚至还可以建在地下。

安全性属于是直接拉满。当然,它也有相应的技术难点,否则人们干嘛不早点研究这个呢,这个放在后面说。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熔盐堆可以说是非常适配我国的能源格局的,如果在将来能够大范围商业化运行,那可以说是搬开了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石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一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就知道了。化石能源是现代工业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的化石能源初始天赋是“富煤、贫油、少气”。

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剩余探明储量分别为 1623亿吨、36亿吨、6万亿立方米,按2019年的消费量计算,分别可供我国使用40年、6年与 20年。自给能力方面,以 2019年消费量计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1%、77.34%与42.69%,可见,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依赖进口的。

社会生产的“血液”掌握在他国手中,这其中的风险看看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危机就知道了。

虽然我们有煤保底,但烧煤造成的环境成本也难以承受,所以必须要发展水、核、风、光四大类新能源。其中水电依赖环境,风电极不稳定,光伏是很有前景的新能源,我国在大力发展,但容易受天气影响。相比之下,核能就稳定多了,这点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稳定的电力对工业生产可太重要了。

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煤炭资源主要在华北、西北,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分布零散。而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又集中在东边,所以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之类的很多。这种能源转移又进一步地增加了成本,所以要是有不挑位置,不挑环境,不靠化石能源的发电厂就好了。诶,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重点——熔盐堆

01

先让大家对核能有个概念。

现在的核电站,从本质上来说跟火电厂是一个意思,通过烧锅炉来发电。只是火电厂烧煤,烧油,或者烧垃圾,而核电站烧的是核燃料。

所谓核燃料,一般是铀235和钚239,它们一般为固体,做成棍子插进反应堆里,所以也叫铀棒。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极高,10g增殖堆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2吨煤炭,16.5方石油,16706立方米天然气。

所以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一年只需要30吨的核燃料,也就是一卡车的量,而同等级的火电站得烧300万吨煤。

这十万倍的差别根源在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氧化反应,本质上源于电磁力。而核燃料的燃烧是核裂变反应,本质上源于原子核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在质子直径相当的尺度下,强力大约是电磁力的300倍。

核能也被很多科幻作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在科幻小说的神,美国俄裔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中,以银河系边缘一个贫瘠星球为背景,人口稀少的基地,却能战胜周围星球上的大文明,最大原因就是基地掌握了核能。

不过不像小说中人类已经能将核能运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我们对核能的开发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自从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在苏联建成以来,功率从5兆瓦发展到了7965兆瓦,日本的柏崎核电站,核反应堆已经经历了4代更迭,但目前世界上核能占比依旧徘徊在低位,当前全球核电发展仅占总发电量的10%,而我国的核电占比就更低了,仅有4.7%。

最大的原因就是安全因素。

在经历了切尔诺贝利、福岛等核事故后,人们对于核的态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今世界上大多数的核能项目,都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核项目的数量也已经停滞了几十年。

有一部名为《中国综合症》的美国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核反应堆的堆芯熔化,直接烧穿地球,烧到地球的另一面——中国。

这事儿肯定是过于离谱了啊,但大家想必也能看出,在上个世纪,对于核的恐惧情绪渲染得多么厉害。今年,随着日本开始向海里排核污水,反核的浪潮也是一轮又一轮。

我做一个不太准确的类比,核能就像坐飞机一样,效率很高且出事故的几率很低,可一旦出事,对飞机上的人来说代价就是巨大的。

可对于核能这样一种潜力巨大的能源,我觉得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丢掉,而是努力让它变得更加安全。安全,正是核反应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准。而熔盐堆,正是将在科技树上将安全点满的一种技术。

02

为什么说熔盐堆安全呢?

要知道什么是安全,我们先来看看不安全是什么样的:切尔诺贝利以及福岛核电站的技术流派——沸水堆。

任何技术流派的核反应堆的结构都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反应堆、冷却系统和发电系统。

反应堆包括了燃料棒、慢化剂和控制棒。

燃料棒就是铀棒。我们所说的核裂变反应是一种链式反应:中子轰击铀-235,后者分裂成另外两个元素并释放200MeV左右的能量,以及2-3个中子。这些中子会继续去轰击其他铀-235,引发更多的裂变。

控制棒的作用控制链式反应的速率,就像调音量的开关一样。那怎么控制呢?很容易就能想到,既然链式反应的关键在中子,那么控制棒只要能够控制中子数和中子密度,就能控制裂变反应的速率。

而慢化剂是为了保证裂变反应能够进行。这个说起来就略微复杂一些。其实中子轰击铀235是不一定会发生核裂变反应的。根据中子能量我们将其分为三类:能量高的为快中子,能量低的为热中子,而居中为中能中子。三者中热中子能诱发核裂变,而慢化剂就是将高能量的中子变为热中子。

在沸水堆中,燃料棒是铀棒,慢化剂是水,控制棒一般为硼、碳化硼、镉等材料。

一个正常的运行过程是这样的:冷凝水从反应堆下方进入,被反应堆加热后,以气水混合物的形态从反应堆出,然后进入涡轮机进行发电,最后重新凝结为液体水完成一个循环。

那么,这个系统,或者说过程中不安全的因素在哪里呢?

可以说,到处都藏着风险。

比如福岛。首先是海啸让整个核电站断电,断电后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得不到补充。虽然控制棒自动插入,但反应堆停止反应后同样是有功率的(燃料衰变发出的热量),因此很快使冷却水沸腾、气化,堆内充满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回路中开始出现裂缝,大量带有放射性的水蒸气泄漏,而堆芯也因无冷却水传导热量,导致堆芯熔化,将反应堆底部外壳烧穿。

再比如切尔诺贝利。当时工程师们想测试,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导致核电站断电,能不能利用控制棒插入后余热发的电,来驱动冷却水正常供应。在测试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过多的控制棒被拔出,仅保留6根,反应堆失控功率飙升,冷却水供应不足,堆内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水蒸气,同时这些水蒸气与燃料包壳的材料金属锆发生反应生成大量氢气,发生蒸气爆炸,顶部直接被炸穿。爆炸导致反应堆冷却水更少,随后又发生了二次爆炸(目前存在两种假说:化学爆炸和热核爆炸假说)。

而世界上目前主流的第二代第三代核反应堆——压水堆,代表是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也曾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冷却水不足而导致堆芯熔化。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事故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冷却水不足。只要冷却水能供应上,就不会产生大量高温高压蒸汽,后续的泄漏或爆炸也不会发生。

核电站每出现一次事故,都有以前没出现过的因素,机械原因、人为因素啊等都有,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某个环节的出错最终导向的都是冷却水不足,然后就出事故。

为了安全从里到外整了那么多安全措施,到头来还是防不胜防。于是科学家们就想了,虽然水好水多水便宜,但它不安全啊。咱需要一个天生就安全的冷却剂。

熔盐:正是在下。

03

熔盐是什么?

这里的盐不是我们吃的那个,而是泛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什么碳酸钙钡硫酸钡,都是盐。盐在常温下一般都是固态,在高温下会熔化形成熔融体,就是熔盐。

为什么说熔盐安全呢?

大家回想一下,前面的用水冷的反应堆出事故,核心原因都是冷却水不足后气化成高温高压水蒸气。

而熔盐在反应堆里几乎不会气化。这是因为,熔盐本身具有高沸点、低蒸汽压。熔盐堆常用的氟盐,熔点550℃,沸点1400℃。在常压的情况下,工作温度可高达700℃。

事实上,熔盐堆里的气压甚至跟我们日常没啥区别,就一个大气压。

并且,即使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管道破裂。液态的熔盐流出来。这些熔盐很快就冷却了,不会像水蒸气那样污染大气。

这一点与可控核聚变其实有相似之处,因为核聚变同样是在装置出现故障后不会发生爆炸,而是会在暴露后迅速冷却。

此外,大家还记得开头曾提到,熔盐堆不会发生堆芯熔化么?这是因为熔盐堆的核燃料是液体,跟熔盐混合在一起,不会像固体燃料那样集中在一个区域反应。

一个正常运行的钍基熔盐堆是这样的:核燃料与冷却剂熔盐混在一起,在反应堆这个回路中持续发生裂变反应。高温熔盐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导出去,这些热量再加热发电系统中的水,形成发电。

熔盐堆用的核燃料跟一般的水堆不同,它没有用铀235,而是用了钍232和铀233的混合燃料。

这是因为,钍232这个东西其实是不容易直接发生裂变的,但它能够吸收热中子变成钍233,经历两次β-衰变,变成铀233,后者是一种易裂变物。

你可能会奇怪,有铀不用,干嘛非要加一个不容易裂变的钍呢?

其实从辐射危害来讲,其实钍的放射性不比铀小。

最大的原因是能用的铀235实在太少了啊。

铀是一种极为稀有的放射性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二,以1600万吨的铀235储量和180吨每年每百万千瓦来计算,目前的铀矿可供现在的核电用440年。但这是按现在的规模,如果以国际情况来估计,未来30年核电的规模将发展到现在的7倍,那么铀235就将在40年内耗尽。

相比之下,钍这种自然界能量密度最高的元素之一,每单位重量的钍元素产生的能量是铀元素的250倍,钍的储量也很丰富,在地壳中的含量大约为铀的三倍,可以说是很好的替代核燃料了。

带有核裂变的放射性,却也不会发生核泄漏,有着比拟核聚变的安全性,或许这就是“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过渡燃料”的真正含义吧。

04

一切看着都很美好啊,又安全,而且储量丰富能用很久。

但有些事实我也必须告知大家,毕竟这个技术并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而是上个世纪的遗孤。

在核反应堆刚起步的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对钍进行研究了。到了7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我国的“728工程”都对钍基熔盐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后来美国和我国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用铀的压水堆。

这些转变必然意味着钍基熔盐堆的研究有相当的难度。

首先,我们之前提到,钍232转化为铀233是需要经历两次β-衰变,在这一过程的中间产物Pa233(镤)的半衰期约为27天,这意味着它衰变到最终的铀233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这对反应堆来说时间较长。

其次,在钍233转化为铀233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副产物铀232。这玩意儿会释放伽马射线,使得反应堆的放射性变强。

再次,这是一个工程上的技术难点。熔盐堆的工作温度在700℃左右,高温下熔盐的腐蚀性非常强,这对管道材料的耐蚀性要求相当高。之前美国搞的时候用了一种Hastelloy N合金。这种合金的耐蚀和高温强度比一般的铁基合金都更好。但后来因为转向了压水堆,美国也用不上这个合金了。

据中科院上海物理所的估计,引入纳米技术后这个材料的性能可能会更进一步。

这是中科院在2010年做的发展预测,可以看到目前位于甘肃武威的熔盐堆已经装料,开始带核运行了,在知网上就能查到多篇中科院所做的相关论文。

这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在一篇篇的论文中,中科院的研究者们从燃料循环到熔盐材料、结构材料对钍基熔盐堆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甘肃的熔盐堆才得以成功。

不过目前该堆的功率为2MW,还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期。而江南造船厂上的熔盐堆,虽然以当前能达到的功率来说,似乎只是作为辅助动力。但这艘船的设计中就取消了传统烟囱机舱棚,实现净零排放。换句话说,在设计中是把核动力作为主动力的,这意味着,也许有我们不知道的技术突破。而且,由于熔盐堆的临界质量(燃料发生自持链式反应的最小质量)比压水堆小很多,所以它本身就更适合小型化,将来也必然会向船舰这个方向发展。

目前,核能大国法国的CNRS(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15年完成了钍基熔盐堆的理论研究后,商业公司Naarea计划在该研究中心的帮助下于2030年推出第一台15MW的原型堆;印度BARC(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正在维沙卡帕特南进行着一个5MW的熔盐堆项目,不过该项目属保密性质,网络上没有最新进展;俄罗斯的NIKIT研究所在今年也完成了循环熔盐燃料研究反应堆的设计草案,计划于2024年完成装置,2031年开始运行。

之前看一些自媒体说中国在熔盐堆的技术上遥遥领先,结果查了一下目前世界各国的进展:法国搞了理论计算,俄国搞了设计草案,印度神神秘秘没法判断。我国甘肃的熔盐堆还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运行起来的熔盐堆。

虽然目前这个堆还面临着相当多的技术难点,但它是真正能解决核电切肤之痛的技术,也是配得上“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过渡燃料”这一名号的。相比于核聚变那个似乎永远缩短不了的50年,这个过渡燃料的希望可大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实验室

相关推荐

核聚变太难实现,或许它才是正确答案
核聚变“点火”再成功:我们何时能掌控它?
美国这个核聚变项目,小学数学没学好
我们离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我国可控核聚变再获突破,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
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核聚变了
改变人类的3项未来技术:人造肉、机器人和核聚变动力
怎样才是市场调研的“正确姿势”?
有AI学会控制核聚变反应堆了,来自DeepMind,登上今日Nature
可控核聚变,我国研究进展如何?

网址: 核聚变太难实现,或许它才是正确答案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30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