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专访 | 共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强联智创的“远谋”

专访 | 共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强联智创的“远谋”

深耕脑卒中智能诊疗的龙头企业强联智创,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4月21日,第二十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国内首个“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在现场的金色灯光与无数殷切的目光下正式成立。

这一创新中心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益强团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冯建江团队、北工大生命科学院-高斌团队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中心-蔡云鹏团队共同成立。

从左到右分别是北工大生命科学院-高斌教授、强联智创创始人、董事长-秦岚女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主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冯建江教授

医、学、研、产各方聚力,共同探索脑血管病人工智能诊疗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一直以来,从基础科研到市场产品转化,需要跨越被称为“死亡之谷”的研发流程。究其原因,则在于医学产研无法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互动与循环。企业难以识别医疗真实需求,研究者成果难以落地与产业化。被困于割裂视角的各方,迫切需要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耗时数年,这座承载脑血管病创新发展期望的ULab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终于在今日顺利起航。“实际上,这个创新中心的运作,来之不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主任在启动仪式上慨叹道。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宣武医院和强联智创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挣扎。强联智创董事长秦岚向亿欧大健康透露,此次合作仅签约合同就改了不下三十稿,落地过程中面临诸多艰难。

即便医学产研结合一直是医疗领域的热词,为什么强联智创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共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背后有何更深层次的筹谋与更现实的考虑?

汇集多方智慧,加速智疗新格局

临床价值一直是AI产品的命门。对于以谨慎著称的严肃医疗更是如此,因为产品需要落在具体医疗场景里,辅助医生进行诊疗。

前沿性、刚需性、稳定性、安全性注定了脑血管病需要构建知识创新一体化的良性生态系统。

就秦岚看来,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主要做三件事:第一要做孵化,把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原始痛点做孵化;第二要做转化,高校结合前沿技术,做完研究后将其做成产品;第三要做商业化,创新中心在宣武医院落地,企业可以更好地迭代产品以及商业化应用。

其实,这是强联智创一以贯之坚持的策略。神经医学出身的秦岚,再加上近二十年脑卒中领域的淬炼,使得强联智创在挖掘临床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天跟着医生做手术,医生在哪些地方有难点,我能清晰感知到。”她补充道。

与医生、高校紧密联系也因创始人的个人特色,被烙刻在企业的基因里。正如强联智创将AI技术应用于脑科手术,紧密嵌合于临床医生的手术场景,融合对术式和器械的理解,解决临床痛点。

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的成立,不过是强联智创研发路径的升级,将与医、研的沟通变成持续、长效的机制。企业、研究机构可以在离病人最近的地方、离使用场景最近的地方——医院,倾听医生的想法,进行筛选辨别与研究,从而做成产品转化,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临床应用场景的打磨与商业化闭环。

基于多方资源共享的良性生态系统,产业链上下游均会有所获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永杰教授认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中心的启动,可以实现以创新为龙头,带动脑血管病救治网络形成,延长疾病智能诊疗救治时机,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来自医生、产业的声音,也将为研究机构找到更好的探索方向。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冯建江教授,也欣喜期待着创新中心所带来的的变化。

在他看来,与医生、企业进行深入接触之后,一来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找到前沿技术与临床需求的结合点,二来可以将技术变得更实用,学术研究有着许多天马行空的尝试,但在企业的辨别与分析下,一些技术或可成为“现金奶牛”,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收入的同时,激励着学生做更有实际价值的方向。

权衡技术风险与收益的现实之选

“它既让我们能够仰望星空,做些创新的研究和探索,又可以脚踏实地,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进行商业化,让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在谈及创新中心时,秦岚动情说道。

这个被员工亲切称呼为姐的创业者,此刻的长姐担当也展露无疑。“所有的创新产品均要形成一个商业化闭环,我要养活我的员工,我要企业有利润,所有的创新转化产品必须要解决到‘最后一公里’。”她坚定说道。

细化到研发流程来看,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会迸发出无限的临床改进措施,如果企业完全依此进行前沿研究并转化,或者自己闭门造车。一旦融资遇冷,或者资本紧缩,前沿研究只能就此放弃,向商业化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AI为通用性技术,许多行业都在争抢相关人才。一个不具备垄断利润的初创企业,实现技术人才集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智能诊疗创新中心的启动,可以让医生去提探索性需求,高校负责前沿研究,企业协同研究,并进行评估转化与商业化落地。正如圣经上所说,“撒旦的归撒旦,上帝的归上帝。”围绕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多方在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合作与应用,紧跟前沿方向,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人才这方面有学校,医院又提供了一个可以测试技术与合作的环境。”冯建江教授分析道,这种三方合作,为企业追求产品获批速度、快速商业化提供了一个破局之道。

权责机制分明的研发生态,可以激活链条上每个参与者的活力,也成为初创企业权衡技术风险与收益的现实之选。前沿创新与商业化不再是个二选一的抉择,强联智创要做的是一场“稳健地冒险”。

借助高校与医生的智慧,强联智创可以扩充自己的“研发大脑”,让研发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人员。在强联智创的版图规划中,必须在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有持续竞争力的研发大脑体系。

目前,强联智创的技术储备覆盖了脑血管病的十几个细分病种,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产品UKnow®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已于去年10月正式斩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今年2月,UGuard® Plus MPV 智能斑块分析核磁诊断系统也正式获批。多个核心产品密集获批,也注定了今年将是其商业化的重要一年。

与宣武医院、科研院校联手,不仅可以帮助已获批产品进行临床应用场景的打磨,也可以凭借优越的产品价值敲开更多医院的大门。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广阔的患者基数,也让强联智创的商业化天花板不断拉高。

“这是我们与宣武医院共建的第一家创新中心,未来我们会与更多的医院、科研院校合作,不断扩展自己的研发能力。”秦岚展望道。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专访 | 共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强联智创的“远谋”
专注脑血管病精准诊疗,「强联智创」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
将AI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强联智创」想围绕脑卒中治疗提供“全诊疗助手”
创投日报 |「火花思维」完成 1 亿美元 E2 轮融资,「轻舟智航」获联想创投新一轮投资;以及今天值得关注的早期项目
晨山资本王志飏:万物智联时代,智能企业的创新路径
加速医疗创新成果转化,GE医疗与清华工研院共建“G2创·中心”
武钢建立炼钢操控中心,打造数字化集控模式;中国电力与腾讯云合作,建设低碳零碳数据中心 | 36氪大公司数字化创新指南1110
聚焦功率芯片、智能模组与应用开发,「阿尔法智联」提供智慧照明解决方案 | 新基建创业2020
加码产业新基建,京东智联云要做「合伙人」
山东构建“城市大脑”体系与“城市智能体”,安靠智电与万科城镇就新供电解决方案达成战略合作 | 36氪大公司数字化创新指南0721

网址: 专访 | 共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强联智创的“远谋”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2441.html

所属分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