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ID:paphjryjy),作者:马超,36氪经授权发布。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银行业开始探索向无边界银行转型的道路,打造“场景+”的开放银行模式。业内普遍认为2018年是国内开放银行元年,当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8月,建设银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9月,招商银行上线 “招商银行App7.0”和“掌上生活App7.0”;2019年2月中信银行也透过开放银行平台对外发布了其薪金煲、信秒贷、个贷商城等爆款零售单品,并提供了API、SDK、H5等多元化的连通方式,实现金融和生活场景的全链接。2019年末百信银行完全基于Rest API方式构建的全能力开放银行产品“AI BANK INSIDE”正式进入了监管沙盒,此外,工行、兴业、光大等行也都在探索开放银行的服务模式。
从当前业界的实践来看,开放银行一般依赖API(应用编程接口)技术实现,银行系统需要提供24小时持续可用的稳定接口,才能达到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开放银行理解为“可编程式”的银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都以客户体验优先、以场景为王,银行过去刻板僵化的产品流程难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在开放银行的产品模式中,从银行的视角来看,不仅将原本靠后的服务的入口前置进入场景,而且后期通过对各类编程接口的灵活组合,极有可能开发出新的业态,从而给接口赋能,使银行原本笨重、复杂的产品服务变得灵活、简捷。
2014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对于国内银行市场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由于英国四大银行在市场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制约了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这促使英国政府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开放银行的战略,并由英国财政部在2016年发布了《开放银行标准框架》,该标准要求银行采用开放API的方式,将银行相关金融能力开放给第三方使用。以促使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英国银行开放的实践表明,各种API当中以Get ATMs(调用ATM位置)、Get Branches(调用网点位置)、Get Personal Current Account(调用个人现金账户信息)的调用次数最多,甚至2019年末已经超过了银行自助渠道的交易数量,这样的互动频率极大的增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产品粘性,同时也为谷歌地图等第三方APP提供了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撑,赢得了银行、第三方与客户共同的好评。从英国的实践来看,开放银行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银行带来了价值提升:
1、提升客户互动频率,拓宽银行获客渠道
开放银行是无处不在的银行,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这也使得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互动频率大大增加。而且开放银行没有地域限制,服务辐射范围更广,极大的拓宽了银行的获客渠道。
2、推动新银行革新银行体系
开放银行是一款典型的由技术催生的产品,随着新技术不断的引入,银行也将随之对于原有技术体系进行革新与升级,为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3、提升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目前整个银行业对于线上产品的风控能力普遍不强,而引入开放银行后,需要快速响应客户的交易请求,这也将倒逼银行对于风险控制手段进行全面的迭代升级。
从业内的实践看,银行一般在以下三种模式中选其一,参与到开放银行大潮中来。
1、自主建设
目前储如百信银行、新网银行等新兴互联网银行基本都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开放银行系统的建设,由于这些新兴银行均以科技为立行之本,因此其相关系统也就原生支持以Restful API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也即原生支持开放银行体系。采取此类模式的银行金融能力开放的步伐都很快,比如新网银行成立短短4年来,已经开放了300多个API,金融能力涵盖了支付、服务等等,合作伙伴数量突破了400家。
2、投资收购
一般采用此方式来实施开放银行战略的企业,其技术实力也很强,但是他们更希望通过收购的方式来为自己提速,例如美国硅谷银行在去年底收购了一家专门为银行API进行系统研发的Fintech公司。
3、三方合作
一般的传统银行多采取此类方式进行开放银行的产品研发。由于传统银行自身系统大多没有完全上云,因此大多选择在自有系统和开放银行间加上一层代理系统,将自身服务以API的形式安全发布。同时,传统银行也可以借助三方力量,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方案;例如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AI风控能力,提升开放银行信贷类产品的用户体系,同时也能引入增信方,进行风险分散手段等等。
从本质上讲开放银行与其它如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相比,其发起渠道由银行自主掌握的手机及网页客户端,变成了开放银行合作方的渠道。与此相关还有一些相关概念,在此比较如下。
1、开放银行与大数据风控
在大数据风控中,银行一般引入第三方(社保、公积金)的数据,进行授信额度计算,并向客户提供贷款,合作方并不起导流作用。开放银行的授信业务产品,以微信与微粒贷的合作模式为例,微信作为流量入口或者助贷方的角色出现,而真正的授信额度与审批还是导流到微众银行体系内部进行。
可以看到现有开放银行上授信业务相关产品,还是以流量合作为主,与线上模式匹配的风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2、开放银行与交易银行
交易银行是指银行为公司客户提供的银行产品与服务的集合,是未来银行对公服务转型的重要举措。交易银行和开放银行的共同点在于其目的都是增加客户粘性,但其方式与机制却完全不同:交易银行的产品逻辑是将银行的产品嵌入到大中型客户的财务系统中,以增加客户粘性。而开放银行主打的产品领跑在零售业务,产品逻辑则是将能力开放给流量入口的合作渠道,增加零售客户与银行的高频互动,其目的也是增加零售客户的粘性。
开放银行的目标是借助合作方的流量规模,将用户从互联网直接导流到银行体系内,从而改变之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从柜面转化客户的被动局面,在疫情的影响下柜面客户大幅减少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由于之前银行的手机与网银等线上渠道开通方式的限制,几乎没有任何自发增长的属性,因此全面打开互联网的获客手段,成为各行未来转型的必然选择。
不同于传统金融业资本规模为王的竞争模式,互联网的战场上拼的不是关系、不是人脉,而是客户体验。而客户体验本质上比拼的是科技实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占有金融科技优势的银行未来才能占据竞争高点。而据笔者观察银行至少将给银行业带来以下的改变。
1、开放银联呼之欲出
银行金融能力的不断开放,会对中心化的联网机构的诞生有着强烈的催化作用,从银联到网联莫不如此,随着开放银行产品的不断推出,一家连接所有开放银行的产品,然后集中对外提供金融能力的机构,正在酝酿当中。此机构与银联、网联类似,但是规模与能力要远比前者大得多,而且与银联、网联不同,而这样的机构还将与流量方进行直连,甚至可以直接面向客户,这样的开放银联能否最终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2、客户体验全面升级
截止2020年5月,微信的月活跃账户已突破10.24亿,支付宝的月活用户也已达到8.04亿,而传统银行手机APP活跃指数最高的招行也只能达到4600万的月活水平。40岁以下人群使用微信、支付宝缴纳煤水电费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大众已经基本习惯了在手机上使用银行服务。而开放银行产品提升用户体系的最佳方案就是借助高频APP的流量,增加与客户的互动,真正做到无处不在的银行。
3、客户隐私保护要求提升
由于开放银行的产品种类丰富而且交易流程长,敏感信息外泻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对客户隐私保护的要求也会提高。《商业银行法》规定,“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非法查询个人储蓄存款的,对存款人或其他客户造成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泄露信息的风险足以引起金融机构对泄露客户信息问题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影响开放银行的发展。根据国安安全检测中心的报告,目前95%以上的信息泄露事件都发生于公司内部员工的不当行为,而只有5%是由黑客外部攻击造成的,因此制订严格的内控方案来防止客户隐私的泄露是开放银行产品的重中之重。
4、信息安全水平亟待增加
开放银行多数依赖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客户身份,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特征的伪造技术也迎来了一轮爆发期。在SIGGRAPH(国际计算机图形学会)的2018年年会上一个由斯坦福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巴斯大学等科研究机构联合研发的”Deep Video portrait”系统横空出世,该技术不但能让被替换的人脸完全模仿原视频中人物的表情,甚至在放大对比时,两个视频在发丝和睫毛的表现上都能做到极度的精确,这引起了银行对开放银行所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给予高度重视,考虑使用人脸、声纹、瞳距等多模态方法来防范安全风险。
与微众、百信等生在互联网,长在云时代的新兴银行相比,传统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劣势较为明显,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多。
1、银行业科技水平难以承载开放银联之重
正如前文所述,开放银联是一个金融科技的集大成者,其系统建设难度远比银联、网联等传统联网机构大得多,对接入银行系统能力的要求普遍较高,而银行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水平,难以主导开放银联的建设。在开放银行之前,无论是柜台、ATM、网上银行还是手机银行,银行的交易都是由自身完全可控的设备或APP发起的,各类促销活动也是银行自行组织安排的,计划外交易突增的情况很少发生, 虚拟化平台弹性高、易扩展的优势,难以在这种交易场景下发挥出来,因此传统银行的重要系统大多围绕物理设备进行架构;甚至还有很多银行的帐务核心系统是基于IBM、HP等公司的大型机平台研发的,这种基础架构交易处理能力固定,难以应对突发需求。
2、去IOE任重道远
为提高系统的可伸缩及扩展性,目前IT系统往往使用分布式集群的架构,集群内各节点承担的工作份量平均,这样系统调度起来成本最低,但是考虑硬件设备的型号和算力均会有差异,如果让软件系统直接面对不同型号的设备,根据其处理能力分配任务,那么系统开销将大幅提高。
开放银行体系会使银行与客户的互动量大幅上升,这将是目前银行以Orcale为主的中心式数据库难以承载的负担,因此银行业去IOE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愿景目标,更是一个现实的要求。
3、传统风控手段难以适应开放银行
消费信贷的一大特征是其营销机会转瞬即逝的,开放银行要求客户体验,授信业务最好达到秒贷的级别,而目前导流回传统风控体系做法的时间要求,难以适应开放银行的节奏。
4、营销模式与获客手段面临转型
开放银行本质上是使各合作渠道成为银行的网点,银行需要依照不同渠道改变自身的销售方式。以直播带货场景为例,银行的销售人员与直播平台合作,直接推广金融产品,从这个角度上讲银行的客户经理要从之前的对面营销的方式,转变为李佳琦式的直播带货员;网点阵地式的营销模式要转变为线上互动的营销方式。
2019年很多打着Fintech旗号的P2P公司纷纷倒下,不过仔细解剖这些公司的内核可以发现他们的科技属性并不强,所以这轮倒闭潮并不代表金融科技的退潮,而开放银行的出现则预示着金融科技将重整旗鼓。
在开放银行的时代,传统银行的短板在于技术实力,金融科技的短板在于资产规模,双方互补性很强,互相取长补短是前进的方向。
1、成立金融科技联盟,主导开放银行标准,准备迎接开放银联
在开放的过程中,得标准者得天下。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卡产业在起步之初,各大银行基本都在体系内部开展卡系统的研发。不过由于各银行与地区之间卡片和终端标准不统一,遇到有刷卡需求的客户,商家要先找到对应银行的POS机开机签到后才能完成收款,整个交易流程比较复杂。后来为了提高银行卡使用的便利性,199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金卡工程”,并陆续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一个总中心,部分实现了银行卡的跨行与跨地域间通用功能。2002年中国银联在银行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银联于成立之初就统一了卡片的标准,正式制订并发布了《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规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移动扫码支付产业和银行卡产业也拥有较为相似的历史,最初也是各三方支付机构系统直联各家银行进行“体内循环”。只是这种各方混战的局面持续的时间更短,2017年底网联清算公司成立,人民银行也于同期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清算平台的通知》,规范了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的接口标准。
因此,银行业一定要把握目前的窗口期,争取形成联盟,共同制订相关技术及业务标准,把握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并大力推广自身标准规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通过金融行业云建设开放银联
由于单独一家银行难以驾驭开放银联的系统建设,因此通过金融行业联盟云的共建方案,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目前主流的云服务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IT成本,如果银行金融科技联盟成立,那么联合打造行业云以提高IT效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3、加强AI技术的储备,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开放银行将带来更多与客户的互动数据,而且对于授信额度的审批时效要求也更高,传统风控手段必须向AI方向升级才能满足竞争需求,而利用AI充分发挥开放银行数据的价值,也是银行风险、营销条线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4、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差异化竞争方案
正如上文所述开放银行对于客户体验的要求极高,因此中小银行在自身科技能力存在短板的情况,可以引入外部力量来形成自身的差异化竞争方案,如借助蚂蚁金服、天云科技等公司的大数据风控能力,来为客户提供快速的线上贷款服务,借助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GIS类APP,将银行服务API与具体出行场景结合,形成嵌入式开放银行,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开放银行共享、共赢的服务理念与普惠金融、回归实体的时代需求高度重合,是传统银行信息科技一次涅槃重生的契机。开放银行转型对技术要求更高,时间也更为紧迫,把握住这次机会,争取率先统一开放银行的技术标准,成为时代潮流的领跑者,足以让银行业在技术上与科技巨头重回同一起跑线,为更进一步的服务体系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马超,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相关推荐
乘风破浪的开放银行人,有哪些点要注意?
特斯拉“自动召唤”有软肋:正面识别很厉害,侧面物体看不见,实测差点碾过行人脚面
《乘风破浪的姐姐》突然开播,姐姐们到底有多猛?
快递会传播新冠病毒吗?这些生活细节要注意!
乘风破浪的5G,披荆斩棘的2B
700MHz 5G乘风破浪:全球已建3张网络 我国入局再提速
乘风破浪的不止姐姐,还有5天涨了130亿的这家千亿巨头
海外投资布局: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
乘风破浪的姐姐带货:5小时卖372万 首秀不及罗永浩
姐姐们乘风破浪,芒果TV野蛮生长
网址: 乘风破浪的开放银行人,有哪些点要注意?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