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靠做VC翻身的时代结束了,市场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了,但大多数年轻投资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新周期下的挑战。
过去一周是别开生面的一周,加上这几日来波澜起伏的资本市场,要么傻眼懵逼,要么仰天长叹。对大部分35岁以下年轻的精英投资人来说,上一个投资时代彻底结束了,下一个可能跟你也没太大关系。
果不其然,这周上来就听闻几个后期美元基金启动大规模裁员,这次恐怕不是简单调整,是打算撤退了。其实和动辄百亿美金的管理规模相比,即便工资再高,这点人力成本也不值一提,但这就是资本的天性,没有价值了,1‰也得省。
昨天看到篇文章说,不少年轻投资人正考虑去被投公司?这里指去被投公司干业务。相信想去的投资人也是深思熟虑过的,但就我个人在几百、上千和上万人企业分别待过,0到1带过几十人团队,以及这一年在寒冬下创办了一家小微企业的经验看,这不是最优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过去这些年大量接触这批精英投资人的感受。优点不必说,但恰恰劣势也是明显的。这里的精英定义是Top30的PE和VC,这圈子充其量小几千人。
首先是心态,有一颗愿意长期俯下身来干脏活的心态。积极的、长期的低下头来,还得干脏活。什么是脏活?打几百个销售电话、走几十场展会换名片,但可能颗粒无收。1V1推上千个好友帮忙转发,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回你。
还有,大量面试在你看来无比愚蠢的候选人,还得考虑他能做什么,还得频繁处理各种员工矛盾和情绪。作为公司高管,参加各种内部洗脑培训,对自驱力强的人来说没什么意义。另外,太多杂活明明可以招个人或外包,但预算不允许,你不干,给谁干?
哪怕到C轮,创业要干的事也是无比杂碎,管理也是让人千万草泥马,对内对外都得使劲舔着过日子、搞业务,不是办公室待到晚上10点装个样子还能照领工资,也不是兴趣使然看看报告、约约创始人侃大山还能照领工资。
这两年投资人再乙方也是给别人钱的,站位久了多少觉得自己是个角色,高冷傲慢的骨子,一时半会怎么可能改变?被FA拍马屁,被创始人点赞,登陆30under30,拿着FA给的回扣,慢慢以为自己是当今国内的金手指了。
这点最近深有感触,好多人在甲方也是天天夸夸其谈,位居中层,却以为公司的今天就是他的贡献。对前线一无所知,稍微细节一点或要沉下来的事,完全力不从心。要不是早期对公司有那么点贡献,早就被干掉了。
第二点,慢慢发现老板是个傻逼,管理无能、战略不清晰,还喜欢PUA,但他持股50%以上,给你所谓2%还不是白纸黑字。前半年尚且能忍受,到后面到底是听你的,还是他面上听你的,还是只需要你听他的?然后每天跟一个你都不认可的人学管理?
第三点,非常不自由了。明面上作为创业公司高管,老板不会要求你打卡或其他,但你觉得真有那么自由?过了小一年的蜜月期,你会开始老老实实尽量多出现在老板面前,惟有你的价值被认可、被夸赞、被宣传,自己才会觉得有希望,不然你在与不在都没意义了。
第四点,投资需要的是长期评估、科学计算,但创业这么干就完蛋了。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确定了就干,无效的就换,这种令人奔溃的做事方式和节奏,本身就是创业的常态,哪有试了三两个方向就成功了?如果自己适应不了,将来怎么打鸡血去带团队这么干?
第五点,拿着降了30-50%的工资,没奖金,上市退出完全靠自己给自己画饼,时不时看到一批批同事被裁,是找老板加薪,还是多给你1%?最终就是落入到底是继续给自己画饼,还是实实在在捞点好处的死循环。
由奢入俭难,拿低工资干着并不轻松、低价值的活儿,多少精英能快速适应?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法快速适应并欣然融入这一切,那别说创业了,去大厂拿着50%工资熬着被裁也是不容易的。
这不仅对年轻的精英投资人,还有国内外一线IBD圈子的年轻从业者也得好好想下,未来还能干什么?
美股可以说历史性告一段落了,港股18C怎么说呢?看完细则,圈内普遍看法是,大环境变化不能全怪港交所,但这么一个国际版上交所的存在意义是什么?门槛也好,排队周期也好,无限接近A股。还有与日俱下的流动性。
18C感觉就是为地平线、Momenta几个票专门开设的,大部分达标的企业上了基本也是迅速腰斩。港交所明知是这样的预期却只拉了个清单、拍脑定个规则草草了事,为什么?GEM股指都快跌没了,还假惺惺说正在制定激励政策,为什么?
我在香港断断续续待了半年,这两届港府还是很想作为的,但时势如此,香港资本市场就这样了,培养的这批投行精英又不会写A股,该早谋出路了。至于去pre-IPO企业,这个期权给你,你敢要吗?
国内不缺顶尖学历的聪明人,过去不缺,现在及以后更不缺,缺的是能沉下来做事的人。见过数不清的顶尖学历聪明人,这是很好优势,但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一定得明白,连必备条件都不是。
40岁以上的精英投资人因为出道早,该赚的也赚够了,但大多数35岁以下的也就混了个背景,如果不能深刻意识到局面的巨变和自身的情况,除非家里有矿,不然真得有个几年来适应新周期下的生存环境了。
最后,还年轻,不要丧,有些改变始终是要面对的。附上一篇职场心得,不一定对,但值得思考和启发,这届年轻人可以做的一些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ID:gh_f10a7c242141),作者:瑞泽洞察,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精英年轻投资人何去何从?
会员数和长视频广告收入“零增长”,腾讯视频该何去何从?
一种传染:投资人的心灵课|深氪Lite
英特尔该何去何从
百事也要卖酒?投资人:做低度酒的太多,年轻女性不够用了
抖音之后再无全民papi酱,短视频网红该何去何从
从高估值到IPO后市值腰斩,美国独角兽 “流血上市”后何去何从?
跨境电商COD之痛:如何提高签收率?拒收包裹何去何从?
58位创投圈核心人士学历背景大揭秘:45岁以前投资人“厌”学,50岁以后投资人是学霸
「36氪2022全球华人精英Power100」正式启动,聚焦全球华人影响力
网址: 精英年轻投资人何去何从?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2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