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年前,2021年2月初,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当中,有三家来自大中华区:腾讯(市值8800亿美元)、台积电(市值6800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6700亿美元)。当时人们在憧憬,究竟谁将成为第一家市值突破1万亿的中国公司——大概率是腾讯,它离这个目标只差12%了。快手刚刚上市并且立即获得了2000亿美元的估值,其对手字节跳动的估值显然应该高于此数。投资者和互联网从业者都真诚地相信,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好的日子尚未到来,中国科技巨头在收入、利润和市值上比肩美国同行(例如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等)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此刻(2024年2月11日),腾讯的市值仅有3500亿美元,阿里的市值仅有1800亿美元;倒是台积电的市值为6900亿美元,与三年前几乎完全不差。在过去的三年中,苹果和微软先后跨越了3万亿美元市值的门槛,谷歌和亚马逊一度逼近2万亿美元并且正在再次向其发起冲击。把中国最大的10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加起来,都比不上谷歌或亚马逊;把最大的20家甚至30家加起来,都比不上苹果或微软。
海外投资者发现,他们不再需要到Chinternet(中国互联网)板块去寻求高增长。生成式AI的应用以及强劲的美国经济,可以驱动美国科技巨头交出两位数的持续增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一批消费科技公司,尽管其规模尚无法与当年的Chinternet相提并论。至于一级市场的美元投资者,几乎已经全面撤离中国市场,硅谷再次巩固了其在科技独角兽领域的统治性地位。
过去三年,大家一直在假装有某种“灵丹妙药”可以在一夜之间解决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问题。现在情况很明确了:“灵丹妙药”并不存在。全面放开不是灵丹妙药,政策放宽不是灵丹妙药,降本增效不是灵丹妙药,出海也不是灵丹妙药。自从中国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了“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周期从波谷回到波峰,那么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个周期的“波谷”实在也太长了一点。
有一种非常省力的做法,就是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宏观:经济周期,产业政策周期,中美博弈,等等等等。直到现在,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还在向投资人及员工强调:“一切都是大环境的问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这套说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况且,既然大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这套说辞就算有道理,也是于事无补、毫无意义的。
事实上,与其说是大环境导致了问题,不如说是以前的大环境掩盖了问题——众所周知,发展能掩盖许多问题,但不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增长迅速的企业和行业总是其乐融融,因为每个人都能分到满意的一份,就主动地不再计较许多事情,形成了所谓“正循环”。可是增长不会永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至少不会以匀速持续下去;当增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瓶颈时,“正循环”就变成了“负循环”。以前有多么春风得意,现在就有多么灰头土脸。
不要误会,大环境当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适应环境正是所有行业、所有企业的本分(也是所有人的本分)。时运有利有不利,一个人总不能只在时运有利的时候做事。我认识的来自不同互联网公司的多位朋友,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当前的形势暴露了他们所在组织的诸多问题。摘取几句他们的原话:
“组织已经老化了,没有完成新陈代谢。”
“互联网大厂没有健康的管理文化。”
“上层老了,中层山头林立,基层也失去了战斗力。”
“互联网行业暴露了自己并非先进生产力的事实。”
“大家的战斗力都是高薪吊着的,一旦欠饷,谁还给你卖命?”
“老板们追求安全边际,不再指望扩展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了。”
“这个行业厉害的人其实就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被祛魅了。”
三年前,我也曾经高度赞赏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战斗力”和“组织执行力”:遇事上手就做,不搞无谓的辩论;组织架构扁平,不讲究管理学,只讲究效率;以野蛮生长为荣,以按部就班为耻;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的事情不做;任何时候都想着颠覆“前人的智慧”;所有公司都想做“快公司”……跟千千万万人一样,我真心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这一套打法是“高效”的、“先进”的,所以是“代表未来”的。
事实证明,我们都错了。野蛮生长的仙气吊得了一时,却吊不了一世;一夜暴富的愿景在当初能激励很多人,现在则无人相信。OpenAI的成功(及其开启的欧美科技巨头的盛宴)则证明了有些事情必须由“慢公司”来做,那些无法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努力最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如同大象一般笨重的微软,催化了生成式AI革命;在中文互联网上被群嘲的Meta,实现了史诗级别的业绩反转;至今仍未实现全员回办公室上班的谷歌,很可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三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公司(虽然英伟达可能不会让它如愿)。
对于上述事实,有两种解读方法:第一种是认识到内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求助于那些更“务虚”、更“缓慢”、更“长远”的事情;第二种则是认为自己还不够内卷,“人家当年内卷过了,现在在吃红利呢”。很遗憾,目前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比较流行的似乎还是后一种观点。
我不禁想起整整十七年前,我的一位曾经在华尔街做过多年交易员的外籍教授,在他自己开的实验音乐酒吧当中,对我们所说的一段话:“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在工作态度和效率上无可指摘,考试总能摘取最高分,实习表现也很好。但他们往往会在职业生涯中期遇到严重的瓶颈,在跨国公司当中尤其如此。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从小就过于关注眼前的任务,绝不做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事情,从而导致了内心深处缺乏更进一步的积淀。”
这位教授给我们的建议是“多听实验音乐、多看实验艺术,在灵魂深处寻找撕心裂肺的感觉,或许二十年后会有用”。当然,当时我们谁都没当一回事(还以为是他为音乐酒吧揽客的话术)。现在,当我看到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时,好像终于懂得他当年的意思了。
抚今追昔,恍若隔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相关推荐
抚今追昔,恍若隔世
新津太平场:时光停滞,体验老街道的平淡生活
马云、董明珠、巴菲特等商界大佬对“20年代”的忠告
百年巨头,倒了!
过年了说话要有底气,我们来看看任正非的讲话艺术
36氪领读 | 周其仁:用数字化技术应对不确定性
你的ofo押金,可能请美国人免费喝了咖啡
PlayStation中国商店暂停服务,这意味着什么?
中美两国互联网巨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79元的国货商战,还能再战多久?
网址: 抚今追昔,恍若隔世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3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