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一根大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智能手机普及的红利受益方是谁?当然是智能手机,没错。不过不全面,还包括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家互联网企业,软硬件同时造就了智能浪潮,也同时分享着智能红利。
不知不觉中,智能化已经走进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这些平台依靠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和发展。但是手机终端作为每人自持+普及率极高的硬件设备,其智能化的枢纽地位依旧占据着主导。
故而,在手机本身增长见顶的前提下,各家厂商纷纷开始将触角延伸向更广泛的“智能化”市场。
一、手机主导的跨界智能化
案例1:笔记本市场
手机品牌都在逐渐拓展自己的智能化范围,笔记本、平板、手表……华为的笔记本依靠与手机交互,出货量甚至超过不少原本专注于笔记本的品牌:
华为通过跨终端的IoT生态体验,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弥补了笔记本领域沉淀不足的诸多问题,也取得了非常夺目的成绩。
案例2:小米的米家
小米带动跨界智能化的造诣是国内企业的一面旗帜,但在主营业务手机上,尤其是小米数字系列在冲击高端消费领域中并不顺利。
来自光明网资讯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四个因素决定:
第一是其推动的领域更“亲民”和居家,客单价也相对不高;
第二是碎片化和零散化,米家的硬件产品分别连接米家App,彼此之间的协同联动体验优势并不明显,跨界的分散导致无法形成体系性的品牌体验;
第三是产品对用户的粘度不高,一来不可取代的使用习惯难以养成,二来使用的频次和时长有限;
第四是适配,米家的产品,其他品牌手机可以通过App替代,极大衰减了居家智能化向主营硬件设备的辐射。
案例3:车机交互系统
苹果推出Carplay是在2016年,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的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开始出现下跌。几年沉淀下来,汽车领域搭载Carplay已经非常常见,而苹果作为高端机定位甚至跑赢了所有跑量定位的手机品牌,坐上了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
作为参考的还有华为,鸿蒙搭载在汽车终端是在2021年,即便制裁期间受到5G制约,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品牌力和营销力;而随着问界品牌归属风波后,P60系列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价格波动,这其中不排除大环境原因,但是华为在之前同样大环境不利情况下却能保持住价格坚挺。
这里需要提及,iOS虽然封闭机制,但是在汽车终端搭载上却是极为开放的态度;而鸿蒙的系统虽然开放,但是在汽车终端搭载普及上却相对保守。
而汽车交互份额也与高端手机的份额高度雷同。
诚然,上述问题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影响下的产物,但是各个品牌的份额和市场表现又高度吻合,这就不得不审视手机品牌在硬件设备智能化能力上,对于自身手机品牌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占据相当的权重!
苹果和华为,将设备智能化瞄准了汽车交互,特点是客单价高,智能化在汽车产品成本中占比较小,外出场景中与手机终端的粘度高,且曝光率也较高,购买人群的手机终端也集中在高端手机领域;
小米的米家,将设备智能化瞄准了生活家居,特点是客单价亲民,生活中粘度较高但产品与手机设备的粘度差距明显,外出场景中曝光率更是比较低的水平,购买人群的手机终端也更为多样……
造成的影响是,苹果和华为依旧是国内高端手机领域的两大巨头品牌,而小米虽然推动智能化能力不弱,但是推进的标的有明显差别。
二、硬件设备不能摆脱手机厂家做智能化么?
我们以某定位高端且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动两轮车品牌为例,看看他的智能化功能。
电动两轮车出行中的交互需求与汽车高度雷同,除了时速、电量,导航和交互都是很明显的智能化需求,但是这里除了智能化成本问题,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手机厂商做系统与车机适配。
另一个比如智能头盔,头盔本身具有必须佩戴的硬性使用习惯做支撑,而功能集成在该领域的革命性也不弱,但目前成本高昂和受众群体原因,开发几乎没有盈利可能。
这些领域并非没有需求,而是自身开发能力不足或盈利不足以支撑,要么是技术原因,要么是安全政策原因,更重要的是投入回报比不匹配原因。因此在移动端,目前最为普及、成本最低的设备依然是手机,换言之,智能化现阶段必须围绕着手机作为智能终端枢纽。
同时,某个领域一旦智能化,非智能化产品竞争力会迅速衰减的趋势不可逆。汽车在具备智能功能后,不具备智能系统的汽车竞争力会受到影响;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华为加持能让问界家喻户晓。
三、跨界智能化的生态竞争与推进模式
智能化红利远没有结束,对手机品牌如此,智能化需求未被开发的领域也是如此。而且会在双方在各自市场竞争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最初的手机产品本身的竞争,到周边IoT的竞争,再到合作智能生态的竞争,这种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是苹果在这方面已经占据先机,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领域已经上演过了体系间竞争的前车之鉴。
随着市场跨界的越来越普遍,智能交互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彼此的关联只会越来越紧密。
但各家在跨界布局的模式上却有所不同。
米家主要采取供应链合作,对跨界产品智能化,进驻米家体系并利用其智能化优势冲击传统家电行业,属于竞争关系;而苹果在Carplay采取的是为汽车厂家提供车机交互系统的供应商角色,属于合作关系。
米家的竞争模式更有利于构建自身品牌的智能“护城河”,但不利于行业智能化的普及;而Carplay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快速占领目标市场份额,加速汽车智能化进程,反而在车机交互领域形成了比米家更坚实的壁垒。
问界汽车在华为门店销售也有些时日了,采取的策略与米家的竞争模式类似,通过自身的鸿蒙Hi car和汽车硬件构建自身的品牌体系;但起码目前,华为高层再次强调了“华为永不造车”,转而采取了与Carplay相同的策略,专注车机智能解决方案并试图与汽车厂家“化敌为友”。
总结一下:
跨界竞争模式:越强大,越被跨界龙头重视,也会更大程度地调度行业内强大的基础,倾尽全力地排挤来自新势力的竞争,使其腹背受敌,事倍功半;
跨界合作模式:越强大,跨界TOP越欢迎,从而高朋满座,各家争相投怀送抱寻求与其跨界合作,推动领域智能化,事半功倍。
推动行业智能化中,广泛合作的模式远比单体合作竞争的模式推进快速、高效。
四、手机跨界智能化还有红利吗?
利益匹配观察:手机销量红利与互联网用户红利同步,手机利润与互联网的单客回报匹配;而随着市场下行,手机置换周期的延长与互联网的用户量转化为利润是同步关系,手机和互联网的利润下跌也是同步关系。
带动其他领域创新的问题,在市场上升时期并不存在,因为围绕着手机周边的软硬件自身创新能力就很强;一旦进入下行通道,创新能力的问题就会暴露,如果手机品牌没有带动其他领域智能化的能力,软件也出现创新乏力的情况,就会像现在这样,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
前面提及到了目前无法适配的领域,比如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也有跨界适配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红利的领域,比如米家所带来的居家产品体系和小米“冲高”的意愿,两者背道而驰。
所以手机跨界智能化红利应该具备四个特性:
第一是客单价较高或溢价能力较强,面向的群体能够有足够的购买力;
第二是模式的粘度高,跨界领域创新过程中对两个领域同时从合作方得到足够增益;
第三是智能化进程比较空白;
第四是跨界广泛合作,而非跨界竞争。
如果改变个体创新的载体,而是采用硬件的联合创新,会是什么样呢?就像两个创新瓶颈的厨师,一个厨师牛肉做到极致,一个厨师土豆做到极致,如果联合就会创造出土豆炖牛肉,虽然不极致,但结合本身就已足够有创造性。
我们对产品的创造力仍是顶级的,但如何通过创新维持高收益才是现如今的问题。相信手机厂家通过观察、分析,一定能够找到创造力和回报同时具备的领域,并将其智能化,为自身品牌和销量,也为合作商带来红利。形成适合自己的产品生态、合作生态、体验生态,和受众群体生态。
相关推荐
手机跨界智能化,还在红利期吗?
李书福要造手机定位高端,吉利、小米互相跨界意在建立生态壁垒?
皮炎平、马应龙相继闯入彩妆圈!跨界红利虽诱人,但切忌“贪杯”
AI医疗、基因检测进入洗牌期,专家称IAB应加强跨界交流
罗永浩说「造车很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扎堆「跨界造车」?
素质教育真的迎来红利期了吗?
BAT们跨界玩芯片
为什么跨界造车在2021年火起来了?
跨界口罩厂神仙打架,哪家最神了解一下
科技巨头为何纷纷跨界造芯?
网址: 手机跨界智能化,还在红利期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