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我们为何会困于“努力焦虑”?

我们为何会困于“努力焦虑”?

我经常看到许多读者的提问,说:每天晚上总结刚过去的这一天时,总会觉得今天什么都没做,又荒废了一天,很着急,也很焦虑,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让我想起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之前和朋友的聊天。他说:他现在很害怕有人找他。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一旦有人找他,就意味着又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了。哪怕只是聊几句话,也要花上不少时间。这部分时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消耗,那么在他的心理上,就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占用了,没有能够良好地利用时间。这就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个案例也很相似。前阵子有朋友跟我吐槽,说:上次去办一件事,由于同行的人没有弄清楚,漏拿了什么东西,害得他白白多等了一个小时,非常生气。

我问他:也就耽误了一个小时而已,值得大动肝火,一直记着这么久吗?

他说:一个小时是不长,但主要是感觉自己的时间被无谓地浪费了,没有高效地利用起来,明明是别人的错,却要让自己来买单,非常不满。

为什么把这三个例子放在一起讲呢?因为,它们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过度在意时间

具体来说:就是一直盯着自己的时间,过度在意它有没有被浪费,有没有被“高效”地利用起来,有没有实现有效的产出……从而,让自己一直活在奔波和忙碌之中,一味地贪多求快,长时间处于高度的压力和焦虑之下。

这种心态,我在不要对快乐感到羞耻中也讲到过,我把它总结为“努力焦虑”。

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三种表现:

追求“产出”:总是在内心盘算:我为了做这件事付出了多少行动,这些行动不能白白付出,必须有所产出,这种产出还必须对等。否则就是吃亏了。

追求“实用”:学一样东西、做一件事情,永远先问一句“它有什么用?”对不实用的事物毫无兴趣,尤其是无法转化为实际利益的事情,不想把一分一毫的时间花在上面。

追求“充实”:总是审问自己“我有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把时间看得十分珍贵,想榨取每一分钟的价值,无法接受自己把时间用在“无价值”的事情上。

如果单纯只是“珍惜时间”,那当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这种“努力焦虑”,会不断地逼迫着我们向前跑,对一切无法控制的干扰和打断深恶痛绝,凡事永远都是先求“快”再求其他,而一旦没有达到我们自己的期望,就会陷入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不断责备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堕落”“为什么我总是偷懒”,从而使自己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

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有两个方面的机制,也许能提供解释。

第一个方面,是整个社会非常“卷”的氛围和环境

问题在于什么呢?这种卷的本质,并不是说:你要去追求你的事业,要去实现你的梦想……而是:你要努力去适应社会给你设置好的位置,努力让自己“过得比别人更好”。

说白了,它是一种相对坐标:我们并不是以“我们做到了什么”为自己的价值定位,而是以“跟别人相比,我们过得怎么样”来做价值定位。

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并没有比别人过得更好”这件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就是导致整个社会变得更“卷”的根源。

社会学上,这就叫做“相对剥夺”。哪怕一个人的生活从绝对值上来讲已经很不错了,但只要他觉得他跟身边的人、自己认识的人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他认为“我应当享有”——但实际并没有享有——这两者的落差。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在潜意识里面,把自己跟某个特定群体绑定起来,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跟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做对比。

如果觉得自己比不上群体里的其他人,就会产生一种“我被这个群体除名了”的相对剥夺感,从而导致强烈的负面感受。

但问题在于什么呢?这种比较是没有上限的。你今天可能会满足于自己的相对位置,明天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参照物、进行新的比较……从而,我们几乎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满足,永远都活在一种追赶别人的焦虑和奔跑之中。

因此,积极心理学上提倡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接纳”,其实就是要去消除这种相对比较和相对剥夺:

不妨把目光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而不是关注那些别人拥有、自己尚未拥有的事物。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认同和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整个社会,始终弥漫着一股攀比的风气:仿佛只有比别人高出一头,才能站得更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但这种“高出一头”是无穷无尽的:今天你比别人高出一头,明天又会有其他的人高你一头,后天呢?

另一个方面是什么呢?是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

罗萨认为:社会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得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加速”。也就是说:资本为了逐利,会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一切以效率为准,让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为它让路。

这就导致了:通过提高效率来维持竞争力,不仅仅已经成了生活的主题,甚至成为了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唯一目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这几种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整个社会的事务被切分成许许多多的“块”,分配给不同的职位,成为不同的工作。

于是,许多人再也无法完整地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只能成为这些许许多多的“块”中的一员,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

整个社会把这些不同的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井然有序的链条,让这个链条保持高速运转。

于是,一切都必须为这个链条的正常、高速运转让路,人被这个链条异化,成为确保它能够顺利运转的操作员。

在1和2的基础上,就必然会诞生出一大堆“无意义的工作”。

什么是无意义的工作呢?就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只是确保链条的环节连接顺畅、能够不断运转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唯一要求就是效率,因为任何延迟都意味着对链条运转的打破和影响。

当你的工作的唯一价值,就是确保“效率”,保证每个环节不要在你的手上出现延误和断开,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我们不再被作为一个人去对待,而是被作为一个零部件,一个连接件,一个按按钮的机器。

这就是异化:我们构建了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又反过来凌驾于我们之上,把每个人变成追求效率的工具,让它得以更有效、更持续地运转。

在这两种力量的影响下,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会被写入一个“追求效率”的默认设置。它会成为一种社会规训,从我们出生、成长、到工作,潜移默化地、不断灌输给我们,让我们坚信它,坚信一切都必须为了效率而低头。

于是,我们就会被写入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我们必须完美地利用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满足“追求效率”要求的;否则,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失败的,是不适合这个现代社会的。

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么三种认知:

忙碌才是好的,闲暇是不好的。快乐、休闲、放松都是一种诱惑,是一种让我们荒废时间的诱惑,应当坚决与之对抗和斗争。

高效才是好的,低效是不好的。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比别人慢,或者没有别人好,那一定是你的问题,你要努力去精进自己。

丰富才是好的,单一是不好的。我们必须获得更多的资源、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此,就必须尽可能压缩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

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什么呢?

假忙碌:哪怕实际上没什么事情,也要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因为在我们看来,忙碌说明你这个人有价值,而不忙碌说明你没有价值。

怕休闲:哪怕心里知道应当“张弛有度”,仍然无法说服自己去享受休闲,觉得休闲是一种浪费时间,连休闲都带着负罪感。

追捧“高投入”:许多媒体和舆论都会把“长时间工作”作为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动辄吹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尽管这本质上是违背人性的。

……

但是,当你连休闲都带着负罪感的时候,你真的能好好休息,让自己恢复最佳状态吗?

当你连体验都奔着“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体验”的时候,你真的能静下心来,好好感受当下的体验?

很难。在这种规训和信念的影响下,我们更容易导致的是什么呢?是没有事情也要瞎忙而不敢停下来,是宁可走马观花也不敢多花一点时间,是不断追求让自己“有事做”,而不管这些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为什么许多人的生活看似非常充实,生活质量也不错,但依然很容易感到迷惘?

原因或许就在这里:他们走得太快,而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

甚至,这种追求效率的诅咒,也蔓延到我们的生活和闲暇之中。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几乎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个体在“信息”面前的渺小。为了不错过什么,为了不失去“丰富”,我们对生活也按下加速键。

我们追求“更高效地娱乐”“更高效地学习”“更高效地休息”,目的只是为了赶上这个世界为我们提供选择的速度,让自己不被淹没在丰富的海洋之中。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文艺产品,我看不过来,那就开倍速,看解说,云游戏。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书和课程,我学不过来,那就看总结,看浓缩,听讲解。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有趣活动,我玩不过来,那就看评测,找体验,去打卡……

但这些方式,其实只是一种收集,而不是真正地在体验生活。

我们是为了享受一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还只是为了知道“它讲了什么”?

我们是为了消化一本书的知识,让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考虑问题,还是只为了满足自己“我又读了一本书”的优越感?

我们是为了在活动之中找到心流,找到乐趣,甚至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意义所在,还是只为了在自己的打卡记录上再记下一笔?

许多真正的收获,真正能够让你感受到“我在活着,这就是我的生活”的事物,只有当你慢下来,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才能体验得到。

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只是在集邮和做题罢了。

我们并没有得到幸福,而是始终活在“害怕错过”之中。

那么,在这个时代,在这些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对抗它的影响呢?

我一直在践行的生活方式,就是让自己慢下来,不要急,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惊喜、意外和可能性,让一切流动起来。

我把它称为“漫步”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它可以包括这么几种状态。

1. 它不追求“效率”

不追求速度、时间和数量,不追求一定要去满足某种特定的KPI,一定要完成别人为自己设定的什么任务。

而是把世界当成一个游戏,让自己投入其中,去“玩耍”和“体验”。

你喜欢读书吗?那么,不用追求读很多的书,甚至不用追求一定“读完一本书”,而是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行为模式。

你喜欢思考吗?那么,不妨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持兴趣和好奇。偶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忽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点子,就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把它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阅资料、浏览课程、咨询别人……一步步把它弄懂。

让这个过程成为你的动力,而不是结果和指标。

同样,你并不需要追求做很多的事情、用很快的速度做事情,而是不妨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让自己适当地停下来,观察,感受,思考。

试着多问一问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我有没有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有没有朝着我想要的方向更近一点?

当你用更多的热情去投入生活,而不是把目光紧盯着某个虚无缥缈的指标时,生活才会向你回以微笑。

2. 它不追求“控制”

许多事情本来就是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里面的,是我们所无法干预的。相反,让生活适当多一点不同,多一点“意料之外”,或许会更加有意思。

如果有其他事情打乱你的安排,试着允许它发生,看看它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有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试着不要去抱怨和逃避,而是投入进去,把它作为一个挑战、一个关卡,看看自己能做到些什么。

许多时候,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外界真正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和反应

当你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物的一切,接受它的发生、存在、无法控制,接受自己在世界面前的渺小,你的感受也许会好很多。

你可能会发现,生活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紧绷”了。

许多看似很困扰的问题,原来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3. 它不追求“产出”

不用去过度关注:我花费这些时间有什么用?产出了什么价值?得到了什么收获?只要你从中获得了快乐,其实就是一种收获。

与其要求自己的爱好为你产生效益,不如保留下它的纯粹,把它作为你生活里的光芒,你每天临睡前的期待,每天下班回家后的慰藉,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的材料。

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是什么?是无拘无束,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不问结果、不求回报,全身心沉浸进去的时候。

动脑、动手去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和小小的成绩高兴,为自己又打开了一片“迷雾”而雀跃,为自己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而兴奋……

这种纯粹的、干净的喜悦,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感。

4. 它不追求“完成”

而是追求在过程之中的充盈。

外界一直在告诉我们:你一定要快点走到目的地,才有意义,一切的路途都是为了更快地达到终点,不要耽于途中的诱惑。

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会让我们一直疲于奔命,一直抬头望着跟终点的距离 —— 等我们走到终点时,很可能猛然发现,我们的生命也没剩下多少了。

所以,为什么不反过来,享受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前进的快乐呢?

意义是由自己定义的,价值也是由自己制定的。你不需要去迎合别人、外界和整个社会为你指定的标准,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完善和充盈你自己走出来的人生轨迹。你所行进的每一步,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也是你自己的积累和收获。

不妨在这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走走停停,随意而行,顺应内心,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为自己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闲聊时刻

最后,简单聊聊“躺平”。

可能有人会说:躺平是不是一种对这种现象的反抗呢?当然是的。但我并不支持真的完全“躺平”。

原因很简单:外界的加速、规训和“努力焦虑”,究其本质,是为了抢夺对我们价值的定义权。而躺平的本质是什么?是自己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定义权。

在这两者之间,为什么没有另外一条路——亦即自己掌握自己价值的定义权呢?

关于“躺平”的分析和阐述,可以读我另一篇文章:想躺平,不想努力,可以吗?

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

相关推荐

困于知识社区的局,知乎短视频焦虑到几时?
从Gap hour说起:为何努力“松弛”,仍是一场空虚?
老年人,不该受困于智能电视
失业,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吗?
我们为什么总感到焦虑?
我们是焦虑的“天选之子”?
强人三星狂烧千亿认怂,放弃自研CPU,为何最焦虑的却是高通?
4招,教你缓解职场焦虑
盲目的激进派,对立了腾讯的焦虑?
疫情、焦虑、老龄化、空气和水,如何守护我们的健康?

网址: 我们为何会困于“努力焦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9883.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