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犸资本局 (ID:mengmazibenju),作者:黄嘉祥,编辑:魏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全面注册制时代,A股常态化退市趋势渐成,2023年公司退市数量将再创新高。
A股退市名单正在不断拉长。6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发布退市公告,超20家公司拉响退市警报。6月15日晚间,*ST宏图(600122.SH)、*ST中天(000540.SZ)、*ST弘高(002504.SZ)、*ST紫鑫(002118.SZ)发布终止上市相关公告,均是属于面值退市。
自2020年底发布退市新规以来,A股上市公司退市节奏加快,2021年~2022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7家、42家。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A股已强制退市的公司达9家,加上已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年内锁定退市的数量达43家,涉及股东户数超230万户,面值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等案例明显增多,退市渠道多元化。
退市大幕下,花式“保壳”也层出不穷。今年以来,不少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纷纷抛出回购、增持计划,或是控股股东赠予资产、豁免债务等,“保壳”手段多样。部分上市公司的“保壳”举措也引起监管关注,质疑其是否拥有履约能力、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等。
“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强化扶优限劣,切实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见效。”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晓洪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退市新规发布以来,A股市场开始构建常态化退出机制。这有助于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提升,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面值退市成新主流,昔日风光不再
A股退市常态化下,面值退市正成为主要退出方式。
据沪深交易所的退市规则,面值退市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包括上市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等条件。目前面值退市多第一种类型,交易类强制退市没有退市整理期,程序相对简单。
数据显示,2021、2022年面值退市公司家数仅为7家和1家,2023年面值退市数量创新高。在今年已摘牌退市的10家上市公司中,6家公司均属于面值退市,分别为*ST宜康、*ST蓝光、*ST金洲、*ST荣华、*ST西源和*ST凯乐。此外,还有14家公司锁定面值退市,A股年内已退市及锁定面值退市的公司达20家,创历史新高。
其中,已有8家上市房企锁定退市,其中多为触及面值退市条件,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出清阶段。
6月6日,*ST蓝光终止上市暨摘牌,成为A股房企面值退市第一股。之后,*ST嘉凯、ST美置、*ST中天、ST粤泰、ST泰禾、*ST宋都、ST阳光城7家房企接连触及面值退市条件,还有多家房企处于退市的边缘。
走向退市的上市公司,曾经也有过高光时刻。
*ST蓝光是昔日“四川地产一哥”;ST美置是昔日百强房企巨头;*ST中天是“贵州上市第一股”,实控人是贵州前首富罗玉平;*ST宋都是杭州知名老牌房企;ST泰禾和ST阳光城都曾是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ST紫鑫是昔日的“人参大王”;*ST宏图是昔日“电脑大王”,实控人曾是南京前首富袁亚非;*ST庞大是“国内汽车经销商第一股”;*ST文化是A股“文化陶瓷第一股”;*ST辅仁系河南前首富朱文臣旗下上市公司。
如今,这些上市公司风光不再,风险频发,走向黯然退市。如*ST宏图连续多年虚构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2017年至2021年的连续5年间合计虚减负债;*ST中天2021年~2022年亏损超220亿元;*ST紫鑫连续多年亏损,逾期债务金额超25亿元,还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面值退市公司增加与今年市场行情有关,一些公司经营状况比较差,导致股价持续下跌,这导致“面值退市”占比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甚至出现批量退市的情况。这是资本市场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上市,投资者也会对上市企业作出选择,一些低价值的股票不为市场所认可,股价持续下跌,导致面值退市,这是一种市场化选择的过程。
“这应该也是全面注册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让市场来决定哪些公司该上市,哪些不能上市,哪些上市公司最终会被退市。”桂浩明说。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触及面值退市公司增加,是市场化良性发展的表现。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顺利推进,预计面值退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不过,整体来看,根据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退市规则的推进实施情况,未来面值退市的发展情况尚有待观察。
二、A股退市常态化,退出渠道多元化
今年以来,A股退市方式也呈多元化态势。
在面值退市之外,目前还有20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6月12日,*ST文化、*ST易尚和*ST光一被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这3家公司均为财务类退市,将自今年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财务类退市公司也在增加。在2021年强制退市公司17家中,10家为财务类退市;2022年42家公司退市,有4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占比超九成。2023年,目前已触及财务类退市公司数量为20家左右。
这与退市制度改革有关,退市新规引入了“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的组合类财务指标,其中营业收入应当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以精准打击空壳公司,力求实现“应退尽退”。
在2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的企业中,多家企业同时触及多项财务类指标。其中,*ST文化便触及多项财务类指标,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2021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1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A股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也增多。自2019年长生退成为A股“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以来,在2019年至2022年,A股重大违法退市仅出现6例。2023年,已有*ST紫晶、*ST泽达、*ST计通3家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
过去,A股市场存在退市率低、反复“戴帽摘帽”、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自2020年底实施退市新规以来,A股多元化退市渠道畅通,退市渐趋常态化。wind数据显示,在1999年~2019年的20年间,仅有64家A股公司被强制退市。从2020年开始,强制退市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为16家,2021年为17家,2022年为42家,2023年退市数量再创新高。
证监会印发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要求,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
证监会此前表示,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与美国、香港等更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A股的退市机制才初见成效,目前仍有一定差距。章晓洪认为,A股市场的优势是监管调整的高效性与市场容量的增长性互相助力,相信在二者的作用下,A股将成为有着良性循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特征的成熟资本市场。
三、花式“保壳”频现,谁在刀尖舔血?
在退市危机面前,多家上市公司企图通过各种手段“保壳”,增持、回购、无偿赠与资产、豁免债务等花样百出,这也遭到监管部门的关注,紧盯“忽悠式”增持回购等。
昔日“4S店之王”*ST庞大便曾多次存在“忽悠式”回购“保壳”。4月25日,在股价跌破1元之际,*ST庞大公告称,拟在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资金不低于2.5亿元。此前,*ST庞大曾两次在股价低于或临近1元时披露股份增持或回购计划,但均未按期完成,这也引起上交所问询。*ST庞大在5月10日的澄清公告中称,公司尚不具备实施回购的条件。目前,公司已锁定面值退市。
*ST海投控股股东也曾出手增持“保壳”,于6月1日公布拟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2000万元,但*ST海投同样难逃面值退市;*ST宜康“保壳”方式更为多样,包括“卖子”抵债,与债权人协商豁免*ST宜康债务,关联方捐赠资产,索赔业绩补偿款,但最终还是走向退市。
*ST吉艾(300309.SZ)则曾企图通过无偿赠予“保壳”。2022年12月,*ST吉艾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山高速香榆为协助公司纾困拟向公司无偿赠与现金资产不少于7亿元。当时,山高速香榆入主*ST吉艾仅一周左右,此举也遭到交易所问询。今年1月,这项无偿赠与落空,公司最终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
还有上市公司企图通过“易主”“保壳”。5月3日,*ST搜特公告称,收到公司实控人通知,正在筹划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重大事项。不过,仅两天后,公司实控人就宣告终止相关交易。如今,*ST搜特已锁定面值退市,其发行的搜特转债也将成为A股市场上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
房企也频频出手“保壳”。*ST宋都曾在5月公告称,部分董事、监事计拟增持金额合计不超过76万元且不低于38万元。这并未能将其从退市边缘拉回,如今也锁定了面值退市。嘉凯城是另外一家“保壳”失败的房企,今年5月,嘉凯城还曾公告称,控股股东华建控股拟于2023年末前以现金方式对其进行业绩补偿,这一度让公司股票上涨,但最终还是难逃面值退市。
此外,也有部分房企“保壳”取得阶段性成功。通过增持、回购、转让资产等手段,金科股份、ST世茂、*ST新联几家公司暂时脱离面值退市风险。为了“保壳”,昔日千亿房企荣盛发展更是跨界新能源,宣布布局锂离子电池赛道,目前公司股价已高于1元。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付立春认为,在面值退市边缘出手增持、回购,是公司为避免退市而采取的重要工具。只要符合相应规则规范的执行,上市公司有权利使用这些工具。但另一方面,即使上市公司通过这些手法,避免了一时的退市境遇,如果公司的基本面、市场表现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终仍然难逃退市结果。
桂浩明也认为,要理性对待公司“保壳”,应该鼓励能改善企业经营的一些措施,但要警惕各类施展“财技”“保壳”的公司,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退市规定,避免给市场留下隐患。
章晓洪表示,注册制落地后,借壳上市降温至冰点,“壳”本身的价值不断贬值,“保壳”的意义也不复从前。A股将形成常态化的退市机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会随之提升,更倾向于选择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应将精力放在增强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而非盲目“保壳”。
纵使退市危机面前,依旧有人“刀尖舔血”,押注ST股。
2023年一季度,“牛散”周朝阳等6名个人投资者成为吉艾退新进十大流通股东;一季度,“牛散”屈亦兵大举买入*ST搜特1109.95万股,新进成为第七大流通股东;以押注ST股闻名的超级“牛散”徐莉蓉,2022年三季度新进1500万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持有1300万股,为第六大流通股东;徐莉蓉今年一季度还增持ST蓝光近700万股,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中证全指房地产ETF,今年一季度仍增持ST蓝光300多万股。
不少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出现暴涨,仅在6月16日,退市未来上涨10.17%,退市辅仁股价上涨8.33%,退市运盛上涨7.69%。退市未来、退市辅仁、退市运盛、退市中昌等股票也多次登上龙虎榜。
这引发监管关注,6月12日至6月16日,上交所对退市未来、退市辅仁、退市运盛、退市中昌、退市泽达、退市紫晶等退市整理股票进行重点监控。
△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公告梳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犸资本局 (ID:mengmazibenju),作者:黄嘉祥,编辑:魏琼
相关推荐
43家公司锁定退市,超230万股东被套牢
瑞幸造假案首罚出炉:45家涉案公司被罚6100万 退市后股票竟涨88%
乐视影业首次被列入失信名单 一众明星被套牢
突击股东锁定3年,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1元魔咒:退市漩涡
为什么你手里被套牢的股票,股价总是萎靡不振?
金亚、乐视双双退市:妖王落幕,股民唏嘘
正式退市,“中国女装第一股”跌落神坛
3年亏没70亿,“锁定”面值退市,搜于特到底怎么了?
120亿造假案落定,康得新被摘牌:机构股东“割肉清仓”,13万股东“被埋”|科股宝
网址: 43家公司锁定退市,超230万股东被套牢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