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为什么是硅谷?

为什么是硅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 caozsay,原文标题为:“硅谷行 杂想篇 ”,36氪经授权发布。

关于巨头公司,关于硅谷的产业介绍,其实网上文章很多,我们走马观花,能了解的也不够深入,所以我这里不会去说Google怎样,FB怎样,Airbnb怎样,没意义。我会从我的感知来介绍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为什么是硅谷

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被提及,前文也说过,斯坦福大学孵化企业创造了最早的硅谷,现在硅谷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整个湾区已经成为美国互联网经济的引擎。

但,我们知道,美国的顶尖大学并不只有斯坦福,高学历人才最稠密的地区也并不只有硅谷。实际上,波士顿才是美国教育质量最高的地区。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等,波士顿大都会区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在读学生,妥妥的美国教育之都。

当然,波士顿现在也有不少科技公司,有很多巨头为了吸纳人才,也把一些研发分支放在波士顿。经常刷屏的波士顿动力,以及前段时间争议极大的BrainCo。也都是波士顿的创业公司。

但毕竟,在高科技创业领域,硅谷依然拥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那么,为什么不是波士顿?

有人说,是资金问题,因为资金都在硅谷,这的确很重要,但资金在硅谷应该是果,而不是因。毕竟高科技企业都在这边,资金也就跟随过来了。

有人说,是商业精神问题,正如我前文提过,斯坦福本身对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是非常支持的。拥有技术的同时又拥抱商业,这才造就了硅谷精神。但波士顿有哈佛啊,哈佛商学院世界第一,再加上工程技术世界第一的麻省理工,强强联手,怎么就不如斯坦福了呢?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是气候原因,毕竟波士顿,太冷了。

不过我觉得,可能也没必要非找到最确定的因素,因缘际会,在某个时间节点,恰好斯坦福系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体氛围,形成正循环,加上各种其他因素,造就了硅谷。

但反思这个问题,其实是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些结论,如果再造硅谷,或者再造一个科技创业的中心,应该具有什么条件。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在美国,硅谷创业者,基本上都是依赖学霸标签,而中国其实并不完全是,实际上早期互联网中国草莽创业者更多一些。我真的觉得,美国科技创业,一开始,技术驱动的因素还是非常大的,而中国,更多是市场驱动,然后发展过程中技术补课,慢慢逆袭。

典型如阿里,即便是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说实话也是发展过程中补课逆袭的,早期的历史,不说也罢。我不能说孰优孰劣,但结果就是,基础技术创新美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而应用领域创新和实用技术的深入挖掘,比如数据库性能优化等,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领先美国。

所以中国的创业人才未必是高学历,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依然十分关键。

重商态度和冒险精神

科研工作要落地,要进入产业界,技术大牛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国内和新加坡很多名校的导师和博士,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刷论文,对商业转化无动于衷,这就没办法形成科技创业的气氛。

要有资金,要有投资者,投资者敢于投资技术冒险的产业,不要陷入资源红利无法自拔。

这边投资人分享时说过一些数据,在硅谷,VC最近几年的平均回报率是多少呢,其实只有25%,你看很多上市,很多独角兽,但实际上还有很多投资打了水漂,整体上的回报率只有25%,而且,这还是前几年,有人说uber上市意味着VC的终结,这事看怎么点评了。反正中国有共享单车,美国有Wework,这些案例的背后,VC最近两年心里苦。

这是VC的回报率,那天使轮呢?天使轮有VC兜底,总能多赚点了吧,很抱歉,硅谷天使轮的整体回报率,负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冒险精神,大部分天使轮是有去无回的,但人家敢投,敢冒风险去尝试。

当然,我们谈冒险精神也要分跟谁讲,他们讲硅谷鸡汤,给新加坡人讲,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新加坡人确实作风保守,需要勇于打破常规,不要太循规蹈矩。

但说真的,作为中国人,这一套鸡汤我是有点抵制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现在骗子都用这套鸡汤忽悠人,当年马云这样这样,我现在也这样这样,你错过了马云还能错过我么。

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典型的比如深圳,深圳并不是教育质量特别优秀的地区,但城市思想开放,人才包容,加上资金涌入,三者结合,因缘际会创造了华为,腾讯这样的巨头企业,带动了整体的科技氛围。

成功范例影响

成功创业故事,技术出身的富豪,这种影响会积极带动周围的氛围。

此外,成功企业会带动整个城市的人才成熟度,成为地区或行业的黄埔军校,比如腾讯早期很多技术骨干来自于华为。

华为为整个行业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要知道,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中国的IT技术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不要说跟美国比,比印度,可能都只有人家零头,这么说真的不夸张。这个世纪初,学习印度好榜样,中国IT产业什么时候能出印度那样厉害的公司,曾经是最常讨论的话题。

因为我参与的是新加坡政府补助,南洋理工大学组织的企业家学习团,那么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新加坡造就不出硅谷?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缺乏冒险精神,以及缺乏成功范例的带动,可能是最大的两个因素。其实新加坡政府在扶植高科技企业落地,吸引人才等方面确实做了不少事情,但怎么说呢,似乎总是差了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吸引的更多的是功成名就来避税的,或者想办法来薅政府红利羊毛的,而实干者过来反而门槛很高。好像很多政府在引进人才,引进企业投资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目前,美国科技创业有三大节点地区,硅谷以及湾区当然是第一,此外西雅图和波士顿也都是投资创业人才非常集中的地区,在很多留学生论坛里经常有这方面的对比讨论,我知道的有限,这里只是简单罗列一下。

在硅谷的中国金主

在硅谷有一个中关村创新中心,应该是中关村的官方机构买下来的整栋建筑,里面是个孵化器,多家中国背景的互联网和AI公司在里面办公。

此外,我去参观一个小创业公司的时候,他们说那栋楼是杭州政府买下来的。也是作为创业孵化基地使用。

我估计中国各地政府背景的创业孵化器应该还会有,中国企业在硅谷设立办公地点,吸纳当地人才(并不局限于华裔人才),已经蔚然成风。阿里在硅谷连续挖了好几个超高级别的技术专家,字节跳动也在到处挖美国巨头的人才,而一些政府机构也愿意为小一点的公司牵线搭桥,节省他们落地成本。其实我觉得是蛮好的事情。

此外中国人主导的投资机构也越来越多,很多中国人发起的美元基金也在硅谷落地,当然他们也并不局限于投资华人的创业项目,但由于沟通成本和市场目标原因,这些基金大部分投资的项目其实也都是华人主导的。

我觉得这需要一点时间,中国资金在硅谷开始落地生根,假以时日,华人创业项目应该会有不错的未来。

AI仍是最热门的话题

这一路拜访下来,无论是Google brain团队,还是FB广告优化团队,以及多个创业公司,投资基金,每天听到最多的话题,看到最多的PPT,都是在讲AI。

甚至在不同公司,不同分享者的分享话题里,同样重述了AI发展的历史和风云人物。

除了自动驾驶被广泛提及之外,(对了,Google园区附近看到多部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一直穿梭),无人零售,智能机器人也是有成功的创业案例,其中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规模化使用了,主要场景:

1、智能清扫,可以躲过障碍和行走中的客人。

2、智能迎宾前台。

3、智能送货,有些酒店已经在使用,可以将物品从前台送到客人房间门口。

4、安防巡视,特别是仓库日常巡视盘点。至于广告优化,机房能耗优化等,在AI领域都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

中间还拜访了一家号称做通用AI技术的平台创业公司,我对这方面技术了解不太多,我一直在想,戴文渊的第四范式,在这个领域不知道能排到世界第几名,我觉得应该挺靠前的。

很有意思的一点,目前广泛认为,美国具有AI的基础科研优势,而中国虽然后发制人,但由于相关的隐私保护没有欧美那么高的要求,很多事情反而更容易落地实施,数据采集也更方便,在具体落地实施的很多领域其实是领先美国的。至于欧洲,不止一个AI专家表示,欧洲陷入政治正确,AI落地的难度更大,基本已经退出竞争序列。

AI及深度学习方面的技术竞争,AI及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的落地,应该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市场热点。

我前段时间拜访过商汤新加坡,他们在东南亚的落地应用,已经有了很好的收益转化,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当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我也只知道一点点皮毛,具体不敢妄言。其实AI以及深度学习的落地场景已经非常多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

重新理解了Linkedin与职场社交

我英文不太行,就没怎么跟人搭讪,同去的好朋友,mozat老板殷总沟通就比我积极多了,他回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说这边的人加联系方式,不加facebook,whatsapp,全是加linkedin,他觉得很奇怪,linkedin不是用来找工作的么。

我一直不怎么用linkedin的,这么一说,也突然有一点启发和领悟。

linkedin其实已经是欧美最流行的职场社交工具,对,社交工具。

其实我自己也有点意识到了,比如有个中国背景的投资人在前面分享的时候,我查他们资金的资料,查到的链接是linkedin,然后点进去查相关人员,查到了分享人,再点进去发现有四个共同好友,而且我知道是哪四个,而且我发现分享人是我清华校友。所以下来沟通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了。

linkedin的沟通好处如下

第一,背景资料完整,什么学历,什么学校,什么工作经历,都很清楚,而且有足够的证明资料,你职场交往中,这些其实还是很有用的。这代表了信用基础。

第二,隔绝个人社交,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们linkedin上是联系人,我的facebook和whatsapp,是私人领域,对不起,不想分享给你。

第三,共同好友清楚,有助于背景调查。这个人什么来历,是不是靠谱,我知道去找谁核对。说实话,江湖不大,每个领域的人,稍微有一点层级,资深一点,大家都是一堆共同好友。

第四,职场机会扩展,这个容易理解,你职场社交人士很多,有足够的相互证明,那么你一旦需要新工作,所有的这些都是你拓展职场机会的资源和信用基础。

那我就提出一点疑问,linkedin会不会给一些高端人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骚扰,有人说高端人士其实可以选择单向联系,阻断骚扰。这个我用的真不多,所以没有验证。

但中国没有linkedin的对应平台,这事也很奇怪。

脉脉算么?反正我也从来不用,而且特烦丫整天骚扰。

接待机构与朝圣团的生意

很多中国人都想来硅谷朝圣,包括各种企业家团,各种投资机构团,各种mba团,当然也衍生了这边的接待机构的生意。

但实际上很多巨头公司,说实话,人家是要安静办公的,你一堆人去参观,呼啦啦的围观,这本身是不太合适的。有些公司就会严格一点,只限特定区域参观,有些就只开放个接待区域,办公空间内部概不开放。

其实大部分硅谷互联网巨头,并不会特别排斥参观,一两个人,跟朋友进去看看,拜访一下,蹭个饭,都没问题。不要说蹭饭,我去巨头蹭酒都不止一次了。但人多的话,总是会给别人带来不少麻烦。

我们这次活动,有不少南洋理工大学的硅谷校友和新加坡籍的当地华人参与接待和讲解,甚至能进入到多家巨头公司的办公区参观,已经算相当深入了,但其实你说能带来多少深刻的认识?说来惭愧,我觉得也就大概如此,啊,谷歌园区有巨大的恐龙雕塑。啊,FB园区有免费游戏厅。知道了又怎样呢,不过谈资而已。你创业也学他们这个,对你成功有多少帮助,我看是没有的。

反而有些小公司的分享会,其实不在办公区,在外面租的一个场地做演讲,讲很真实的创业经历,听完了收获还真不少。

去硅谷朝圣,你去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见谁,听什么,交流什么,希望获得什么,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

拍个知名场所的logo,然后秀个手势,发朋友圈收获一片赞,好了不起呃。嗯,对很多接待机构来说,这倒也是一门生意。

另外就是,外面的接待机构是盈利的,但巨头里面接待的人员,基本都是义务帮忙,帮忙是义务的,但责任是巨大的,因为你拜访的目标是他们,如果出现一点差池,他们是要担责的,前几年真的有华人因此丢了工作。

中国的朝圣团去的时候,多体谅一下这些人,不要在别人办公区大声喧哗,在别人园区里听从安排,不要分散行动,不要在不允许拍照的地方拍照,不要未经许可拍别人的照片,隐私权很多人很忌讳的,不要觉得自己没逛够在里面呆个没完,人家可能还要去开会,而又是你的责任人,你不走他们不敢走的。

你花钱再多,他们是拿不到的。这也算是给自己的同胞们多留条后路吧。

相关推荐

为什么是硅谷?
逃离硅谷,再造硅谷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10 麻烦不断的Facebook,为什么财报表现还不错?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S3E24 同样是隐私泄漏,为什么Facebook的罚款比Equifax多了10倍
硅谷知名企业家:为什么我更爱B2B而非B2C
硅谷早知道 S4E48 | 卡车界的特斯拉?Nikola 是新神话还是大骗局
创新者正在逃离硅谷
当中国互联网企业施行996时,硅谷为什么不敢这样
硅谷的新宠是“骆驼”
为啥硅谷要和华尔街“闹分手”?

网址: 为什么是硅谷?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4498.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