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解教育(ID:tujiejiaoyu),作者:图解教育工作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要说中国最稳定的物价,可能要数公立大学了,稳定到要涨价的时候大家不适应。
不管你我适不适应,公办高等教育涨价潮来了,今年以来,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宣布上调学费,预计后面加入涨价队伍的省份会逐渐增多,只要有地方开了头,涨价的队伍就会越拉越长。
公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基本盘,涨学费这么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真的势不可挡,那显然是到了讨论其合理性的时候了。
涨声一片
今年年初,四川省组织召开该省调整公办高校学费标准听证会,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调整文科类、理科类及医学类收费标准。
四川打响了2023年学费调整的第一枪,紧随其后,吉林在3月份、上海在4月份相继发布政策文件,官宣学费上涨的消息。
公办高校学费虽然稳定,当然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上世纪90年代,公办高校的学费一般在500至600元之间,十年后的新世纪,学费已在4000至6000元之间,毕竟整体物价也涨了近十倍。
不过,当翻开公办高校学费变迁史,还真得替公办高校感慨一声:想涨个学费,不容易啊。
我们见惯了物价上涨,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征,大学学费随物价上涨,自然也不会是什么鲜见之事。
放眼全球来看,今年以来,从中国内地到中国香港,到日本、美国,很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调涨学费。
收支平衡
说起高校涨学费的原因,办学成本问题是全球共性。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校办学有一本收支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多少钱,相应的一个大学生入学该收多少学费,总不能收不抵支吧。
这么些年来,物价已经上涨了数倍,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自然不是十年前的那个数,再不涨学费,公办高校也吃不消啊。
对公办高校而言,国家财政投入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办高校账本的厚度。办大学嘛,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然而,国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大学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如果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谁还会在成本上抠搜和头疼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以国家直接财政拨款、学校自筹两个板块为主。自筹除了收学费,在未来高校要学会向社会要资源。
这对顶尖高校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清华大学,财政的直接拨款只占清华大学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头清华大学有能力自己去筹措,其接收到的各类校友和社会捐赠收入,早已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可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社会资源比如捐赠那是一个短板,如果学费收不上来,可不就指望着吃财政饭了么。
取之有道
如果公办高校涨学费势不可挡,那么该不该涨就不是需要纠结的问题了,关注的焦点应该转向怎么涨。
公办高校学费之所以多年稳定,是鉴于公办高校办学的普惠性,毕竟读大学是很多贫穷家庭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贫穷而不能读大学改变命运,那么教育着实是太残酷了。
关于涨学费,各省份各大高校有不同的涨法儿,比如上海市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将公办高校本专科平均学费标准由5420元/生·学年调整至7215元/生·学年,调幅约33%。比如吉林省明确支持和对接“双一流”建设,在基础学费基础上,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学费可上浮不超过10%。
涨学费的标准,显然无法全国整齐划一,那又将陷入“一刀切”的困境,不过会有一个总体原则,即总有一根不得逾越的红线。
必须考虑到的是,学费涨了,物有所值是学生内心的一道平衡符,毕竟高等教育也是一门投资,必须考量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在钱的问题上,大家都不能书生意气,读书人也要把经费的问题管理好、说清楚。
结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读大学不再是过往时代里的稀缺事儿,而会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和学子眼中“值不值得投资”的考量,一分钱,一分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解教育(ID:tujiejiaoyu),作者:图解教育工作室
相关推荐
读大学,一分钱一分货?
小镇做题家,读博要慎重
“读研有风险,考研须谨慎”
关于为什么读大学,我们应该相信张雪峰还是颜宁?
学历在贬值,大学学费为何还在涨?
留美博士生枪杀导师背后,索命的读博之路
谁才是中国最网红的大学
100位教育行业CEO,当年都上了什么大学?
读博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山河四省”缺的不是好大学,而是“精神的出海口”
网址: 读大学,一分钱一分货?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