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流量变现没有秘密

流量变现没有秘密

一、起因

公开的秘密,往往是最大的秘密。

我从业计算广告超过10年,接触过很多公司和开发者。

为数亿用户的产品亲手做过变现,也给很多团队做过变现顾问和咨询。

发现很多人做变现,只是简单即插即用,没去挖掘深层增收密码,白白丢掉很多隐性收入。

这也是产品人往往犯的错误,将99%的精力放到产品本身,对自己要赚钱这个终极目标,却鲜有投入。

看过很多团队,哪怕上市公司的产品,都存在商业化团队零人配置的情况。

大家似乎觉得有了流量,收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要说他们没有经营意识,他们又会感叹,一年才回收成本50%,ROI(投入产出比)打正遥遥无期。

——要说他们有经营意识,他们又只知道需要关注LTV(生命周期总价值),只是对如何增收两手一拍干瞪眼。

这很危险,如果决策者意识停留在这个层面,公司或者项目干黄也是早晚的事。

因而,有了写一篇变现相关文章的初衷。

流量变现主要有两类:内购、广告,也分别被称为前向付费、后向付费。

限于专业领域缘故,本文将集中在广告变现

对应到广告变现场景,先讲一个最基本理论:计算广告时代,对抗和博弈才是最大化收入的手段,而不是不加思考地对接使用。

广告流量不是标品,没人能够说得明白,为什么一次曝光应该卖这个价,成交价本质都是算法与算法在“讨价还价”中定下来。

而博弈的基础是理解广告内核和运作逻辑,这是将收益最大化的根本。

所以,在我有段参与创业的后期,将多年建设广告的平台经验迁移到为媒体商业化服务,并形成了商业化SaaS产品。服务了不少H5和APP类型的应用,最高服务的应用月活1亿+。

在与众多应用团队接触过程中,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对于圈子内是常识的东西,对开发者来讲,理解成本却指数级上升。

不过,更可怕的还不是理解成本,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对他们来讲,流量变现有太多秘密。

因此,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将领域内“公开的秘密”做一次解读,尽可能让流量变现没有秘密。

为了授人以渔,本文将首要目标设定为“理解逻辑”,所以会交代很多背景和因果关系,应用实操细节将放在次要位置。

本文目标受众为初、中阶段,将尽可能避免过分理论专业的术语,高手可以直接跳过全文,文章将分为两大部分:

1. 收入的秘密:哪里可以拿收入?

2. 增收的秘密:怎么可以拿更多?

二、是否准备好用广告变现?

一个硬币有两面。

广告能够为你带来收入,但也天然站在用户体验对立面。

也许在你加入广告的第一天,你就会收到很多用户投诉,所以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们曾接触过中国最大的教辅应用,试图推荐他们使用广告来变现,根据他们的规模,极其保守估计一年增收几千万,对方商业化负责人与我们一拍即合。

但是上报CEO时,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有这个必要,为了这几千万的收入来加入广告吗?

言下之意,受众是中小学生以及家长,这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景,广告内容存在不可控性,将会为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断送根本。

类似的问题将是大多数开发者和公司都不得不面临的。

所以,开发者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内购、广告,还是混合变现?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往往是应用的生命线。

当然,如果你希望用爱发电,不赚钱,我们另当别论。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我们就往下看。

三、收入的秘密

收入来自于广告平台输出——无论自建广告平台、还是使用第三方广告平台。

所以,理解广告平台的内部逻辑,才能在增收这件事上得心应手。

预算来源

我们都知道,接入不同的变现平台就可以拿收入了。

但是,变现平台的钱,从哪里来?

市面上主要的广告预算大方向有两类:品牌、效果,预算逻辑差异巨大,也直接影响流量变现决策。

品牌类

通常就是市场大玩家,那些你随口能叫得上来的名字,例如LV、苹果、可口可乐、宝洁等,类似的如下图:

典型的品牌广告主

品牌主要强调影响用户心智,因为认知一旦形成,甚至影响一生消费决策。

例如苹果,除了创造好产品,也极为看重通过营销创造一种“认知力场“。你现在想想,是不是一提到苹果,就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他们1984年在超级碗上发布了初代MAC经典广告,让MAC把苹果推上了新的高峰。

“有了MAC你将明白,1984不会成为‘1984’。”

Mac 1984广告截图

只传达了一个理念:打破禁锢、拥抱自由。

没有售卖电话和地址,但用户会追着去买,哪怕到了40年后的今天,也一样如此——这就是品牌类广告所追求的心智植入,现实版的盗梦空间。

“盗梦”就需要“造梦”,极为烧钱的事。

之所以很多品牌连老太太都能脱口而出,就是他们花了大价钱,时刻购买注意力。

他们一年营销费可达数十亿,而5大4A一年营收在700亿~1200亿人民币规模,例如百威,2022年在全球的营销预算超过50亿美金,这一单足以让赢得比稿的阳狮吃个半饱。

5大国际4A营收(数据来源:Morketing)

品牌类预算既然核心目的是影响心智,必然是放长线钓大鱼——要有格局。

所以不会急功近利,一般转化效果要求较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相反,品牌广告是要求最严格的一类广告;下面我将会慢慢告诉你他们的要求有多高,品牌广告虽然钱多,但人不傻。

既然影响心智,必然希望对目标人群有更高触达率、有足够触达频次。讲直白一点,我转化效果都不要求了,你胡椒面要洒得匀,还要洒得够,这是品牌广告的核心检测标准。

于是诞生了各种量化监测指标,这些名词对大多数人完全是黑话,但从逻辑上理解也很简单,例如:

TA浓度:目标人群浓度,也就是看到广告的人中,我想要的人占比有多大;

N+ Reach:频次分布,也就是目标人群看1次的人有多少、看2次的人有多少……看N次的人有多少;

iGRP:互联网收视率,传统电视广告迁移过来的指标,看了广告的人次中,有多少人次到达了落地页面(这里的“人次”没有写错);

……

看吧,也没多高深,其实都是在衡量洒胡椒面的水平。

这些指标会通过第三方监测,回收给广告主,例如:国内有秒针、Admaster,国外有尼尔森、DoubleVerify等。

不过也有强势媒体方会拒绝第三方监测,投得怎么样看我的报表就行,一般也就只有BAT级别能有这样任性的权力。

除了上面的效果要求,品牌广告对于安全性还有强诉求。

简单来讲,就是广告不能出现在不合适的环境中,例如色情、低俗,以及可能引发宗教、政治冲突的内容里,比如:日系品牌投放到抗战神剧里面去。

此外,如果一个应用是侵权的,比如都是盗版内容,也会被三方监测判定为侵权、品牌不安全。

尤其出海应用,全球市场就分为中国和外国,国内的版权保护尽管在变严,但当下情况大家都懂,但在国外,你的应用在各种数据、版权、隐私保护法下,各种数据联盟共通,已经早被打上了各种标记,第三方监测一查包名,侵没侵权看得明明白白。

由于早期广告曝光、点击就能收钱,有些媒体会在页面或者APP中重叠很多广告,导致广告不可见,所以品牌安全通常还包含可见性。

例如,宝洁对开屏广告都要求支持可见性监测,由于开屏广告基本不存在被遮挡的可能性,所以要求这点足以见得品牌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

因此,国内开发者最好要支持MMA SDK监测(国外是IAB相关SDK,例如OM SDK),包括支持普通监测和可见性监测。

只有被判定为品牌安全了,你才有机会多一笔预算进来。

不过,如果你的体量不够大(100W DAU以下),完全没有必要支持品牌广告相关的技术诉求,因为相关的理解和开发成本太高(下面是MMA广告相关的监测标准,直观地展示了需要满足要求的代价)。

MMA广告标准列表(来源:https://mmachina.cn)

比如,MMA SDK接好后,你还需要找一个第三方监测机构或者MMA 官方与你做测试,不仅繁琐且耗时,有些第三方监测机构还会趁机向你收取技术服务费。

即便测过了,还有各种其他服务费——某种意义下的保护费,三方监测公司收钱改数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品牌类广告预算通常从品牌部或者市场部出,大多数会再将预算交给4A公司进行代理,4A公司会给到全部的创意、策划、媒体采购方案。

国际有5大4A:WPP、IPG、阳狮、电通、宏盟,形如联合国五常,他们吃肉,其他的都喝汤。

国内也有本土4A,例如省广、华扬、天下秀、迪思等。

他们每年都会奔赴在各大品牌的比稿现场,比稿的内容就是我如何帮你花掉这动辄几十亿美金——传达什么理念、多少钱买电梯、多少钱买网红、多少钱买在线广告都算得明明白白。

因而,4A的媒介采购是一大肥差,要想让品牌采买你的媒体,搞定4A媒采口上上下下是必经之路,最近WPP旗下的GroupM 3位高管东窗事发,据传贪了超过9位数,可见一斑。(当然,如果要搞得够深,品牌的市场部上下也得下功夫,这些都是台面下的事,本文就不再细聊了)

那么品牌方或者4A是怎么决策该买哪些媒体呢?

这逻辑,说复杂可以很复杂,说简单也可以很简单。

排行榜前相关品类至少要进到10(最好是前5),否则很难进入库品牌方候选列表。

所以,QuestMobile、艾瑞等排行榜往往是媒体重点公关对象,这也是他们的生存价值。没错,某些排行榜也可以收钱改数据,他们拒绝改,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给的钱还没到无法拒绝的地步。

而且,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排行榜上的日活都比应用自己看到的要少。排行榜可以说这是数据没有监测全,但实际上,留下了可以“公关”的空间。

可以看到,拿到大品牌预算是头部玩家才有的机会,作为中小开发者根本接不到。

能接到的都是通过联盟或者程序化交易过来的投放,你的流量就像装在一个黑盒,广告主对你并不感知。

所以大多数中小APP的另一个生存逻辑是给大型媒体“狸猫换太子”——当大媒体的流量吃不下大预算的时候,中小媒体的流量被拉去凑数。

常见的手段就是“换包名”,你的流量伪装成别人的APP,在程序化交易中极其常见。

所以这也不怨很多品牌方强制要求第三方监测,而且是SDK方式的,因为API方式的太容易作弊。

当然,从中小媒体主的角度来讲,找一棵大树,让自己升点值也不失为一条路。

只是自己悠着点儿就行,这两年虚假流量也是可以入刑了。

到这里,大品牌的预算来源、分配和承接逻辑基本讲得差不多了。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品牌预算大概率接触不到,为什么还要讲这么多?

出于三点考虑:

1. 品牌预算真的钱多,哪怕到了大家都在叫大环境差的今天,依然可以占据半壁江山,我们至少应该知道。

2. 里面仍然有些门道可以打开你的流量销路或者思路。

3. 万一哪天你做大了呢?

效果类

不同于品牌类,效果类广告预算对媒体规模、安全、调性几乎没有要求。

广告主也是鱼龙混杂,通常只要流量管够,有真实转化就行。急的时候连转化都可能不需要细看,能把对手挤掉就行。

例如,双十一大战的时候,大客户直接问,你们一天能带5千万点击不?不能?少点也没关系,但你不准卖给对面啊,我全包了。

效果广告门类很多,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现金牛:下载、线索、游戏、电商。

仔细去看看几个大厂,例如字节、腾讯广告平台的运营分类,基本上也是下面这几类加其他;当然,百度比较特殊,因为有“大健康”(下图是出海广告不同分类占比,国内除了品牌占比需要调整外,其他比例基本一致):

出海广告分类占比及增速(来源:艾瑞)

线索留资

典型的有:

保险,一般以免费领保险作为诱饵,留下手机和身份证,资料收集后会根据人群画像分级售卖,好的线索可以上万。

汽车,一般留资用于免费试驾,收集电话号码,一条线索200到3000不等。

房产,出了名的有钱,例如恒大暴雷前夕可以在一个APP上十天烧掉两个亿。

教育,经过前两年调整,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在疯狂的时候,一个暑假可以投放上百亿。

大体上,你收到的各种骚扰推销电话都是这么来的,只要你留下过,就可能在行业链条里被层层转卖。

有些数据公司,为了避免直接卖隐私数据,会专门成立一个外呼中心,帮广告主打骚扰电话,即卖了数据,也避免了刑责。

如果你没有在上面这些场景里面留过资,那总有可能在医院、机场、4S店、咖啡厅之类的地方连过免费wifi,手机认证过吧?

这些场景也是需求、消费力的体现,被卖也是情理之中。

应用下载

简单来讲就是推广APP,满足拉新需求(当然,拉新后期还有拉活需求,拉活预算是另一种场景)。

一般应用下载预算来源有两类:

走高大上资本道路的,要扩大用户规模,在融资没烧完之前,有时会不计成本拉人头,特别是在2015年前后几年,那时候的估值逻辑就是按一个DAU多少营收来算,所以下载量和日活意义重大。(不过现在资本市场已经不疯狂,估值逻辑也直接穿透到利润)

走草根流量变现的,工具类型是重灾区,例如清理、天气类,以及各种擦边,例如付费跟踪微信位置(下载后发现就是向对方发短信要求共享位置),当年的网赚类APP也是属于流量变现玩上规模的。

这种类预算只要你的人群重合度与他的低就可以做。

例如,大家是不是觉得支付宝早就占领全国了?其实,全国还没有打透。前两年支付宝还在到处寻找下沉市场的APP推广,一天上百万的消耗很轻松。

不过,这类预算通常是一波流,一个用户被转化了,就不具备再投放价值。

游戏

王者荣耀、原神有多赚钱,大家都看到了,所以他们投放广告也不手软。

游戏也是几个头部广告平台重点运营的行业,一般分成三种形态:APP、H5、微信小游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偏门是快应用,就不细讲了。

APP类游戏大家都很熟,而且与上面的应用下载重合,就不重点讲。

H5游戏一般都需要当天ROI打正,因为几乎没有留存,当天打不正,后面也没有机会了;国内、国外基本都是一个逻辑,很多开发者去扒皮换肤,然后找存在流量红利的广告平台投广告,再通过网络联盟变现,稍微用点心ROI 200%没什么大问题,例如今年做海外H5游戏在Google上买量肯定是很难赚钱了,但是到TikTok上还有红利期。

微信小游戏是从去年开始比较火的品类,毕竟腾讯今年的财报之所以转跌为涨,就是增加了微信广告投放量;这类游戏别看简单,但也挺能赚,例如微信里天天刷屏的小游戏咸鱼之王,一天在抖音一度投放消耗200W。

(对,你没有看错,微信小游戏在抖音投广告,因为反垄断法,微信必须开放;不过这可苦了腾讯广告,预算外流,据说同样的游戏,腾讯广告能投的就只有50W预算,当然,据腾讯自己人内部讲,也跟他们自己人群画像PK不过抖音有关系)

电商

电商被分为一类电商(或称大电商)和二类电商,预算极其充分。

毕竟人们在网上一般就三件事:闲逛、游戏、买东西。

一类电商就是我们日常用的京东、阿里、唯品汇之类,大公司、正牌电商,就像城里面的大中型商场,仔细去看看这几家的财报,表面是电商公司,实际上都是大型广告公司,阿里一年的广告营收近3000亿。

二类电商通常没有固定的APP或者网站,往往是一个商品单页,买了可能人都找不着,类似于大街上的流动商贩,这类电商的预算也不少,尤其是比较偏灰产、黑五类的产品,现在很多二类电商除了投信息流,也会化身为直播电商,混迹于KOL。

其他

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类预算成为风口。

从古早的“百团大站”“小说分销”,到近几年的“网赚大战”“免费小说”“社区团购”“疯狂的教培”,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

近期是短剧,已经火到穿山甲都在重点介绍这类预算。

有做短剧的在分享,一天能消耗到7000万,尽管可能有水分,不过哪怕去掉一个零,还是很恐怖的一个数。

目前,还有大量短剧出海,以往很多做小说的公司,版权在握,开始猛扑。

以往老外吸中国小说,现在又要吸歪嘴龙王了。

以上就是效果广告的主要来源了。

效果类与品牌广告同样有监测需求,但很少用第三方监测,因为转化数据他们自己就可以通过埋点回收。

这也会给媒体方带来困难,因为效果判断依据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扣量、核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同效果类型客户看重数据不一样,例如线索类就直接看留资数据,电商可能会多一点:到站、加购、复购都会综合来看。

你的流量也可能面向不同预算类型,有不同表现,所以要多尝试不同预算和广告平台。

但总体来讲,本质都是人群差异,一个全是小学生的APP就不要指望有多大购买力,但也不要对某些人群有成见,例如下沉市场的人群,买起戴森、电动牙刷来,不比一线人群差。

反过来讲,就是你在做应用的开始,就要对商业化有基本思考,人群定位很重要,不要折腾一阵发现你根本变不了现。

例如在国内日活5000万一年可以做几十亿广告收入没问题,例如广告最克制的B站去年也有52亿收入;但到了非洲,一年能做个2、3亿已经算了不起了。

人群购买力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变现效能。

四、如何获得收入

从一般性的角度来讲,获得广告收入有两大路径:

1. 自建广告平台

即自己需要搭建商务、运营、产研团队。

当然,系统也可以买,可以不一定搭建产研团队,但商务、运营是必须的。

好处是对营收有掌握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是坏处是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说到这里,提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涉及到经营根本——自建广告平台要处理好账期。

很多人做商业只看收入,不看账期,这是极其错误的事,太多人被账期给拖死。

这也是为什么Google也好、BAT也好,他们的广告平台都是预充值。

好处从来没有白给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放出那么多代理商,给代理商返点,就是让这些代理充当承担账期的工作,风险转移。

我也见过有老板在款都没有回收的情况下,给商务人员和中介给了提成,难以置信,但这居然是现实。

2. 第三方广告平台

一般通过SDK、API方式接入外部广告平台。

好处是快速获利。

坏处是会被平台扣分成,一般平台说自己分3成,7成给媒体,但里面完全是黑盒,里面到底是谁拿了7成说不清楚,媒体方基本任人宰割。

还有一个点,容易被店大欺客,大平台可能随时以各种理由停消耗。

所以,你只是想玩流量赚一笔,可以直接忽略自建广告平台,因为你等不起。

而且一旦涉及商务了,很多台面下的东西,也不是一般玩家玩得懂、玩得起的。

但是,如果你想做长远,自建广告平台还是必须的。

钱多不多赚另说,首先要保障自己的收入稳定。

例如,很多出海人都被Admob各种莫名停过消耗、封过号,这种痛相信没人愿意经历第二遍。

具体来讲,接入三方广告平台有下面几个六类(排在越前,能快速拿到的钱越多):

a. 网络联盟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穿山甲、优量汇、百度联盟等SDK,国外就是Admob、AudienceNetwork等。

这种联盟一般收入比较稳定,当然也比较强势,扣你钱的时候基本没商量。

市场上也有很多聚合变现服务商支持聚合竞价,以达到最大收益。

b. 电商联盟

除了常规联盟,还可以接电商平台自有联盟,例如淘宝联盟(俗称淘宝客)、京东联盟、多多客。

这些联盟一般以CPS计费,也就是购买分成。

由于购买动作太深,分存在收入不稳定性,除非你的流量已经大到一定程度。

此外,一个细节是,购买能否“归因”到你的流量上面,也很难说,除了算法逻辑影响外,还有很多灰产劫持。

所以,这种联盟一般作为预算补充,当常规联盟eCPM过低或者填充过低的时候,拿电商联盟来试试也可能有惊喜。

c. 互动广告平台

互动广告平台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联盟广告,这种形态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过详细介绍。

优势在于对接简单,通常一个链接就行,可以放在任何标准广告位和非标准广告们(例如一个小图标中),也能够形成营收补充。

由于互动广告可以容纳的广告调性较宽,所以一般收入还不错,用户投诉率会相对高一些,所以对广告内容需要多一分心眼。

d. 程序化交易

也就是通常讲的RTB,可以接一些DSP,国内需要找个商务去跑跑,国外相对简单可以这官网联系即可,一般API。

e. 自己拉单

国内有几万家代理公司,他们手里有大把广告主关系,黑白灰的,你想要的都有。

如果你有资源可以去找一两家。

当然,需要找匹配自己量级的,他们也不是什么媒体资源都愿意接。

不过,如果能认识他们的商务人员,能够给你飞一些单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结语

大体上,市面上能够通过广告赚钱的渠道和逻辑都在这里了。

但仅仅知道这些还是不够的,这只会让你“有收入”。

从“有收入”到“有更多收入”差异还是很大,所以下一篇将主要集中于“增收的秘密”,是本次主题最核心的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化力报告(ID:gh_6954fbf3a147),作者:进化力Eden

相关推荐

流量变现没有秘密
再谈自媒体的流量变现
著名风投A16Z谈“私域流量”:中国是如何用社群变现的?
腾讯流量变现的最后一块拼图
穿山甲:「聚合」先行,流量变现巨变将至?
字节流量生意经:变现趁早、缝钱袋子、All in卖货
“私域流量”赚钱公式:90后微信年赚8000万的秘密
如何打造短视频流量池,什么样的短视频变现效率高?
正义也能变现?打假英雄还是流量小丑?
醒醒,视频号没有流量红利

网址: 流量变现没有秘密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30511.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