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作者:张爽,编辑:岳顶军,36氪经授权发布。
据媒体报道,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预计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目前首批2000余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上登记开户。该市场将成为未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这对企业将带来哪些影响?这个平台的未来前景如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爽对此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并对企业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01 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正在推行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制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此前,在控制碳排放方面,我们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指令。但从企业的角度看,碳排放产生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并不直接可见,全球变暖和自己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所以很难有动力去采取行动,何况节能减排意味着额外的企业成本支出。
换而言之,在此前的制度设计里,减排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额外的成本,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的激励不足。所以,节能减排见效较为缓慢。
2017年,中国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建设。这一体系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碳排放。将高排放企业纳入交易体系,并为其设定一个排放限额。如果企业碳排放低于限额,节约出来的额度成为碳资产,可以在交易系统中进行售卖,以获取收益。
早在2005年1月,欧盟就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目前覆盖了所有欧盟国家的10000多家企业及其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该交易体系在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强激励的减排方案。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我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市场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如前所言,如果企业能在减排过程中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获得收益,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其中。
当然,要想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纳入到这个交易系统中,难度是巨大的。美国至今都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09年奥巴马执政时曾做过尝试,但最终未获国会批准,只是一些州采取了区域性的碳交易措施。但是,降低碳排放需要全局性的统筹,局部的努力效果有限。中国愿意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而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无疑是履行担当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其碳减排总量将远远超过欧盟碳交易中心的减排量。
02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2010年,中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计划。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纳入试点。2014年,重庆、广东、湖北、天津纳入试点。2016年7月,在以上7个地区完成第一阶段的试点后,2016年7月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试点。据不完全估计,第一阶段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左右。
我和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这7个试点地区在实行碳排放交易之前和之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试点的第一阶段(2014-2016年),是否纳入试点对当地的大气能见度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进入第二阶段后(2016年之后),相比于非试点地区来说,试点地区的大气能见度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涵盖了四个行业:火电厂、石油化工、钢铁厂和水泥厂。从2010到2012年,广东省这四个行业的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碳均达到20000公吨以上。在试点的第二个阶段期间,尤其是进入2018年之后,广东的碳排放交易非常活跃。
采取碳排放交易系统之前,在广东省内部,那些即将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大气能见度和未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相差无几。在第一个试点阶段,两个地区间的大气能见度大致相同,但进入第二个试点阶段,特别是2018年以后,那些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能见度有所提升。根据我们的估算,能见度提升了约4%。
碳排放交易试点对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其难度是巨大的。因为7个试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另外,我国大部分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因此它们如何高效参与市场化的碳排放交易目前来看是一个难题。
另外我们需看到,试点地区花了好几年时间,碳排放交易才逐渐活跃起来。未来把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培育市场的时间势必要更长。而培育市场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让碳交易的价格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减排成本。如果交易价格太低,没有企业愿意主动减排从而将省下来的配额拿到交易市场去售卖,交易价格怎么能上去呢?最好的方法或许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
总而言之,当前建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但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道路也是漫长的。
03 电力行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挑战?
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的是全国性的电力企业,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水到渠成的选择。首先,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清洁能源,而火电厂是碳排放大户;另外,电力行业此前就面临着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监管要求。由于用电量和碳排放量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例如一些互联网电商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的电脑耗电量较大),因此未来用电大户也可能会被纳入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
不过,在此基础之上,我认为我们还有必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当前我国严控销售电价。但是,一旦电力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平台,就促使其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来发电,单位发电成本势必会上升。如果电价不放松,电力企业的利润会被压缩,其就没有动力去推动降低碳排放。
另外,严控电价,让电价保持在较低水平,会使得那些耗电量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没有动力来推动节能,降低电力消费。所以,为配合推动碳交易制度的实施,电价制度改革未来有必要提上日程,让市场供需关系来主导电价的变动。
总之,不管是碳交易的价格,还是配套的电价改革等,最重要的是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如前面所说,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理碳排放问题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可行方式,但现在来看也就欧盟取得了大范围的成功。如果中国在这方面能做好,就会在全球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离2030年“碳达峰”还有十年的时间窗口,我们能否把握好这段机遇期,是一个挑战。
04 企业如何应对“大考”?
对于即将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主动拥抱变化,改变对成本的固有认识。此前,企业更多考虑自身的成本支出(private cost),而对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等重视不足。未来,企业需要充分兼顾这两者。
另外,企业也要改变对收益的认识。此前,节能减排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支出。但通过碳排放交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更新排放设备、主动降低耗能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并将节约出来的排放配额转化成碳资产,在市场上售卖以获取收益。
当然,碳交易平台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不同,其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并不能很快就起到降低碳排放,或让企业从中获得收益的效果。虽然长期来看其会带来正向收益,但短期内能否抵消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成本尚是一个疑问。欧盟的碳交易价格也是很长时间之后才慢慢上涨,发挥出应有作用的。我们只有等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运行之后,才能慢慢预估它给企业带来的短期影响。
随着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立,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将加快。很多企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更轻松地通过此次“大考”。
相关推荐
什么是“碳交易”?将带来哪些机遇?
一文读懂:什么是“碳交易”?将带来哪些机遇?
马斯克「卖碳」赚了16亿,碳交易卖的究竟是什么?
高瓴张磊最新演讲:“低碳转型”是企业塑造竞争力的历史机遇
马斯克卖碳赚了16亿美元,碳交易卖的究竟是什么?
碳中和,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指北针?
万物皆可碳中和,隐藏的财富机会有哪些?
比“5G有多快”更重要的,是5G将带来哪些改变
机遇挑战并存,印度音乐能为中国音乐行业带来什么?
2021超强风口,物联网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网址: 什么是“碳交易”?将带来哪些机遇?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