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印度吃大亏了。
就在昨天,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近日驳回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印度)针对印度执法当局扣押其银行账户555.127亿卢比(约合46.63亿元人民币)的申诉。
简单地说,就是印度政府没收了小米46.63亿元的财产,小米申诉没有成功。
这是一次赤裸裸侵犯企业产权的恶劣事件。
2022年5月,印度执法当局指控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
印度执法部门认定,小米从印度往国外汇出的钱违反了印度的《外汇管理法》,那小米汇出的是什么钱呢?是专利费。
小米向三家企业一共汇了555.127亿卢比,但印度官方说,你付了这么多,你没有获得任何服务啊,所以你是非法的。
专利授权,有什么服务呢?是专利方要求被授权方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啊,主要就是给高通的专利费。
但是印度官方可不管这么多,直接就把小米印度账上几十亿给扣了。
小米的律师说,小米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因为它是一家中国公司。
这么说,可不是胡说八道。
因为印度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以“国家安全”为由禁用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茄子快传和UC浏览器等在印度十分流行的59款中国App,到2020年9月2日宣布禁用包括支付宝、百度、优酷视频等118款中国APP,再到2020年4月封禁54款中国APP。
迄今为止,印度已经累计封禁了至少414款中国APP。
2021年12月,印度关税委员会和财政部还对五种中国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理由是为了保护本国制造商“免受邻国廉价进口产品的冲击”。
不难看出,印度针对中国的意味很明显。
但是,你若是以为,这仅仅是印度与中国发生一些边境冲突后的报复手段,那你就错误理解印度这个国家了。
因为印度搞的这些动作,可不仅仅是针对中国。
印度是一个有着浓厚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的国家。
莫迪虽然主导了印度的市场化改革,但印度国内的贸易保护民粹势力非常强大,莫迪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反市场的举措。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国,就有印度,谈了整整八年,但在所有的条款全部谈完后,印度突然宣布,不签了。
要知道,这个协议的自由贸易水平是很高的,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都加入进来了,作为发展中大国,这是一个融入亚洲经济的绝佳机会。
各方都在劝说印度不要放弃,但是莫迪还是放弃了这么好的发展机会,其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国内不支持这种自由贸易的主张。
印度不但不加入自贸协议,反而在退出RCEP谈判后,马上推出了增加关税的政策。
2021年2月,印度大幅调整进口关税,调整的重点是电子和移动产品,钢铁,化工,汽车零部件,可再生能源,纺织品,汽车零件,手机零件和太阳能电池板。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要保护国内的制造业。
RCEP是要将参与国之间九成以上的产品关税降为零的,这显然与印度官方要搞的事情完全同南辕北辙。
印度这种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思维,在经济学上叫作经济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认为,这个世界不同的国家是存在经济竞争的,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大搞排外政策,让本国的经济免受外国产品、技术和资本的竞争。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政策上保护本国企业,而歧视外国企业,在贸易上,建立各种壁垒,阻止外国商品进入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
印度是全球当之无愧为“全球第一反倾销大户”,截止到2019年,印度在24年的时间里,总共发起了972次反倾销调查。
这里面针对中国的次数高达232次,位居其反倾销名单榜首。
天下第一的沃尔玛,到了印度,连一家零售店都开不了。
因为印度的小商小贩们认为,你开这么大个超市,不就把小商小贩给打死了吗?不行,不让你开。
沃尔玛没有办法,只能在印度开批发店。
被印度政府修理过的外资企业,多如牛毛。他可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企业,管你哪国的,该修理还得修理。
从2014年至2021年,印度国内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公司或办事处。而印度总共大约只有1.2万家外企。六分之一的外资企业逃跑,让印度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呼——“投资噩梦”。
印度政府和民间则对外国资本十分警惕,认为他们来印度就是来剥夺印度,所以想方设法地想要从其身上割肉。
一方面,印度官方宣布他们欢迎外资来投资印度,另一方面,来了,就得砍你一刀。
美国的电商一哥亚马逊就没逃过。
印度以“亚马逊在投资交易中,隐瞒事实,没有进行公平、坦诚的披露”为理由,罚了亚马逊20亿卢比。
而沃尔玛也在印度被认为其涉嫌违反零售相关法律,并拟处罚13.5亿美元。2022年,逼得实在受不了的沃尔玛宣布退出印度市场。
谷歌也逃不过,在印度被处以2095万美元的罚款。
哪怕是曾经宗主国的英国的企业,一样挨收拾。
从2007年起,印度就发起了对沃达丰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起初对其罚款20亿美元,理由是“沃达丰是外国注册资产,但与印度业务往来密切,却不向印度政府纳税”。
最终双方还是闹到了国际仲裁庭,虽然仲裁庭判了沃达丰胜诉,但印度随即便提出上诉,时至今日这笔罚款虽然没有执行,印度依然在穷追不舍。
除了英国企业外,韩国浦项制铁在印度也深陷官员贪腐和土地纠纷的泥淖,投资高达120亿美元的钢铁工厂化为泡影。
而凯恩能源、德国电信、日产汽车等一大批国外跨国巨头,在交易征收税款上也屡受印方的打压。
而老牌汽车企业福特公司,2021年宣布退出印度。
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说,他不再将资金投入回报很少或没有回报的边际市场。因为福特在印度折腾了二十五年,一分钱没挣着,还亏损了几十亿。
如果说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场,那印度就是跨国公司的屠宰场。
印度这么折腾,从根子上来说,就是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在作怪。
有很多人说,印度拥有天量的人口红利,还有着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有着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全球产业向印度转移不可避免。
如果人多,贫穷就能发展经济,那非洲的经济应该是发展最快的。
因为非洲的人口结构更为年轻。
经济发展,从来不是有多少人就可以发展起来的,相反,一个地区的贫穷往往是由其错误的观念导致的。
印度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在1980年代放弃了计划经济开始市场化的,为什么发展速度远低于中国?
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在印度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想占据了主流。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当中,开放带来的变化,远远大于改革。因为开放直接让国外的优质商品、优秀企业直接进入国内,一方面减少消费者的支出,让消费者可以得以享受全球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则可以让普通人得以参与世界分工生产,增强供给能力。
印度国内的市场化改革有一定的成绩,在某些领域的发展甚至在全球比较都是不错的,但是由于经济民族主义的观念限制,导致印度始终无法真正地打开国门,与世界融为一体。
从印度社会的总体观念变化来说,印度的前途堪忧。
印度政府和民众被民族主义蒙蔽了双眼,在民族主义的蛊惑下,处处视他人为“敌人”。
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国内的政治生态出现了重大转折,原本民族主义的话语权没有占据重要位置,一时间宣扬“印度教特性”的民族主义有了抬头迹象,并逐步主导了印度主流意识形态。
在政治架构中,印度人民党代表层面被民族主义保守势力所渗透,并不断扩大势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民族主义保守势力翻盘成为了在印度人民党代表的主导者。
民族主义保守势力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印度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扩散,已经滋生出了多种民族主义的“变体”,如经济民族主义、科技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印度人总是希望印度成为一个大国,但是,这种搞法,不但不能成为大国,反而会成为一个很难繁荣起来的国家。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进入印度还是要谨小慎微,因为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掉坑里。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印度,开始直接抢了!
B站抢了微信的活儿
今年你抢了多少红包......封面?
7000元的二手香奈儿,北上广的年轻人也开始抢了
封禁中国应用近两年,印度开始反思?
印度开始走上空调大国之路
疫情未退,印度开始“做空”自己
面对印度封禁,中国创业者开始分化
苹果加快去中国化?首批iPhone 15将由印度工厂直接发货
小米开始在印度“玩”高端手机,印度人会买单吗?
网址: 印度,开始直接抢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