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控股HiShorts!第N次进军商业化的豆瓣,能成吗?

控股HiShorts!第N次进军商业化的豆瓣,能成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耿凌波,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豆瓣有一个大动作。

豆瓣母公司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出资俺朋堂(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1%,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者为厦门短片展HiShorts!所在公司。曾在财新传媒、人民日报和中国人寿集团品牌宣传部担任高管职位的资深媒体人左浩坤也已加入俺朋堂,出任COO。

对于豆瓣来说,尽管想要通过电影进一步商业化的夙愿积累了很长时间,但真正实践起来又一直都相当克制。从外部来看,豆瓣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盈利点,不做爆款,也不热衷广告。也正因如此,豆瓣曾不止一次,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擦肩而过。

这次会有什么不同吗?以及,豆瓣还能如愿吗?

商业化“洁癖”

坐拥国内最大电影评分系统之一,豆瓣每次围绕电影进行开发,都很容易被外界提到“商业化方向探索”的位置。

最早入局电影票生意,是媒体口中豆瓣距离商业化最近的一次。2012年,豆瓣曾推出在线订票和选座业务,有报道称,当时豆瓣电影凭借二、三十人的团队规模,将电影票业务的市场份额冲到的行业第二。甚至豆瓣内部都流传着“投资方希望阿北能all in电影票”的说法。

但阿北本人似乎并不情愿,他以“卖电影票不赚钱”为由,将这条业务线暂停。

紧接着的两年半,豆瓣在人员上迎来大动荡,几乎走掉了一半,公司由原来的500人一下缩水成了300人。其中,豆瓣电影团队负责人黄福建离开,带着团队中的一些人辗转加入“微票”,后者是同一时期另外一家较早投身线上票务系统的平台。

而后再听到豆瓣电影的消息,已经是2016年。豆瓣阅读界面上率先出现“影视改编”栏目,通过豆瓣阅读上的原创作品吸引影视行业从业者参与影视化改编。以“出售旗下独家代理或授权转让的原创作品的影视化版权”为主的IP开发计划浮出水面。

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也是后来豆瓣电影的负责人,称其为“从故事到电影”项目。

彼时,豆芽瓣阅读已经积累了20000多名作者和8000多部独家作品,并已经对外售出了7、8部小说的改编授权。时机似乎已经很成熟了,阿北也在内部信中宣布:“豆瓣电影”成立,更彰显决心的一种说法是,这是豆瓣正式进入电影制作的开端。

然而作为一个IP的中间商平台,豆瓣的差异化优势并不明显,同时期崛起的阿里文学,时常会被媒体拿来和它比较。

戴钦在采访时表示,豆瓣电影背靠豆瓣阅读,能够介入小说改编的前期工作。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项目更快地成长起来,也是很多片方看重的能力。但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而非编剧公司,在“介入小说改编”这件事的专业性上是有待观察的。

更何况豆瓣阅读上的原创小说本身是否具有被影视化的空间,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点,观察豆瓣阅读上原创小说的书单可以发现,虽然评分很高,但大部分都是文艺、小众的“豆瓣风格”,而这种风格的作品,想要在影视化改编这条路上迅速做出成绩并不容易。

毕竟,更大众的观众群体背后对应的是更主流的审美。

猫眼、淘票票评分与豆瓣评分,各自反映的维度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同样一部影片猫眼、淘票票与豆瓣分数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异,猫眼、淘票票上评分往往与票房成正比,也是很多业内人士判断票房的参考标准之一,而豆瓣评分高低与票房的关系则很难总结出规律。

豆瓣自己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豆瓣阅读最早举办的两届征文大赛,其作品征集只划分虚构和非虚构,而到了第三届则更强调主题的划分,包括爱情、科幻、悬疑、武侠……不难看出征文大赛在向着类型化发展,而这样的变化或许更有利于豆瓣阅读去发现更多可影视化的作品。

一个全新的公司进入电影行业,通常都需要一个磨合和融入的过程,交2~3年的学费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的,在摄制能力的培育上,豆瓣也是从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项目入手,来熟悉电影行业的运作流程。比如阿北在内部信中提到的《一日英雄》,就是豆瓣影业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影片曾在上影节上公映。

然而结果算不上成功,只有寥寥几百人看过,哪怕是豆瓣自己的片子,评分也不过刚刚跨过及格线,只有6.4分。

尽管之后豆瓣还推出了短片计划,拍摄一系列15-20分钟电影短片,甚至要向着长片迈进,包括将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的权益以百万价格售给新丽影业联合开发,参与电影联合制片,并享有部分优先投资权。但迄今为止,也都没有了声响。

优雅的出路

对于这样一个状况,豆瓣用户似乎比豆瓣自己更能先知先觉。

当戴钦在采访中表示,未来除了售出影视改编权外,也不排除会在一些项目上参与前期开发甚至参与一部分电影投资时,在豆瓣社区内部,率先有用户跳出来,用难以置信的口气质疑道:“豆瓣哪来的钱?”。

电影行业是最烧钱的,连普通观众都深有体会,一向在商业化上厉行克制的阿北会如何应对?

那封内部信中提到:“已经有数百家影视公司和更多的编剧加入,关注和孵化新的编剧和影视制作项目。”此时距离豆瓣正式对外公布“从故事到电影”项目,才刚刚过去几个月。但在具体投资、制作、出品等层面,豆瓣却并未给出答案。

这不是豆瓣电影发展遇到的第一次搁置,前面提到的“电影票生意”,因为不赚钱而暂停的理由,也更像是一个幌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跑马圈地、抢占风口的时代,赚钱通常都不会被放到最优先级的位置,更底层的原因,或许另有其他。

有豆瓣前员工回忆:“看起来劳动密集型的事情,阿北是绝对不愿意做的”。众所周知,发行是电影工业中“又脏又累”的一环,在“分众发行”还没到来的年代,主打人力战的“地推模式”是发行常态,而票务系统作为电影发行的一部分,也必然轻松不了多少。

事实上,不只电影票生意,包括广告、电商、付费,几乎豆瓣所有的商业化动作,都有一条清晰的线来限制,就是要与豆瓣的调性相符合。后来在媒体采访中,与阿北共事多年的前员工,将其形容为“品质感”。

而在这背后并不是阿北对商业的抵触,甚至恰恰相反,他们形容阿北,只是想为豆瓣的商业化找到一条优雅的路径。

在这一点上,HiShorts!或许能与阿北的想法达成一致。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成熟的国内最大的短片展之一,最早从2017年开始,就由俺朋堂公司运营,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青年电影节。

更值得注意的是HiShorts!背后的短视频内容浪潮,自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崛起之后,人们对视频内容的消费习惯就已经在悄然变化,尤其在长视频对短视频的狙击愈演愈烈的行业背景下,包括头条系在内的大量中短视频平台,都在大力扶持原创短视频内容,包括短剧、短片。

尤其是在疫情加速了院线内容向流媒体流动速度的当下,短视频内容迎来发展窗口,短片展赛道也越来越火热。豆瓣选择在此时控股HiShorts!,不仅仅是踩着风口,加码短视频内容这门好生意,更是对豆瓣电影本身制作能力和人才资源上的一种弥补。

包括通过HiShorts!选拔一批导演、编剧等内容创作者,孵化一批有前景的项目。据称,HiShorts!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短片储存库和青年导演人才库,积累了万余部短片作品及三千余位优秀青年导演资源。

甚至包括与此前豆瓣阅读推出的原创小说IP的改编项目打通,真正参与到电影制作当中。

这也与豆瓣官方的说法一致:“对俺朋堂的投资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对影视短片领域的基础建设。”未来豆瓣会在主体短片节之外,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短片的导演运营机制,探索适合短片的内容消费场景和用户数据模型。

更重要的是,HiShorts!短片展的调性与豆瓣一致,算是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豆瓣的、切入电影行业上游的一个入口。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化的优雅路径,HiShorts!或许有可能给出答案。

不过,二者牵手之后,还需要经历一段彼此适应和磨合的时期,最终究竟能磨合成一个什么样子,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相关推荐

控股HiShorts!第N次进军商业化的豆瓣,能成吗?
豆瓣不能死
科技神回复 | iOS13.2频繁杀后台,一天看了N次地球
豆瓣“二号人物”浮出水面,商业化进程仍然缓慢
“伪文艺”的豆瓣还能佛系多久?
三大问题难解 ,“车电分离”能成电动车救命稻草吗?
B站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豆瓣?
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联网社交产品,知乎向左,豆瓣向右
抖音又“杠上”微信,新推群聊功能真的能成吗?
这些年,豆瓣错过了多少横财?

网址: 控股HiShorts!第N次进军商业化的豆瓣,能成吗?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20487.html

所属分类:商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