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晨山资本”(ID:chenshancapital),作者:晨山资本,36氪经授权发布。
工业互联网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它的第一属性是工业,而不是互联网;它首先得遵循工业规则,其次才是互联网的规则。工业行业,分散、复杂且多样,这样的特性直接导致了工业软件个性化程度高、跨行业交付难等等问题。
晨山被投企业「摩尔元数」前不久刚完成了亿元级B轮融资,摩尔所打造的aPaaS应用开发平台,是我们近年来看到的能打破工业软件碎片化问题的最佳实践。
我们特邀摩尔元数CEO刘平,这位工业技术出身、又投身工业数字化升级的创业老兵,来谈谈做好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所必需的试错与反思、能力与认知。
阅读愉快。☕
刘平:首先,工业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分散,领域和类型复杂多样,而且每个企业的人员、设备、管理方式、材料、工艺、环境也有差异。每个企业都是独立个体,你根本找不到完全一样的工业企业。这些复杂多样的、个性化的企业,导致工业软件的个性化程度都很高。
另一方面,行业之间工业知识的差异也很大。只要企业生产和制造的产品不一样,所需的行业知识、相关技术就相去甚远;而且这些工业知识都是化学、物理、材料、光、机、电等学科的问题,而不仅是软件和代码的问题。一个软件公司或许能做到IT能力很强,但它很难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各学科都很强。所以说,做工业软件的艰难,更多是难在这些学科知识和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和运用,反倒不是说软件实现的难度。
刘平:在应用层面,工业互联网首先是工业设备相互联网,产生数据,形成应用;其次是工业企业相互联网,让企业间的资源、能力、产能、技术、人才等形成共享和协同;第三是工业应用相互联网,积累、沉淀、迭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知识,并形成复用。
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本质在于“赋能”。那什么是“能”?“能”怎么来?“能”怎么赋出去?在我看来,“能”就是不同行业的经验、知识和技术,它们的存在形式不一样,大家也把它叫做算法、模型、机理或场景等,这些都统称工业知识。工业知识怎么来、怎么赋出去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难题。如果一个平台能够不断汇聚和沉淀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解构为可被使用的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的过程也是工业知识被复用的过程,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转起来的原生动力就是合作伙伴。
推行工业互联网的要义也在于,通过不断汇集行业头部和优秀企业的做法、经验和技术,赋能给大量使用者,让大家有更大的能力形成更多专业级的工业应用,并让更多企业以更低成本、更低门槛使用这些工业应用,从而实现减员增效、降本提质和转型升级的目的。这是一个让更多企业的能力不断接近头部优秀企业的过程。
刘平: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常业务的涵盖面都比较广,如设备互联、产业应用、金融服务等。但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这些平台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需要给众多制造企业交付一个工业应用,但面对一个区域和产业这么多的制造业用户,平台方既无法一家家去单独开发、交付实施,也没法每个区域找一批工业应用开发商来服务;二是难以评测软件开发商的开发能力和业务能力,没法约束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语言。如果平台方掌握不了源码,开发商半途放弃,后续的维护升级也就难以接管和寻找替代。
这些问题正是摩尔云专注和擅长的。我们的平台主要聚焦在工业应用的开发和运营,服务对象是合作伙伴和开发者,通过合作伙伴再服务于终端制造企业。如果要让合作伙伴愿意使用我们的平台,平台就需要具备大量的工业知识,可以帮他们大幅降低开发难度,并具备强大的低代码能力,帮助大幅减少工作量。
但不管是我们还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具备无限多的工业知识。我们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不断汇聚和沉淀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知识,并且将其解构成标准的、合作伙伴看得懂的、用得上的算法模型,从而让他们能够简单快速地构建专业级的工业应用。
所以,我们和市面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和合作伙伴或工业应用的开发厂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
刘平:单从平台的发展阶段来说,我们经历了定制应用、开发框架、开发平台、商业化开发平台、云端开发平台、开源开发平台、有工具库和知识库的应用开发平台等等阶段,最后才形成一个能够不断累积和迭代工业知识的、开源的、支持在云端开发工业应用的开发平台(aPaaS)。
因为我们之前一直在做工业应用的开发,所以非常清楚其中的困难和问题,才会开始做这么一个平台,也才知道平台应该做成什么样。其实单纯一个平台是不够的,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和价值也是不足的,做工业应用还需要很多工业知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提炼和抽象我们曾经做过的行业以及客户的经验、知识和技术,并以开源和微服务的方式放入到知识库,提供给开发者使用,这才实现了平台的冷启动。
做一个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后续还需要不断打磨和优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强大的凝聚力、一致的行动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是很难做好平台的。
刘平:全球化的时代,科技自立才是长久之计。开源和能力共享是大势所趋,既然选择了做平台就要放下利益之争,彼此平衡,做好取舍。很多做平台的厂商觉得有平台做项目成本更低,但平台上的很多技术和能力舍不得开放,导致开发者和平台方始终不能完全信任。平台方也参与抢项目、做项目,而且收益更高,抵挡不了利益的诱惑就一直不断地往外包方向走。
做平台周期长、投入高,企业要活着,要养活团队,能坚持做平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市场上有很多的低代码平台,缺乏对自身和行业的定位,为了做平台而做平台,拿着平台去接各种项目。这种业务模式,很难有积累,厂商的能力基本上就代表了平台的最高能力。
我们做低代码平台,主要就是为了赋能合作伙伴。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完全提供我们的技术和能力,并且保持和合作伙伴站一起,服务好工业客户。
刘平:数字化其实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最初级的是用软件和信息的技术把表单、数据、文字等记录和保存起来,这是把信息和数据数字化;其次是把操作和过程控制用软件或自动化等手段实现,这是过程或操作数字化;把现场场景、设备、操作、状态等完全模拟到虚拟空间,在虚拟环境中显现、监控、操控、反馈现实的场景,这种场景数字化也叫数字孪生。不同阶段的作用和效果不一样,实现的难度也不一样,要做到数字孪生,连接和时空信息的融合是其中的关键。
我们的Wis3D是一个用来构建数字孪生的平台,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在不断赋能千行百业。平台更注重架构引领、模型驱动,基于模型和客体信息进行实时计算与分析,从而更准确、及时、客观增强耦合时效,为物理客体的执行提供信息参考,也为相应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刘平:SaaS是一个标准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端,少量和轻量的交付就可为企业提供应用服务。然而工业的应用软件有5个特点:个性化、重现场、重交付、重连接、重反馈,所以工业应用要SaaS化不容易。有些厂商把应用做得越来越标准,把交付越做越轻量,这时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接近ERP、OA这类的应用了,离工业应用也越来越远,对标的更多是商业类的管理软件,因此对工业企业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小。
工业企业选择的工业应用一定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只有真正为制造业解决问题、带来价值的应用,制造企业才会购买,才会续费,这样的SaaS才有意义。然而要为制造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得和企业现场和现状相结合,优化过程,并解决很多根本上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问题。这样的应用就需要根据企业具体的特点和情况定制,是一个“不标准”的软件,这和SaaS又是矛盾的,这也是摩尔的平台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的矛盾。
刘平:工业互联网的第一属性是工业,而不是互联网,它首先得遵循工业的规则,其次才是互联网的规则;工业又是一个很厚重的行业,需要很多沉淀和积累。所以很多时候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做法和传统方式差异也很大。我们在打造这个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对方法的选择不当等问题,这很多都源于对工业行业理解不够,没有足够的工业视角的思维。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模式,不断有新概念被提出。但我认为模式创新得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基础,否则会没有支撑,没有壁垒,甚至不能成立,还是要脚踏实地,专注、深耕自身擅长做的领域。不断积累和打磨产品,做真正“用得起、用得好”的工业软件,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这才是正道,才能恒久。
相关推荐
中国工业软件碎片化、交付难,根本症结在哪儿?
中国工业软件没有“弯道超车”,“一拐弯就是车祸”
36氪首发|用PaaS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摩尔元数」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
中国的5G究竟领先在哪儿?
7个月融资超4亿,国产工业软件“疯狂”的新生力量
智能家居走了20年,依然“碎片化”?
工业软件对生产效益提升有限?「慧工云」想融入“规范管理”破局
用云原生CICD 取代Jenkins 脚本化手工操作,「KodeRover」数倍提升企业软件验证&交付效率
BAT都在悄悄“拆”中台,“碎片化中台” 时代已来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年增速超16%,云化可助国产厂商突围 | 年度行业研究
网址: 中国工业软件碎片化、交付难,根本症结在哪儿?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