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腰痛击中的打工生涯
作为一名常年伏案工作的打工人,我已经记不起自己的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痛的了。
印象中,疼痛感持续了至少4年。有时是刺痛,像小碎石轻轻刮过骨头;有时它空落落的,像坐海盗船,从高处下降时,你的心脏感受到的那样;还有些时候,它像一支绷到极致的竹竿,仿佛我稍有不慎,它就要裂开。
4年前的一天,我在家写东西。连续数小时的写作后,我终于痛到坐不住。我把电脑扔到床上,趴在床沿,用下巴抵着床,膝盖抵在地上,不是垂直下跪,而是让身体变成一支反向弯曲的弓。我有一套未经证实的“歪理”:既然当我的身体向内曲折时不舒服,那我就让它反撑,在力的相互作用下,也许它能回归正确位置(注:绝非正面案例,小朋友们不要急着模仿,先读完文章)。然后,我以一种奇特的姿势完成了写作。
还有一次,我和室友们在客厅看电视。大约20分钟后,我觉得自己无法继续坐在椅子上了。我不断地调整重心、更换坐姿,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让自己感受不到疼痛的姿态。那一刻我只想躺下来。我跟室友们说抱歉,然后回到房间,躺在了床上。
我开始疯狂冒汗,辗转难眠。第二天,我发现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在整个由阳转阴的过程中,我没有发烧,没有刀片割嗓子,没有咳嗽,也没有失去味觉。我没有出现任何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我只是腰痛。我每天吃两颗布洛芬以缓解疼痛,让自己睡着。
日常生活中,我时常在睡梦中被腰痛痛醒,然后开始在床上扭动身体。我想象自己是一尾鱼,两条腿是鱼尾,我奋力地将它们往更远的地方够,有时我把身体扭成麻花,当骨头发出“咔咔”的响声时,我心满意足。尽管毫无依据,我仍把它视为骨头正慢慢回归正确位置上的证据——至少听起来像这么回事。它动了,不是吗?
再后来,我给自己买了一块腰枕,晚上睡觉时,我把它垫在腰部最不舒服的位置下。在办公室,我的腰部同样垫着一块靠垫。坐飞机时,我需要垫点什么,去电影院时也是。
腰痛就像你阴魂不散的前男友,它带来的烦恼没那么强烈,但时时侵扰你;发出的疼痛信号就好像不怀好意的信息,让人心生厌烦。
我曾经以为自己的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或者跟年龄有关系,但认识了越来越多“病友”以后,我发现腰痛这种事,一点都不挑年龄。
一位2023年刚从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的女生跟我讲述了一个有点“恐怖”的故事:因为常年久坐、通宵做作业的缘故,她的腰椎间盘严重突出。大三的一天,当她从宿舍床上醒来时,她的双腿软绵无力,她费了好大的劲才从上铺下床,独自走去走廊尽头的公共卫生间。
当她上完厕所,准备起身的那一刻,她的腰部突然极度疼痛,她几乎晕了过去。等她清醒时,一只脚正陷在厕所的蹲坑中。她无法站立,从隔间里爬了出来,路过的同学见状,叫来宿管阿姨,宿管阿姨又叫来她的室友。她们一起为她洗脚、换裤子、打120,把她送去医院。
核磁结果显示,她腰突9毫米,属于比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有三家医院建议她立刻做手术,在去到第四家医院时,她得到了保守治疗的许可。她买了一张从北京去往长沙的卧铺火车票,一路躺回老家。她在家躺了整整3个月,非必要绝不从床上起身。她的腰痛终于得到缓解,她回到学校,并由此下定决心:将来一定不从事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工作。
2017年的一个晚上,上床睡觉前,我的同事苏丹把一摞书从客厅抱到书房去,她的腰就是在那时扭到的。那年她25岁,她形容那是一种“空了”的感觉。她没多想,躺到床上,睡着了。半夜,当她准备起身去洗手间时,她发现自己坐不起来了。
第二天,她双腿蜷缩地躺在母亲的车子后排,去了医院。之后好几个月,她白天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到了夜晚,当她平躺在床上时,因为压迫到神经,她的左腿开始发麻。她不得不起身,一个人在房子里漫无目的地游荡。
另一位同事姜豆第一次感受到腰痛的侵袭是在2021年,那时她已经年过40。一天,怀里的孩子开始闹腾,当她把孩子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上时,她的腰僵在那里了。她试图转动身体,但任何微小的动作都会引发剧烈的痛感。她到家楼下的按摩店紧急做了按摩,身体恢复正常。她没太当回事。
但很快,疼痛再次降临。2022年5月,姜豆在一家互联网大厂上班。一天上午,当她试图将一辆共享单车从车堆中拉出时,她的背部有了明显的撕扯感。此时她尚未意识到这一动作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她去了公司,投入上午的会议中。
中午12点,会议结束,当她起身准备离开会议室时,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她告诉同事们,她需要缓冲一会儿。接着,她就在办公室里待着,直到疼痛感有所缓解才起身。她扶着墙,一步一步慢慢将身体挪回工位上。
那天下午,姜豆需要去领导的办公室做工作汇报。但又一次,她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同事建议她坐在椅子上,由他们推她过去。她否定了这一好意,因为一想到被人推着穿越半层楼的画面,她就觉得好丢人。她宁可像中午那样,扶着墙慢慢走过去。但只前行了一百多米,她就痛到无法忍受,决定投降。她给领导发了条微信,向对方道歉。然后,她开始请假,并叫了车回家。
网约车只能停在大路边,她得从公司大楼走过去。这条几十米的路她走过无数遍。此刻却变得格外漫长。第一次,她不得不在中途蹲在地上休息,顺便发了一条朋友圈:
第二天,姜豆去医院拍片。她在排队等待时接到了一个新的会议通知。尽管已经请了假,她还是忍痛接入会议。为了缓解疼痛感,她将背靠在墙上。当她企图转身时,痛感又一次被触发。她的情绪终于在那一刻爆发,她在医院哭了一场。
片子结果显示,姜豆的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突出,腰5/骶1水平椎管狭窄,腰椎轻度退行性改变。医生告诉她,她的症状已经达到做手术的要求,需要将骨质增生的部分切除,以使之不再压迫神经。但医生同时告诉她,他无法保证切除之后,增生是否会继续增长。因为大概率上,增生会复发。复发意味着,到时候,她也许需要一场新的手术。
年纪轻轻,腰就突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2%,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另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5到3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腰突”检出率高达13.93%,相当于每7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居各年龄段首位。
腰突的确有年轻化的趋势。两年前做过腰突手术的刘耕桤常常在直播间与腰痛患者连线。他发现,那些与他连线的患者都非常年轻,“有些20出头就已经做手术了”。
早在7年前,刘耕桤已确诊腰突。但那时,疼痛并未影响他的生活。他常年健身,对疼痛的忍耐度高于常人。但2021年,26岁的刘耕桤不得不进手术室,因为腰突导致他的小腿肌肉萎缩,它们几乎失去力气。他不禁对未来产生担忧,害怕自己从此不得不一瘸一拐走路。他向深圳多家骨科医院的医生们打听,得到的建议很一致:做手术。
(2021年,刘耕桤手术出院)
和他同一间病房的病友,除了一位60多岁的大爷,剩下的都是年轻人:21岁做视频剪辑的小伙子、27岁从事建筑行业的男孩。
小陈的腰同样在16岁和25岁时各出过一次问题。16岁那年,他在美国读书,治疗只在每年暑假回国时进行。那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电疗和推拿。等到第二年暑假回国,一切再来一遍。
25岁腰突复发时,小陈正在纽约从事评估工作。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时一天需要工作16小时,这让他常常忘了自己不能久坐。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无法下床了。疼痛感持续了近一个月,比16岁时感受到的更加剧烈。每天醒来,他需要先翻身,将躯体翻到地上,再靠手臂将身子撑起来,然后慢慢用双腿站立。
多年求医过程中,小陈获得了一些知识。比如,医生告诉他,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且城市里的孩子比农村孩子更容易,“他说就是因为你们天天在城市里面走来走去,都是平路,天天坐着。你看农村的小孩,哪有腰突的,天天走的都是田里坑坑洼洼的路,他的核心力量、稳定性肯定比你好。”
这不难理解。人类的脊柱总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退化,作为中轴稳定、四肢灵活的生物,如果核心力量足够强大,肌肉能够给脊柱提供足够的支撑,就能减少脊柱的弯曲和磨损。
我向健身教练刘吟风请教了这个问题。他今年28岁,毕业于运动科学专业。他向我介绍了美国物理治疗师Gray Cook提出的“相邻关节假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关节具有“稳定”和“灵活”两个基本属性,相邻关节中,一个关节主稳定,另一个关节便主灵活。比如,腰椎关节主稳定,与之相邻的胸椎关节和髋关节便主灵活。
“如果你的灵活关节不灵活,那么稳定关节就要开始负责灵活,这属于一种代偿。”他举了个例子,有些人的胸椎转动幅度小,打羽毛球或乒乓球时,遇到需要旋转的动作,胸椎无法转动,腰椎就开始代偿,“咔”一下,腰扭到了。
又比如,髋关节属于灵活关节,“抬腿”这一动作运用的是髋关节的灵活功能,一些人抬腿幅度有限,当他跑步需要向前迈步时,只能用弯腰这一动作进行代偿。大部分患者之所以腰痛,是因为他们的腰腹区域“失稳”。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脊柱就像一根可弯曲的杆子,因为反复的弯曲产生了疼痛。
杨婷婷是一名康复治疗师,她同时是《施罗特脊柱侧凸三维治疗》一书的译者之一。在她工作中接触到的腰痛患者,大多是25到40岁,当谈到他们的共性时,她说,“久坐”是当代年轻人腰痛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缺乏运动”,或者说“少动、乱动”。治疗师们也会“调侃”一类人为“周末勇士”——“意思是这个人一周都不动一下,然后周六或者周天某一天,突然觉得我需要运动了,然后狂动,导致运动损伤。”
作战
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杨婷婷知道不少患者的故事。
一位公司高管,腰痛症状时好时坏,伴有双下肢发麻的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平躺在躺椅上工作,左边的疼痛使他的身体总是下意识地向右倾斜,“时间长了以后变成了习惯,哪怕他后期疼痛消失了,走路还是歪的,这又将引发新的问题,恶性循环下去。”
一位为备孕做了长期准备的女士,因为突发腰痛,大腿发麻,无法走路,医生建议她手术吃药,她不得不暂停备孕计划,她为此非常沮丧。她决定试试物理治疗。
苏丹也曾深陷绝望中。2017年那次腰痛爆发时,她一度既无法蹲下去,也无法坐着,上厕所成了难事,她不得不让母亲拿着尿盆,帮她接尿。那时她的感受是“人生完了”。
刘耕桤常常在连麦时感受到对方的无助和“痛不欲生”。一些人很“极端”,“觉得得了之后就活不了了,一辈子就废了”。他不是专业医生,对给出建议这件事情十分谨慎。通常情况下,他的连麦分为三个环节,先问对方两个问题:你最疼的时候有多疼?你现在什么情况?然后给予对方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他知道这些到直播间来的人,企图寻求的是个体经验和情绪价值,这是他们在医院时较难获得的。
为了和腰痛作战,每个人都投入了时间和金钱。
姜豆每年在腰上花费超过1万。主要用于按摩和理疗,此外,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吃冰棍、不喝凉水和冷饮,尽量不吹空调,不穿凉鞋,不穿需要弯腰系鞋带的鞋子。作为一名在夏天曾经一天能吃下两三根冰棍的人,她将这一年称为“40多年来过得最惨的夏天”。
按摩师们自有一套理论:腰痛是因为身体虚寒,是夏天吃了太多冰棍,吹多了空调,因此,应该戒掉冰棍,让身体暖起来,这样,身体的经脉就能通了。按摩师将手按到她最疼的部位,跟她讲,这是胆经,胆经沿着腿一直往下,如果胆经不通畅,腿就会堵着,就会出现她这种情况。
然后,按摩师会做出如下提议:做个拔罐,把身体里的湿气拔出来;做个艾灸,把湿气熏出来;刮个痧,把湿气刮出来。尽管完成按摩加拔罐这套流程后,姜豆的确感到自己满血复活。但她同时意识到,这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按摩或拔罐——“因为我只是按摩的时候顺便拔一个。”
她找到了一些与疼痛共处的方法。比如,正常人上下台阶是一步上一格,她是两步一格——也就是先让左脚和右脚都站在同一级台阶上,再向下一级进阶;侧着身子上台阶比直着上舒服;坐地铁时,站着比坐着舒服,对腰突患者而言,轮椅车厢是个不错的选择——它通常出现在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的交界处,把屁股靠在绑轮椅的斜面上,胳臂向上拉住拉环,如果正好是靠窗的位置,还能把上半身往窗户上靠。
她学会了如何将一个喷嚏咽回去——以防打喷嚏时引发腰部的痛感。与此同时,她知道要在咳嗽时找一堵墙,将后背狠狠地挤压到墙上再咳嗽,这样,咳嗽引发的震动就不至于影响到后背。
苏丹也尝试过各种方法:正骨、针灸、照神灯——一种电烤灯,对腰背疼痛位置发出能量波进行治疗。她前后花了六七万,除了治疗费用外,她还购置过升降桌、哑铃、壶铃、单车等设备。此外,2018年1月,苏丹开始健身,她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卡。
办卡时,她小心翼翼地问老板:“我的腰不好,练这个会不会加重损伤?”对方自信满满:“没事,你看我也练,我自己腰就不好,什么事都没有。”
她在这家健身房练了一年。她向我展示了一个本子,里面记载着教练教给她的每一个动作、示意图,以及她的训练强度、次数、疼痛感和心理感受。然后,时间到了2019年,健身房老板卷款逃跑了。就在这时候,苏丹发现,自己的腰从“膨出”变成了“突出”——这意味着,她的腰痛进一步恶化了。
(苏丹的健身笔记)
苏丹开始回忆起更多细节:带领她的那位健身教练并不专业,他曾经很坦诚地告诉她,自己过去是服装店的导购员,出于兴趣做了教练,他的证书是自己P的,动作是从短视频平台上学的,先在自己身上实践,然后再在学生身上试验,面对刚刚入坑健身的苏丹,他信心满满。
是时候感受无痛了
一度,我以为腰痛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但当我读到斯图亚特·麦吉尔的《腰背维修师》时,我获得了不少信心。在书的简介部分,作者就像那些诱人的广告词一样为我列出了美好生活的图景:“你值得让自己感受一天下来没有疼痛和不适是什么感觉。是时候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了;是时候重新开始,给你的脊柱一次彻底的检修了;是时候找回挺拔轻盈的姿态了!”
麦吉尔还说:哪怕只有一个无痛动作,都有能力扩展无痛动作范围,最终获得无痛生活。“相信你会被治愈。”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腰痛成功学”——毕竟前面那些描述太像那类“重新掌控你的人生”的说辞了。但真正阅读之后,我发现它不光列出了切实可行的“维修”方案,同时,它让我惊讶地意识到,过去30多年来,我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有那么多基础动作模式都错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早上起床时,我总是习惯从床上直接坐起来,但这种做法会对腰部造成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身体翻到一边,侧躺,然后用手臂支撑着身体起床;又比如,行走时手臂不摆动会增加疼痛,应该像俄罗斯人那样昂首挺胸、摆动双臂,且摆臂应该启用的是肩部而非肘部;仰卧起坐不该出现在腰背痛患者的练习计划中,小燕飞也是。
如果我想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应该先把两脚拉到身体下面,脊柱不要向前弯曲,而是将向上提胸腔的方式作为起始动作,让整个躯干以髋为轴向前屈。当我去饮水机前取水时,我总是弯腰向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应该用腿和髋关节向下蹲,让我的脊柱尽量保持直立状态。
(《腰背维修师》中关于站起方式的示范)
又比如“收腹”——“把肚子吸进来”或是“肚脐靠近脊柱”都不是那么正确,真正的收腹是腹肌的轻度收缩,它应该达到的程度类似于“有人要往你肚子上打一拳时你做准备那样的轻度收缩”。
杨婷婷告诉我,就连“呼吸”也是缓解疼痛的重要一环。呼吸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用更通俗的方法解释就是,现代生活压力大,刺激交感神经常常处于兴奋之中,人的心理、躯体肌肉都更容易紧张。缓和的呼吸练习可以激活副交感,让肌肉放松下来,从而使身体从紧张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疼痛感也跟着减弱。
苏丹的物理治疗师同样教过她“呼吸”的重要性。他让苏丹将人的整体想象成一个塑料瓶子,瓶子的后侧瘪进去,前面鼓出来,这就是腰出了问题。呼吸时,应该将瓶子前后都打开。他有时会让苏丹躺着吹气球,或者一边负重哑铃一边吹气球。现在,她常常在上班感到疲惫时,躲进洗手间的隔间里,蹲着进行呼吸练习。这样的练习,在上班的地铁上、回家的出租车上、家里的床上都可以做。有时,她在工位的椅子上也会练习,让后背部扩张,这样,腰就不那么难受了。
她是一年多前认识这位物理治疗师的,他从澳洲学习运动医学后回国。现在,他成了她的“救星”。最频繁时,她每周去找他两次,每次交费500元。
他总能很快看出她的问题,有时通过观察她站立的姿态、走路的动态;有时,他会让她做几个小动作,比如,直立,手贴紧裤线,分别往左右两边够,由此观察她两侧的伸展程度。有时,他让她趴在垫子上,膝盖并齐,两脚分开,观察她双脚伸展的角度。然后,他开始对症下药了。他会教给她几个简单的动作,她的疼痛感就那样神奇地消失了。
这位治疗师要苏丹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想象为“多动症”患者:任何姿势都不能保持太久。必须动起来。必须主动、主动、主动。
某种程度上,这与人类的“天性”相违背——人总归是“懒”的,总是期待借助外力原地复活。杨婷婷笑称自己的专业反人类,因为她的专业要求她不断“逼迫”别人锻炼身体。她说没有最好的姿势,“下一个姿势就是最好的姿势,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地动”。
被动治疗就像吃止痛药,可以缓解一时的神经疲劳,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腰背维修师》中是这么说的:“你必须主动参与到疼痛处理中……整脊师无法通过把‘异位 ’的骨头归位来治好你的背。这种方法只有在骨折时才可能有效。”健身教练告诉我,医学和体育领域的交叉学科在中国并不发达,因此,大部分医生不善于开运动处方,“静养”是最不会出错的提议。
有段时间,小陈一直在使用护腰带。但很快,他发现护腰带的作用只不过是让整个人的姿态看起来更好一些,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性,不如去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我最大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核心肌肉的训练上,提高核心肌肉群的力量。”
与此同时,他瘦了下来。从210斤减到150斤,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的脊柱压力。
一年多前,他开始和朋友筹划与健身有关的创业项目。那位朋友同样是腰突患者,症状来得很突然:一天,他打了个喷嚏,腰部酸痛,去医院一查,他发现自己腰椎间盘突出了。
他们做了一个线上康复训练计划,让那些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不具备就医条件的人也可以向康复师做咨询,从而得到定制化的康复方案。
刘吟风告诉我,慢性损伤必须介入主动康复,也就是“运动”。但这里的“运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跑、跳等,它们可以是非常基础的动作,比如坐、躺、弓、跪……在这些动作策略上,我们需要向年幼的孩子们学习,重新建立动作模式。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你会发现很小的孩子,他们蹲的重心特别低,也很舒服,他们的柔韧性、关节活动度都特别好。虽然他们很小,看起来好像没有力量,但他们能够把自己支撑起来。现在大部分职场人可能连平板支撑都做不了了。”刘吟风说,婴幼儿在进行外部探索的过程中,独自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节能的动作模式,他们的承重、力线、足踝平衡力都达到了较好的状态。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改变生活习惯,比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然后,他们的运动能力开始流失,再加上年龄增长必然导致骨骼结构变得松弛、薄弱,人们必须通过锻炼来维持状态。“如果你不干预,它只会越来越严重,或者说有了更新的损伤,产生进一步的代偿,比如从腰开始慢慢往上或往下发展,导致相邻关节都开始出现问题。”
当然,“动作”应该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味地将某个动作安插在某个人身上。可以这么说,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先将身体矫正到正常的位置,减轻疼痛,再教他们怎么“动”,如何在“动”的过程中保护腰椎和脊柱,同时需要每个人回到家中仍保持练习频率,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好的动作习惯。
就像《腰背维修师》中提倡的那样:“我真的有必要每天练习吗?对!完全有必要!毫无疑问!”“每天都练习书中的内容——甚至每天两次!”“你才是自己的腰背维修师,只有你才是那个能感受自己的疼痛,清楚疼痛的原因,并找到有效消痛策略的专家。”
好消息是,故事的最后,那位高管先生经过治疗,姿势异常消失,无痛回归职场。那位备孕期的妈妈,也在腰痛一个月后,疼痛完全消失。1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宝宝。
(苏丹、姜豆、小陈、刘吟风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巴浪愚,编辑:贾嘉
相关推荐
打工人最怕突出的地方,是腰
打工人的努力上限,究竟在哪里?
零工时代:是自由的个体,还是“不稳定”的打工人?
10元盒饭,拯救“午餐不自由”的打工人
拼多多变“拼命命”,很遗憾这届互联网打工人真的没得选
打工人没有手机自由
打工人的命是空调给的,工业文明也是
焦虑的打工人,抱树治疗内耗
硅谷没有996,但打工人还是打工人
为了摆脱“班味儿”,打工人想了多少办法
网址: 打工人最怕突出的地方,是腰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