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搭子社交”流行背后:群体性孤独与社交恐惧

“搭子社交”流行背后:群体性孤独与社交恐惧

一、“搭子社交”:与现代化背景相适应的社交文化

2023年,“搭子社交”这一词条冲上微博热搜,“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名词层出不穷,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60亿次,在年轻人中引发广泛讨论。“搭子社交”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社交新趋势。

2023年DT财经与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有个搭子[1]。不同类型的搭子通过兴趣和需求被联系在一起,使得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领域都能够得到陪伴。

“搭子社交”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出当代青年社交需求的转变。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裹挟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生活压力下,他们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又渴望获得陪伴的情感支持。

比起需要长时间情感经营的传统社交,“搭子社交”这种浅社交关系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社交环境,因此逐步发展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模式。“饭搭子离职了,比我自己离职还难过”“可以没对象,但不能没搭子”等说法,都体现出“搭子”在青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文化,还映射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新世代社会心态变化。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搭子社交”具有怎样的内涵及特点,使其相比传统社交能够更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搭子社交”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背后体现着怎样的形成逻辑?

二、“搭子社交”的内涵及特点:精准陪伴而又互不打扰

青年成长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内卷化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困境,迫切需要情感陪伴来缓解心理问题。他们既需要社交来满足情感需求,又不愿丧失独立和个人空间。于是,“搭子”应运而生,以共同兴趣或需求为基础为青年群体提供温暖和陪伴,缓冲消极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治愈心中的孤独和抑郁。同时,“搭子社交”秉持着严格的分寸感、满足青年浅尝辄止的轻社交需求,因此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青年的社交方式。具体而言,“搭子社交”的内涵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陪伴:垂直领域的实用性社交关系

“搭子社交”是一种新型的垂直领域社交关系。相关研究表明:相似性在人际关系之初就具有重要作用,而兴趣爱好则是人与人相似性的主要来源[2]。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呼朋引伴的天性。尽管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青年不觉得自己在独处,但实际上却让他们陷入群体性孤独的深渊。虚拟世界的狂欢褪去后,线下的孤独加剧了,当代青年迫切需要线下的情感陪伴

“搭子”基于精准的个人兴趣或需求而形成,满足了人际关系中多样化的需求。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搭子”,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娱乐,“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搭子社交”在垂直细分领域实现了精准陪伴,它采用类似网络中的算法逻辑,精准搜索兴趣,定向匹配搭子。多样化、流动性的搭子还能够有效扩展青年社交圈,丰富青年的生活样态。

青年寻求何种搭子存在明确的目的性,这也使得“搭子社交”具有实用性。“搭子社交”使兴趣一致的陌生人群体迅速集结,他们在某一领域拥有共同语言,以此为基础实现情感陪伴,使彼此之间的情绪反馈最大化,享受情感的同频共振,收获更丰富的情绪价值,达成更高的社交效率。

在与陌生人相处的场域下,人们会抛去杂念和过去,充分进行私人化的社交展示。这种不被外物裹挟,忠于自身需求,基于趣缘关系形成的社交,跳过互相试探、培养感情的过程,直接精准满足需求,以较低的感情投入获得了需要的情感回报,因此也被称为亲密关系的平替

2. 互不打扰:具有边界感的社交关系

“搭子社交”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更能够满足青年对于边界感的需求。一方面,功绩社会使得青年处于社交过载的状态中,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建立和维系深层的社交关系,但年轻人又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3]。临时相约的“搭子”追求特定时间段的情感体验,而不必进行长时间的情感交涉,也不用担心疏于经营所致的关系生疏;既收获了自己期待的情绪价值,又降低了付出成本,避免造成心理负担和情感内耗。

另一方面,中国式黏稠化社交使年轻人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频繁遇到隐私泄露、情感捆绑等越界行为。“搭子社交”将人际关系进行简化和提纯,在社交过程中充分尊重双方隐私,不涉及感情的牵绊,彼此之间强调边界感与分寸感。这种非黏稠化的社交让搭子们各取所需、来去自如,在需要时陪伴,在不需要时沉默,搭子双方都可以保持独立的自我。

3. 相对脆弱:临时性的轻社交关系

搭子的形成通常具有临时性,门槛较低,对象甚至可以是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在社交的过程中双方不必进行过多的情感付出,搭子行为结束后,两人因即时性的需求结成的关系便可以瞬间解绑,下一次有需求时再重新寻找新的人成为搭子。

但也正是因为关系结成的临时性,相较稳定的传统社交关系,搭子关系相对脆弱,双方之间没有过多的情感联系,容易发生关系断裂。而且,短暂的搭子关系无法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也无法在危难时刻为青年提供实质性帮助。

需要看到,搭子关系与传统社交关系都是良性的情感关系,只是承担的情感需求程度和功能不同。“搭子社交”这种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浅社交同样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心理学家将人际关系中获取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两个维度,探究个体对于关心、被爱被尊重和归属感的感知情况[4]。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情感支持通过感同身受提供给大家信任、归属感、鼓励、陪伴以及关爱的信息框架,信息性支持提供建议、指导、有用信息或解决方案的信息框架[5]。

其中浅社交、弱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往往体现在信息支持方面,他们常常能提供比朋友更多的信息、建议和指导,这些信息和建议在当今社会拥有巨大的价值。格兰诺维特认为,浅社交、弱关系的分布范围很广,所以更可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为社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6]。

三、“搭子社交”的形成逻辑

为什么“搭子社交”逐渐成为青年的新型社交方式?青年作为当代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所崇尚的这种社交方式折射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态的转变。究其原因,是社会、个体和技术层面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了“搭子社交”的形成。

1. 时间、空间的双重阻隔:现代化转型对传统社交的制约

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嬗变,传统社交面临时空的双重阻隔。从空间阻隔来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安土重迁、世代稳定的特点,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熟人社会[7]。

然而,现代化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流动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外出谋生,成为异乡的游子,“生于斯长于斯”状态较之以往更少见。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地缘关系显得尤为脆弱,亲缘关系也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而难以满足年轻人即时性的需求。

同时,随着年轻人大量流动到大城市,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因为常常要面临搬家、调动、跳槽,稳定的社交关系不断被打破,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基于长时间社会互动结成的深层友谊,又在一次次的流动中分隔两地,熟悉的朋友们相距太远,使线下社交面临空间距离的障碍。

从时间阻隔来说,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职业同质化程度深,家家户户的生活作息基本一致。农忙时互帮互助,农闲时便可以相约聊天娱乐,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目标与价值观念趋同化,自然也就拥有共同的生活话题,更容易结成深厚的友谊。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整个社会充斥着多样的职业类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而恰恰是这其中的异质性,制约了当代青年深层社交关系的形成。即使与朋友之间相距不远,但生活节奏不同,当自己结束工作享受社交时,而朋友却在加班,休息日恰巧是朋友的工作日,很难在每次陷入孤独时都有朋友相伴。

而且,每个年轻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活样态,人生目标和生活境况不尽相同,长此以往,朋友之间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阶段性的友谊成为不能回避的现实,深层社交的建立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无论城市化如何推进,个体主义如何发展,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无法改变,需要借助社交找到情感支持、获得能量、缓解孤独。面对不熟悉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个体化的青年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优先满足自身需要”的浅社交。

有共同爱好、目的的搭子恰好符合这种需求。研究指出,在生活中经常流动的人,对待友谊一般采用划分策略,也就是和不同的朋友做特定的事情,用不同类型搭子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社交需求[8]。找到的搭子基于精准需求而结成,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即刻成团,实用性极强。

2. 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当代青年呼唤情感的陪伴

当代青年成长于科技发达的数字时代,他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越来越孤独。2018年,BBC的一项调查显示:“孤独最为严重的群体近半数为16至24岁的青年群体”[9]。他们的孤独被科技放大,波及范围广,造成了辐射性的影响。著名心理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说:“随着人们与机器交流的增多,我们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10]。

当代青年衣食住行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无须在线下进行人际交往。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年轻人在虚拟世界尽情释放天性,沉迷于线上狂欢,却丧失了线下社交的亲密感,陷入“群体性孤独”之中。享受虚拟世界的冲浪时,大数据为我们展示多姿多彩的世界,动动手指点赞评论就能收获共情与认同。

每一个个体都被裹挟在定制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流中,收获着新鲜感与满足感;但回归现实生活,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个体时,我们却往往难以收获类似的认同感,巨大的心理落差致使孤独感不断加深。面对社会加速下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孤独的青年具有陪伴的社交刚需,他们比任何时代都渴望被拥抱。

齐美尔指出,在不断变化和紧张刺激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趋于原子化状态,人际关系疏离[11]。身处原子化社会,破除“孤独感”的唯一方式是与他人产生连接。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圈,年轻人结交搭子,不仅能够在其共同的目标或兴趣基础之上找到特定情景的陪伴者,还能够通过构建一条条纽带,建立与现实社会的联结。精准陪伴的友情也许可以帮我们与世界建立更多联结,突破个人主义的躯壳,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

3. 趣缘关系的兴起:“搭子社交”迎合了青年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的广度不断被拓展,青年社会关系网络类型也趋向于多样化。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社会关系逐渐由亲缘关系向趣缘关系演进。趣缘关系指的是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三个特性,恰巧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广泛性来说,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青年流动性强,人际交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发展于网络的趣缘关系,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的局限性,大大提升了青年社交的可能性。

第二,多样性。趣缘关系基于兴趣爱好而建立,而丰富而多元的兴趣本身也就决定了趣缘关系的多样性。相较于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单一和固定,以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趣缘关系群体,同时一个人也可以依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参与到不同的趣缘群体之中,并随着兴趣的改变而终止或重建自己的趣缘关系。这与青年人不愿被束缚,崇尚自由、追求多样化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第三,平等性。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在建立时便具有等级区分,而趣缘关系则不同,它的建立单纯依靠共同兴趣,不受外在条件的制约,没有等级的高低,不存在谁依附于谁。关系主体之间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自由联合,在同一趣缘关系中,共同或相近的兴趣决定了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和权利的平等。

每个关系主体都可以在不同的趣缘关系中自由选择,在“参与—退出—新的参与”的循环中享受着自己的趣缘生活[12]。显然,这一点恰恰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趣缘关系的产生,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和利益竞争。人们因兴趣集结,能够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便是年轻人向往的社交状态。

“搭子社交”正是趣缘关系建立的一种生动折射。《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中,当问道:你觉得一个好的搭子应该有哪些特点?回答“和我趣味相投”的人占总数的83.3%[13]。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年倾向于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人际互动,扩展社交网络,向外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和同伴、向内聆听自我的真实需要与诉求。

面对精确的算法和数据量爆炸的信息茧房,实在难以筛选出与自己在各方面都契合和投缘的朋友[14]。以“趣缘关系”结成的搭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人广泛性的社交范围、多样化的社交类型、更加忠于自我与平等尊重的社交需求,是符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社交。

4. 强调边界感与分寸感:“搭子社交”满足了青年轻社交的需求

面对高速压缩的现代化进程,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被工作或学习大幅度消耗,功绩社会使个体演变为一台不停工作的机器,这一代年轻人的社交时间不可避免地被压缩,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建立一段稳定的社会关系。信息时代也使个体常常处于社交过载的状态,被无用社交所负累。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青年社交体现出“低频且刚需”的特点,“搭子社交”不需要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维护关系,避免了过度的情感内耗,满足青年轻社交的需求。需要时相互陪伴,不需要时互不打扰,“搭子社交”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姿态对抗社交时间紧张、精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青年的隐私意识和边界意识日益增强。亲戚之间对于职业收入情况的询问、同事之间对于私人情况的打探、朋友之间各种情感绑架与行为干预......青年对于社交“越界”的行为早已不堪其扰。在此背景下,“搭子社交”以其独特的边界感与分寸感脱颖而出,彼此之间自带心照不宣的搭子界限,充分尊重对方的隐私。

不打扰、不纠缠,是“搭子社交”形成与维系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搭子的存在去掉牵绊与纠葛,让人们能够保持完整的自我,以更加轻松的姿态开启一段相互陪伴的关系。

5. 算法推荐的精确匹配: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搭子的寻找提供了便利

“搭子社交”之所以能够流行并迅速发展,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数字社交平台并得到蓬勃发展,陌生人社交兴起于年轻人之中,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便突破了9亿人[15]。

2019年以来,腾讯、抖音、快手、百度等公司秉持“以内容驱动社交,形成社交拉动消费”的策略,以强化平台社交的方式,以社交闭环将用户留在平台上。在各类平台之中,“小红书”迎合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号称潮流文化聚集地,“搭子社交”的火爆便起源于“小红书”平台,“新型社交关系搭子”在小红书平台的话题阅读量突破3000万。

“小红书”将社群以兴趣与爱好划分,这一设置恰巧为年轻人建立搭子关系提供了突破口。与传统社会有限的社交范围不同,在新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找到在某一兴趣爱好方面志同道合的搭子,只要在诸如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需求,带上“找搭子”的话题,或者直接搜索,便可以通过算法推荐搭建搭子之间的桥梁,实现精准匹配。

不用惧怕找不到搭子,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需求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年轻人“万物皆可搭”的社交状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寻找“演唱会搭子”的笔记一发布,便能找到和自己均为粉丝的同伴共赴现场;搜索“旅行搭子”可以筛选出同样旅行习惯和目的地的理想旅伴;甚至在平台上寻找“穷搭子”,通过匹配将与自己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一致的伙伴搭在一起,不必因为囊中羞涩而强迫自己合群,反而更能拥抱舒适轻松的生活。

除此之外,新兴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软件以陌生人社交为目的,打破熟人社交的传统形式,以某种策略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连接起来形成关系链。例如SoulAPP作为新兴社交平台推崇兴趣社交的方式,强调以兴趣为基础,帮助年轻人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这与年轻人寻找搭子的社交需求同样不谋而合;豆瓣兴趣小组让各式各样兴趣爱好的年轻人集结起来,不管多么小众的爱好都能在小组里找到同类。

综上所述,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进步,年轻人想找到搭子拥有无穷的选择。多种类型网络平台服务于年轻人找寻搭子的不同需求,依照趣缘社交、声音社交、娱乐社交等不同的类型寻找社交平台,在知乎APP上寻找“学习搭子”,在带带APP上寻找“游戏搭子”,在陌陌APP上寻找“聊天搭子”......网络平台的兴起让年轻人真正实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

四、“搭子社交”的另一面:警惕社交恐惧及社交陷阱

“搭子社交”作为现代化变迁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社交方式,扩大了青年的社交圈和社交的多样化,比起传统社交更具实用性、边界感等多重优势。但青年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时,也需要正视这种低情感投入的工具性社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社交恐惧:亲密关系的不信任与逃避

近年来,青年群体的社交恐惧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16]。与病理意义上的社交恐惧不同的是,社会学层面的社交恐惧多用来描述当代青年交往时的状态,他们多以社交恐惧作为自己逃避社交的挡箭牌[17]。

一方面,在现代化变迁所致的功绩社会中,内卷化的生活状态使青年将社交时间一再压缩;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青年经常性地陷入社交过载的状态,应接不暇的无用社交、虚假应酬,在孤独的人群所构成的“大众社会”,负面情绪的弥散性表达与释放、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友情的议论,放大了社交的风险,致使青年对亲密关系失去信任[18]。在当前时代主动接纳一个人作为朋友变得愈发困难,对待社交越来越被动,难以投入到深层社交之中。

当代青年利用寻找搭子的方式满足陪伴的需求,但是交往时间短暂加上搭子不能越界的交往性质,长此以往,年轻人的社会网络充斥着弱关系,却缺少长期稳定的强关系。

对于年轻人自身来说,长期沉迷于寻找搭子可能导致处理长久关系的能力退化。“快餐社交”“快餐恋爱”等现代社交方式能够迅速组合、快速分离、不断轮换,充满年轻人喜爱的新鲜感和激情,对于一段关系缺乏责任感,迎合了年轻人追求刺激、自由奔放的心态。

然而,这种对待社交游戏人生的态度,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社会退行的表现。不愿承担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应当扮演的角色,而是一味地逃避让自己成为儿童,致使成年人行为退回到幼小状态,无法处理好身边的长久关系,严重影响青年的健康发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青年“搭子社交”盛行,社会将失去深层社交的强关系支撑,然而“搭子社交”结成的浅层社交关系为个体提供的社会支持有限。面对风险社会的到来,浅社交关系脆弱断裂,每个个体“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会造成毁灭性后果。

因此,在原子化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建立“互依性社会关系”来生成社会团结,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彼此成全,增强社会韧性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不确定风险[19]。

“搭子社交”并不是逃避社交的借口,它只是现代社会的另一种社交方式。搭子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的情感关系,享受一段温暖的陪伴时光,但在寻找搭子关系的同时并不妨碍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探寻,甚至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够搭在一起至少说明具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彼此之间具备人际关系发展的相似性因素,自然有进一步转化成更深层友谊的可能。

实际上,任何亲密关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阿特曼和泰勒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从表面化的沟通到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相互了解和自我表露[20]。搭子关系的转化体现了情感发展的魅力,未来的演变拥有无限可能。

比如,有的人将“搭子社交”看作寻找到真朋友的中间阶段,当和搭子搭的次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两人就会自然而然转向深层社交。再比如,有的人将“饭搭子”转正当作新的相亲方式,因为与搭子的相处不用考虑学历、年薪等客观条件,抛开了一切不必要的价值观磨合,将重点放在两个人的共同爱好和相处氛围上,反而更能消除顾虑,找到真正适合相处的另一半,共同携手由一个领域走向亲密关系。

2. 社交陷阱:低成本社交的虚假骗局

当然,即便是精准匹配的搭子,也有可能不达预期。“搭子社交”时彼此之间的低情感投入常常会导致低质量社交。在社交平台寻找“聊天搭子”,本意是能够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和倾诉欲,希望对方善于倾听,形成共鸣,结果才发现浅层社交呈现低质化,寻搭时的需求不仅无法在“搭子社交”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甚至在社交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日抛”型社交,也就是社交关系只会维持一天,到了第二天双方就难以进行沟通交流的社交状态。聊天搭子在对方不回复消息时终止,考研搭子违反约定而迟到,旅行搭子在旅途中“踩雷”,不仅没有达到精准陪伴的目的,反而使自己徒增情感内耗。

找搭子也存在风险。由于“搭子社交”的低成本和功利性,结成方式主要通过网络,搭子对象多是不了解或了解较少的陌生人。在“小红书”,就有假借找聊天搭子的名义索要对方隐私和旅行搭子实施资金诈骗的案例,因此在网络上找搭子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社交陷阱,抱有足够的警惕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情绪和欲望所左右,防止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给自己和朋友带来伤害。

五、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不断向末端延伸,人动动手指就可以从APP上点外卖、坐在家里上网就能知道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线下互动减少,信息时代的个体趋向于原子化,人们愈发关注缥缈的远方却忽略了“附近”。

牛津大学社会学者项飙认为,公众意识中“附近”的丧失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而重拾附近有助于重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让处于原子化社会的青年了解这个社会多样化的领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21]。在这样的背景下,“搭子社交”的出现,无疑成为缓解当代青年孤独的良药。

本文从“搭子社交”的流行入手,分析“搭子社交”的内涵和特点,探究背后的形成逻辑,从青年社交方式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虽然“搭子社交”可能滋生逃避亲密关系和社交陷阱等隐患,但这种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交方式,让自诩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能够利用技术的平台,借助共同兴趣与需求结识新同伴、发展新友谊,迈出个体主义的舒适圈。

寻找搭子其实正是“走出房间”、找回亲密和归属感、重拾“附近”的第一步。通过“搭子社交”,年轻人找到了“最初500米”,以线下陪伴的方式,使青年在附近这个生活场景中,将关注点从网络转换到身边的人,主动建立一段社交关系,让不同背景的人不断相遇,缓解孤独,增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值得我们积极看待。

当然,对于青年来说,社交中最重要的不是关系的深浅,而是对待关系的态度。无论是搭子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都需要真诚的态度与付出来相互支持,在与人相处时都需要秉持相互尊重、开放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和经营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

相信在这样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之中,“搭子社交”可以更好地为当代人的社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日常生活带来别样趣味,也能够增强青年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青年良好的情绪品质,加深其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与思考。对于青年来说,如果尝试与熟悉的搭子建立更丰富的精神联系,或许也能获得一份更深层次的稳定关系。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被迫”产生的,社会应该加以警戒、有所反思。以政策扶持缓解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培养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鼓励通过线下社交的方式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13]第一财经. 从饭搭子到蛋搭子,年轻人为啥流行找搭子?[EB/OL]. https://www. yicai. com/news/101734003.html.

[2]MD Klepper,Sleebos E,Bunt G,et al. Similarity in Friendship Networks:Selection or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Constraining Contexts and Non-visible Attributes[J]. Social Networks,2010(1):82-90.

[3]王昕迪,胡鹏辉. 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J]. 中国青年研究,2022(10):72-79.

[4]Gottlieb B,Bergen A.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and Measure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0,69(5):1-520.

[5]Langford C,Bowsher J,Maloney J P,et al.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7(1):95-100.

[6]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7]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3.

[8]Gillespie B J. Family and Friends Living Nearby,Neighborhood Satisfaction,and Residential Mobility[J]. City &Community,2022(2):140-155.

[9]Mb A,Cv B,Ch C,et al. Loneliness around the World:Age,Gender,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0(3):110066

[10]Turkle S. Alone Together[M]. Perseus Distribution,2012.

[11]齐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11-276.

[12]谢玉进. 论网络趣缘关系[J]. 重庆社会科学,2007(3):115-118.

[14]田丰,李夏青.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21(3):28-37.

[15]艾媒咨询. 2021 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EB/OL]. https://report. iimedia. cn/repo13-0/39428. html ?acPlatCode=xq&acFrom=bg39428.

[16]刘蒙之. 从社恐到社牛:青年人社交议题背后的心理分析[J]. 人民论坛,2022(1):114-119.

[17]段俊吉. 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J]. 中国青年研究,2023(5):95-102.

[18]王小章.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19]贺来.“个体化”的反思与“社会团结”的可能性[J]. 浙江社会科学,2021(9):101-107+158-159.

[20]Carpenter A,Greene K.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M]. John Wiley & Sons,Inc,2015.

[21]项飙,张子约. 作为视域的“附近”[J]. 清华社会学评论,2022(1):78-9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 (ID:china-youth-study),作者:王昕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胡鹏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相关推荐

“搭子社交”流行背后:群体性孤独与社交恐惧
找搭子,成了年轻人最流行的社交方式
“搭子”社交:上班无话不谈,下班无话可谈
“社恐”流行,如何理解青年的社交焦虑?
“搭子”经济升温 企业借势营销破圈提速
没开玩笑,“搭子”越多的人越孤独
在友谊大萧条年代,找一个“搭子”作伴
现在年轻人找搭子,都要看简历了
“白人饭”流行背后:是新型自律还是欲望阉割?
这届年轻人,干啥都要找“搭子”

网址: “搭子社交”流行背后:群体性孤独与社交恐惧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8660.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