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其他季节,冬天总是暗藏着更多普通人的失落与艰辛。
1993年的初冬,国家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工人的黄金时代就此落幕,随后纷杳而至的“下岗潮”,是千万东北工人家庭的至暗时刻,也是一场集体性创伤。
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更为具体的事件,是发生在2003年的冬天。
原哈尔滨种繁殖场被卖掉后,566名职工被解除了劳动合同,茫然中被推向社会。原本人均约2万元的安置费,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却被时任领导挪用,工人们以生活困难为由,拒交取暖费,试图以此来给领导施压。
一个没有人性的领导自然不会因此“屈服”,直接通知供暖公司停掉了家属区的暖气。而就在停暖后的不久,东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潮来袭,气温断崖式跌到了零下40多度,几十名年老体弱的职工,就这样冻死在了冷如冰窖的家中。
多年后回忆起来,都仍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隐痛。后来在诸多的东北文艺复兴作品里也都有一个独特的场景,就是冬日里阴云密布的天气和破败不堪的工业厂房交相呼应,隐喻着那一代人在工业文明困境里的痛苦与挣扎。
时代滚滚向前,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也总有着相似之处。30年前,工业文明的困境起源于冬天;30年后,信息科技文明的困境同样在冬天隐现。
2021年,七八月份的扩招让人觉得互联网形势一片大好;而岁末年底的裁员,似乎就成了行业进入凛冬的首个信号。
次年,从年头到年尾,裁员的消息此起彼伏,各个大厂的一次次辟谣,又像是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的风雨飘摇。
在这样一个大众情绪普遍不乐观的光景里,打工人最难熬的其实就是年底。当“宁可走得慢一点,也要保证健康发展。”成为行业的基本通识,当企业开始进行年终复盘和规划时“收缩业务线,确保主业稳定发展”就成了不二之选,于是优化裁员作为冬日“战略”的核心也就理所当然。
现如今即便是再有野心的企业,也只争“朝夕”,等不及“光年”。前不久,PICO团队前脚解散,后脚字节以一种“决绝”的态度宣告游戏业务“朝夕光年”。
时隔20多年,东北下岗往事再次轮回,两代人皆因时代而失业的故事说不定会在同一个家庭里上演。这些在宏大叙事里轻描淡写的几句曲折的探索,却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生转折。
那么,当我们无可避免地会被裹挟在宏大的时代转型洪流里时,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这样一个并无新意的话题,又似乎始终都有讨论的意义。
重新认识工作
关于工作这件事,总是轻易地就能让人感到焦虑:仿佛一个人只要失去了工作,他就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地。
因此我们时常羡慕,羡慕上一辈40岁也不会遇到职场危机,羡慕别的国家人到中年仍有稳定的工作。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也会恍惚地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还不够努力……
然而世界的真相,或许并非如我们所想。
事实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便是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普通人中年失业都并非一个小概率事件,且不会因为你足够努力而发生改变。
在本世纪初,美国纪实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实地探查美国白领阶层的真实工作境遇,就曾隐瞒身份开启过一段为期七个月的“失业白领”求职沉浸式体验。
在这段经历里,她发现美国白领普遍面对着一个残酷又无奈的现实:不管你多么努力地工作,如何地勤勤恳恳、全力以赴,哪怕是做到了公司的中层,也很难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一旦失业后,即使投入再多的金钱与精力,也很难再重回此前的就业高度。
芭芭拉·艾伦瑞克也在《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这本书中,阐述了阻碍白领阶层就业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年龄的歧视,经验越丰富要的薪水越高,企业认为没有性价比;
二是除了医师公这样有专业组织作后盾,或是受执业执照限制的行业外,绝大多数的白领工作都缺乏一套透明化的评估机制,所以很难摆脱被随意解雇的命运;
三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败与个人成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比如在一个整体经济下行的周期里,很多人明明处于职业上升期,也会成为大幅裁员中的无辜受害者。
而这样的问题,即便是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由于之前做到了更高阶的职位,中年失业后所面临的残酷事实与烦恼,一点都不会比普校毕业生少。
由此可见,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工作都很难贯穿一个人的终生。哪怕是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有一天他也可能会面临公司被收购后不得不离开的现实。
但在这个时代里,只要你身体健康,还接受过一点高等教育,在面对失业时都用不着太慌张。
就拿我的一个同事来说,女孩子可能相对来说本身就更容易对失去工作而产生焦虑,所以在遇到了一些职场不安定因子之后,就开始变得惴惴不安,但后来忽然有一天心态就打开了,跟我说不焦虑了:
“只要我降低需求,找不到在互联网的工作,我可以去咖啡厅干体力活啊,一样能养活自己。而且我现在的工作不顺,但只要公司没说让我走,我多待一天就赚一天。”
所以你看,普通人即便是做做体力活、写写文章、拍拍短视频、小区里倒腾点团购,只要你稍微用点心琢磨一下,都不至于说在这个社会上活不下去。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失去工作人生就完蛋了”这样的传统社会规训,认识到工作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块拼图,而不是全部。
积累原始资本
既然普通人的职场具有明显的“黄金期”,想要之后过得不那么惨,最优的选择就是对未来降低预期,并尽可能地在人生前半段做好两项原始资本积累:一是人身的资本积累、二是物质的资本积累。
先说自身资本积累。首先就是多读书、多认识这个世界。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锚点,去看看这个世界上除了上班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赚钱方式;
其次列条件,筛选最优解。适合一个人长期发展的工作,通常要满足四个维度:喜欢、擅长、有市场买单(供需关系得成立)、长期性技能(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贬值),在同时满足这四点的工作当中去选择。
说到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在互联网工作,今年已经是第9年了,虽然一直在市场整合营销领域没跳出去过,但在这个范围内做的事也很杂,比如策划、宣传、商务、媒体公关我什么都干过,不谦虚地讲干得也还不错,但实话说直到今年,我才彻底搞明白自己真正适合做的工作可能就是内容相关的:
喜欢:从上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爱看文字内容,看得多了,也想写,于是才有了这个公众号;
擅长:工作期间我做的几个内容向的传播案例基本都很成功,我这个公众号现在也不错,虽然粉丝量不大,但受众基本上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阅读审美的中产或者是大学生;
有市场买单:有品牌主来咨询付费植入以及帮忙给大佬代笔;
长期性技能:只要我这手和脑子还行,80岁我一样能输出,说不定因为有了阅历我还能写的更深刻,不会因为变老而贬值。
其实大家都可以按照这个模板去套一套,但这肯定是需要通过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才能找到的。
找到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给自己不断地积累案例,在细分领域去解决问题,再拿着这些案例去宣传自己、放大自己,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有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然后只要这条路还能赚到钱,我们就坚持一条道走到黑,这就完成了普通人的人身资本原始积累。
再来说物质的资本积累,就是要把赚到的钱合理地规划和使用。
这世界上有一百种为你定制的收割方法,我们大多数人赚钱的模式就是打工,基本上就是手停口停,如果你没有积累,一旦被职场所抛弃,很容易就会返贫,更别提完成资本积累了。
普通人怎么办呢?很简单。一方面就是要少消费、多存钱,要知道即便是手艺人也有不被需要的时候,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会花钱请我写文幻想美好生活啊?对吧。
另一方面就是合理投资,你惦记对方带来的利润,对方惦记的是你的本金。真正花点成本去学习、去找到热爱且擅长的事情,把它变为持续可输出的技能,给自己多一个兜底才是正道。当暂时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时候,就先改变小环境,这样才更实际。
普通人的人生根本没那么多选项的,积累的过程中不要过度准备,先起飞,再调整。
守卫自己的秩序
《纽约客》资深作家乔治·帕克说:“你会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经济里,只要瘪了一个轮胎,或是一个月拿不到工资,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整个世界。”
因此宏观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它所带来的冲击,从来都不会只影响某一个特定群体的起伏与沉沦。而当身处在这样结构性的困境里,面对巨大的时代洪流时,深刻的无力感也是普通人的共识。
作家黄灯作为东北下岗潮的亲历者,曾在《我所亲历的90年代国企下岗》这篇文章中谈及自己当年在车间的同事:
我目睹过我的同龄人怎样在生活的底层挣扎,目睹过他们从社会骄子的高空摔到残忍的现实后的疲惫和无奈。
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并非所有人都渴望过上刺激而又风雨飘摇的生活,并非所有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并非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比尔·盖茨。
更多时候,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能够容下他们过上一种安定的生活。
我对他们这种卑微的心愿充满了敬畏,从而对那种“有本事就别窝在单位,就到外面去闯”的悲壮但毫无人性的论调保持缄默。
这就印证了普通人在任何一个时代,想要过上安稳的日子可能都并不容易。我们是受害者,但更是幸存者。
时代一定会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它也会逼迫着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王阳明心学:“小事理性,大事随心,心即理也。”倘若既定的那条路,并不能为我们带来预期中的美好一切时,那不妨就去坚持走一条自己更心仪的路,理想主义或许可以找回从前的荣光。
只需在这片坍塌的废墟中,好好地守卫住自己生活的秩序感。就像电影《傲骨贤妻》里的Diane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我想通了,这个世界多疯狂都没关系,只要能守护我自己的小天地,让它保持正常就好。”
等待天亮起来
只要活到一定年纪,大概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任何确定性的价值能够供人实践。
社会也不是说只要你一直在正轨上奔跑,就一定能平安抵达目的地。
人这一生,就是不停地与生活交手,而生活又从来不止一面。
就像在《不便的便利店》这本书里,生活的一面是:年轻的店员,用考公考研来抚平就业的焦虑;奔波的中年男顾客,疲于应付家长里短;灵感枯竭的作家,徘徊在放弃梦想的边缘……
生活的另一面是:本就落魄的流浪汉,拼命保护失主的钱包;入不敷出的老板娘,拿出养老金补助员工;酩酊大醉的深夜,店员贴心端上的玉米须茶……
每个人的生活明明都乱成了一团麻,但依然会因为他人付出的善意而感到人间值得。毕竟江不是用来投的,而是用来渡的。 桥也不是让人跳的,而是让人过的。
冬日的夜晚,或许会比大多数人预期的更加漫长,但我们一定要撑到天亮。
天很黑,路说不定还有点滑,但我们慢慢地往前挪就好,实在不想挪了,直接往马路牙子上一坐,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今夜,我们不关心人类,只关心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相关推荐
寒冷的冬日夜晚,普通人低调徐行
携程冬日历劫
牙齿为什么能感知寒冷?
江湖上仍有徐翔的传说
“好吃懒做”的冬天,该如何保持健身?
夜晚的低温降不下来,比白天气温突破40°C更可怕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数字化重构产业的投资机会 | WISE2020 新经济之王新资本峰会
白天才会“热死人”?被忽视的“夜晚高温”更致命
Robotaxi该如何度过这个最寒冷的自动驾驶冬天
徐翔来了,A股绿了
网址: 寒冷的冬日夜晚,普通人低调徐行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