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孩子发烧了,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发烧了,家长该怎么办?

如医学界所预料的,这个冬季,各种呼吸道疾病以比往年更疯狂的态势席卷中国,各大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和大医院的儿科,压力陡增。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报道,去看急诊动辄排号大几百甚至上千,排队若干小时甚至不得不在医院过夜。

此时患病孩子的家长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送孩子去医院?有此顾虑,不仅仅是可能要排长队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导致孩子送医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发烧。本文就以发烧为例,探讨何时该送孩子去医院,以及不去医院的情况下在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病情等问题。

一、多数发烧无需就医

任何人一生中都会发烧,小孩子发烧更是普遍现象。病毒和细菌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发烧是身体对它们实实在在的反应。

当病毒和细菌侵入人体的时候,白细胞会变成疯狂的敢死队,击杀这些入侵的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释放一些引起发烧的物质。细菌和病毒本身也可以通过影响人体的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多数病毒被人体清除之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性的抗体,下次这种病毒再进入的时候就能被高效定点清除,很多人就不会再有发烧反应了。小孩子之所以比大人更频繁发烧,就是因为很多已经不会让大人发烧的病毒,小孩子还是第一次遇到,身体里缺少该病毒的抗体。

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疫苗控制了一些过去常见的传染病,比如麻疹、结核等。现在的孩子已经比没有疫苗时代的孩子的发烧次数少了许多,发烧风险也低了很多,但仍有很多病原体还没有合适的疫苗抵抗,除非生活在无菌环境里,否则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发烧。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那些导致孩子发烧的常见病毒大多并非穷凶极恶,短则一天多则一周,孩子们大都会恢复如初,不用吃药。其实对于很多病毒感染来说,也没什么药可以缩短病程。所以大多数孩子在大多数时候,发烧了也没必要打针吃药和就医。

其实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万一自己的孩子发烧了就是那少数呢?”面对此问,我们可以用统计数据来估测普通个体的风险。

二、儿童常见发烧的风险有多大?

发烧是一种症状,很难给出某症状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统计只能基于不同的疾病。

以造成儿童发烧较为严重的流感为例,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每年死于流感的儿童,一般在200例以内。新冠疫情期间这个数字曾经降低到个位数,2022-2023年则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数字,共有182例,而美国未成年人总数超过4000万。这些死亡的患儿病例80%没有接种流感疫苗,有一半以上患有基础疾病,有些则是年龄太小还来不及接种疫苗。

另外一个对儿童来说相对比较严重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患儿除了发烧往往还伴有严重的咳嗽。根据统计,这种病毒在每10万人口中可以造成5-8个一岁以内婴儿死亡,和大约1个一到四岁的儿童死亡。

其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比如腺病毒、鼻病毒、季节性冠状病毒等,症状比上述两者轻,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更低。

在所有发烧儿童中,包括支原体在内的细菌感染相比病毒来说更少见,尤其是季节性流行、大面积传染的情况,基本只见于病毒感染。这些细菌感染也许病情严重度比病毒高,但总体数量要少许多。并且即便是细菌感染,大多数患儿也可以自愈。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先天或后天疾病,平时身体健康,按要求接种了疫苗,就基本不用担心成为那高风险的少数,也就不用一发烧就往医院跑。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孩子不能参考国外的数据。这样的逻辑不可理喻,凭什么认为我们孩子的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就要比别的国家孩子差?况且有很多中国家长也很少带孩子去医院,也几乎从不抽血、拍片和输液,孩子照样很健康。为什么一定要认为自家孩子不如别人?

三、何时就医,如何就医?

专业权威机构列出了几种需要警惕的情况:

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烧,不管体温高低。

3-6个月婴儿发烧超过39℃。

其他年龄儿童超过40℃。

发烧超过3天,且病情不见好转。

难以控制的寒战,牙齿打颤。

明显的头痛,止痛药无效。

呼吸困难。

嗜睡,不容易唤醒。

软弱无力,或诉下肢疼痛。

有脑膜炎的表现,比如幻觉、呕吐、脖子僵直、皮疹等。

有脱水的表现,比如口干、眼眶凹陷、哭无泪、皮肤弹性降低等。

如果发热缓解超过24小时之后再次发热,要怀疑细菌感染的可能。

发热伴有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需要拨打急救电话或者速去急诊就诊;首次发作不超过5分钟,也需要在惊厥发作停止之后择期到医院就诊,确定惊厥原因。

如果确定是普通的热性惊厥,则没必要以后每次惊厥发作都去就诊,除非发作较之前严重或伴有其它症状。

在中国,家长们常见的一种担心是:孩子如果不去医院,会不会万一发展为肺炎而耽误了治疗?但这个列表中并未给出专门针对肺炎风险的警示。

对于存在这一担心的家长们来说,有几个常识需要厘清:

发烧可以是肺炎的表现,但发烧不是肺炎的病因;

肺炎有轻有重,大部分肺炎是轻症;

肺炎不是一定要用抗生素,很多肺炎是病毒引起的。即便是细菌引起的,很多也可以自愈;

即便一部分病毒感染并发了细菌感染,去医院也并不能预防这个过程,反而会加大并发感染的风险;

很多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连续数周的咳嗽、喷嚏症状,是一部分患儿的正常转归,去医院挂水、打针并不能预防这种情况。

患儿在居家观察过程中当然可能出现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的情况,实际上,这份警示列表中已经包含了出现这种情况的风险指征,其中有很多比肺炎还严重的疾病,比如脑膜炎、脑炎、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家长不该只关注发烧和咳嗽。

如果碰到了需要去医院的情况,一定不要惊慌,首先要分析去医院的最快途径:附近最便捷的医院是哪家?自驾还是打车?抑或叫救护车?

其次,保持全家通讯畅通。携带的东西尽量简化,带上钱包、手机、钥匙、尿不湿、奶瓶、水杯等。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跟平时外出一样的衣服就可以了,穿太多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行动,而且还妨碍医生给孩子做全面检查。

人员配备:孩子发烧的时候除了至少一个固定的看护者之外,还要有一两个可以随叫随到的机动人员。

就诊前要整理好思路和语言。一脸急迫、语无伦次不能得到医生更多同情,对诊断也没有帮助;思路清晰、言语流畅准确反而会得到医生的肯定。需要提供给医生的信息包括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烧,最高多少度,有无寒战、皮疹、疼痛、呕吐,饮食和大小便情况(有无大便,颜色、形状;最后一次小便什么时候、颜色),什么时候吃过什么药(如果记不住药名,要把药品的外包装带着,仅向医生描述药片的颜色、形状是没用的)、吃过几次、效果如何等。

四、居家如何处理孩子病情?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大多没必要劳师动众去医院,在家自己处理就好了。处理的方法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也并不复杂,无非“凉、水、药、观”四个方面。

“凉”是指穿轻薄、透气的衣服,不要过度捂盖。人体调节体温的机制复杂,但再复杂也不可能推翻热力学定律,给孩子捂汗不利于降温。

“水”是指让小孩保持足量的饮水。大多数小孩发烧的时候不愿意一次喝很多水,需要家长耐心地、一点点地多次去喂。

“药”是指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常用的小儿退烧药。可以按照说明书交替或联合使用(国内公众乃至于相当一部分医生,对于这两种退烧药是否能联合使用存在较大误区,《返朴》将另文解答)。小孩子不能用阿司匹林,需谨防瑞氏综合征(RS)的风险,虽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严重,不能冒险。需要注意的是退烧药亦不能缩短病程,只是让孩子好受一些,尤其是发烧伴有头痛、肌肉痛的情况。

“观”是观察。孩子生病以后得有人全天照顾,但需要观察哪些则未必一定清楚。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孩子活动情况、神志状态、呼吸情况、皮肤的改变(有无皮疹、出血点),当然还包括监测和记录体温,以及服药之后的反应等。如果有呕吐,需要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窒息。

还有一个在多数中国人看来稍显过分的要求:要确保孩子的看护者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和窒息急救方法。

这几年很多人热衷于推销给小儿拍打或推拿这类“偏方”来治疗发烧。这里郑重建议不要选择这类方法,理由很简单: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推拿对小儿发烧有效,却有明确的害处。所谓“谁家小孩发烧推拿就好了”这类理由,只能用来说服花钱上当的自己,没有任何科学说服力。

如果孩子属于上面所说的需要警惕的情况,家长却把精力放在拍打、推拿、艾炙、拔罐等不靠谱的手段上,就会耽误诊疗,现实中因为迷信另类疗法而耽误正规诊治的惨痛案例不在少数。对新生儿、婴幼儿,不合理的拍打推拿还可能导致关节受损、软组织挫伤;艾灸也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和窒息的风险,拔罐刮痧会破坏皮肤完整性。出现了这些状况,家长后悔都来不及。

对父母而言,孩子发烧是一种煎熬,恨不得自己替他们生病。但父母最现实和最需要的,是科学对待孩子的发烧。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李长青(医学博士、旅美执业医师)

相关推荐

孩子发烧了,家长该怎么办?
朋友圈刷票“评”孩子 家长花钱争排名
钉钉宣布上线“学生号”:家长领取,孩子使用
有多少中国家长,被孩子的作业逼疯了
在线外教成“家暴”监视窗?常目睹中国家长虐待孩子
家长逃离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火到APP宕机,孩子和家长比正常上学还忙
有需求就要有供给,关闭教培,家长怎么办?
没有一个家长,能躲过培训班“爆雷”
家长们注意啦!孩子形影不离的它可能会爆燃

网址: 孩子发烧了,家长该怎么办?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9680.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