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储能“变奏”:一场大逃杀即将开始

储能“变奏”:一场大逃杀即将开始

一个多月前,在国内的两场能源转型论坛上,两位颇具名望的院士把炮口对准储能,直言“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打破了此前把储能视为“新型电力系统压舱石”的行业共识。语出惊人,引发业内哗然。

 

作为能够平抑新能源波动性,与风电光伏结合最紧密的电化学储能,在“双碳”背景之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界一反常态地唱衰储能,在某新能源企业高管看来其实是在释放某种信号:“国家层面上觉得,储能被炒得过热了,是时候借专家之口泼冷水,让行业降降温了。”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资本市场对储能的信心也严重不足,有关“储能本轮投资周期已经结束”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来不少投资公司承诺的一些钱,现在都开始缩水了。”某头部新能源企业高管还记得去年储能市场有多么狂热:“只要包装个概念,然后拉三五个人马,投资人一看还行,基本上就给打钱了。”

 

“热钱没了,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裸泳’。”一位投资人对虎嗅表示,储能的淘汰赛接下来会异常惨烈。

 

追逐风口的代价

 

过去两年间,储能赛道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电站强配储能的政策,为早期市场创造了刚性需求。

 

业内人士把2022年称为电化学储能的“元年”。根据研究机构EVTank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另据CNESA数据,2022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为15.9GWh,同比增长200%。

 

有机构预测,今年储能的增势将更为强劲,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去年的两倍以上,总装机量在30-40GWh之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480亿元。

 

强配政策驱动下的储能市场,本该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但成也专家败也专家。”某业内人士感慨:“有些人之前过分夸大了储能在电力系统发挥的作用,扬言一年就能创造几百吉瓦的需求,一下就把大家的预期给涨起来了。”

 

于是,在去年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储能厂商普遍对未来的市场怀揣憧憬,大规模扩产成为上游的主旋律。

 

以成本占比最高的储能电芯为例,无论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头部厂商,还是海辰、瑞浦、楚能等新锐企业,都在供给侧加大力度,大举投资扩产。然后今年初,产能一下子突然就冒出来很多,造成了严重过剩的局面。

 

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由于行业扩产积极,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连三成都不到。

 

在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储能业务部总监楚攀看来,产能过剩并不是行业缺乏足够多的市场需求所致,而是各个厂商在做规划时,更多的是从市场竞争的层面考虑,忽视了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他们担心万一市场需求起来的时候,如果产能没有跟上,无异于丢掉了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当下储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配,还有一大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在电网系统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调度系统和优化系统还不够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还无法解决新能源和储能并网之后,大规模控制和管理的问题。”远景能源储能产品总工程师钱振华如是说。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包括远景能源、天合储能、远东控股、美克生能源在内的企业高管就针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甚至有人直言,储能的大规模洗牌已不可避免,80%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高工产业研究院在7月份的报告中指出,储能电芯市场的集中度正在扩大,三、四线和新进入企业可能会被边缘化。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王鹏程也强调,未来三年将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

 

在楚攀看来,本轮储能热最大的弊病就是盲目。诸多企业看到储能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中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后,纷纷选择跨界。“但凡和能源电力沾点边的企业,都在做开拓,或者构建队伍去做储能业务。不论有没有足够的基础和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反正都先做再说。”

 

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是2021年的5.8倍。

 

而这些新玩家,普遍把系统集成作为切入点。“因为不涉及生产制造,只需要采购零件做组装,是投入最小、见效最快的方式。”即便门槛看似不高,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能拿出集成产品的厂商不超过200家。

 

“但别说百余家了,十几家就很卷了。”一位行业人士无奈地说道。

 

劣币出清才有未来

 

在近日广东省举办的储能产业论坛上,天合光能战略研究与发展部储能总监李秉文提到,储能行业出现的价格恶性竞争:“一个最新招标,储能系统价格只有 6 毛 6 一个瓦时,这个价格都是不赚钱的。”

 

价格战,是行业内卷式混战的明显特征之一。今年以来,多数储能企业不惜以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为代价,普遍奉行低价策略。

 

比如中国能建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采项目中,比亚迪分别在0.5C和0.25C标段报了0.996元/Wh和0.886元/Wh的最低价。有分析认为,报价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价格,是比亚迪发力国内储能市场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储能电池的毛利是15%-20%。以两小时的储能系统为例,行业平均价格是1.3-1.4元/wh。楚攀表示:“比亚迪能投到1元/Wh以下,肯定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但中国的储能市场高度看重业绩表现,如果没有同类型项目的业绩积累,在大项目的竞标中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这也是为什么,诸多电芯厂商宁愿出让电池全部毛利,哪怕账面亏损的情况下,也要投标、竞标的原因。

 

知情人士告诉虎嗅,海外储能具有溢价空间,毛利率要比国内更高,比亚迪此前把储能业务的重心放在了海外,看到国内储能市场增量位居全球第一之后,又觉得国内市场非常重要、不能丢,于是想回来重新做。“但由于客户关系的积累和沉淀不够,为了快速中标,比亚迪的策略就是用低到同行都投不出来的价格,把项目搞到手。”

 

其实不仅是比亚迪,缺乏品牌溢价能力的二三线电芯企业,也不惜以亏损为代价,去拿项目、抢份额。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就公开宣布,到今年年底,该公司生产的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同时宣布对产品质量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质保,该价格不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2022年,储能电池价格高位时超过了1.3元/Wh,市场均价在0.88元/Wh左右。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从去年Q4开始,很多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电池价格降到了0.7元/Wh以下。

 

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加剧,据高工产业研究院观察,今年9月储能电池的报价已接近0.4元/Wh;储能系统报价也已经跌破1元/Wh。相关数据显示,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储能系统最低报价已低于0.9元/Wh;0.5C直流侧最低报价为0.66元/Wh。

 

目前,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厂商,更为看重单个项目几百兆瓦时的大型储能项目的市场。楚攀直言,国内大部分的甲方都比较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如果说有供应商品牌知名度和口碑还不错,还投了很低的价格,然后在签商业合同的时候,他们很难抵抗这种诱惑。所以以亏损的心态去争取业绩的企业,接下来肯定会层出不穷。

 

不过宁德时代认为,行业靠低价争夺市场的方式难以为继,他们更希望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尽可能不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中。如果无休止地打价格战,造成产品成交价格越来越低,很可能导致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流入市场。

 

而劣币驱逐良币,对整个行业都将是悲剧。毕竟,大储的安全性很重要,当年韩国人做的储能电站50%都烧掉了,而国内还有不少储能电站,为了应付强制配储,选用了一些质量不佳的廉价电芯和集成产品,一直被当作沉没成本,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

 

中电联调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国内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新能源配储利用系数仅为6.1%。大量的储能设施处于闲置“晒太阳”的状态。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注重储能的安全性。因强制配储而采用比较差的电芯或者集成产品的情况,已经在大幅减少。尤其是“五大六小”的风光场站配储项目,都会选用中等以上的电芯产品,没人敢用质量没有保障的电芯,怕被追责。

劣质产品彻底失去生存空间,是楚攀认为低价中标不会一直持续的原因之一。“电芯厂商靠两三个项目的业绩积累,建立了基本的商务关系之后,投标价格会趋向恢复行业平均水平,将毛利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这是大家迟早要做的。”

 

眼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尚未完善,终端储能项目的盈利性还无法得到保障。不过据业内人士观察,自今年以来,源网侧和发电侧储能从小额零星采购,向大规模框架协议采购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储能项目从过去的强配向集中式的共享储能发展,单体规模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一旦这种投入数十亿、发电量百兆瓦时起步的储能电站建成,电网肯定会主动调用,无形中会把准入门槛拉高很多,没有一定实力的玩家,就很难进入到发电侧和电网侧的框采里面去。“当源网侧对中小玩家关上了大门之后,势必会把他们都赶到工商业侧的储能,这部分的市场竞争加剧,会让行业洗牌和出清阶段提速。”钱振华谈道。

 

如此一来,距离储能赛道从混乱到有序,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我是虎嗅科技编辑包校千,关注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Gryffindor-bxq,备注公司+姓名,新闻线索和爆料可发送邮件至:baoxiaoqian@huxiu.com

相关推荐

宁波能源6连板,一场押注抽水储能的“豪赌”
关停、裁员,社区团购大逃杀
国产漫画大逃杀
主打非洲家用与小商业市场,「圣驼储能」推出GE系列储能一体机
储能2022:新能源盛宴,锂电池狂欢
电化学储能就是一门生意,不是鬼故事也不是神话!
互联网金融大逃杀
安全问题渐成行业共识 储能消防迎来发展机遇
特斯拉加码电池储能,中国储能迎来新“鲶鱼”
碳中和的“龙脉”:储能

网址: 储能“变奏”:一场大逃杀即将开始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7425.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