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欧阳晓红,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4.5%!超预期的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对市场而言,喜中有忧。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同比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增长5.4%。
喜者,中国经济开局良好,消费、服务强劲修复,出口超预期回升;忧者,工业生产和房地产投资仍待修复;3月CPI、PPI不尽人意,甚至引发“通缩”争议。
“中国经济一季度明显复苏,亮点是伴随着家庭部门信心改善,消费明显走强。此外,3月强劲的出口亦对一季度GDP带来正向助力。领先指标如信贷数据等暗示经济动能二季度将继续改善。维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超过6%的看法不变。”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告诉经济观察网。
展望二季度,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稳中有升。基建投资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民企经营状况改善和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将继续推动制造业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增速仍将高于疫情前水平。房地产投资在低基数和政策支持下有望企稳回升,对整个投资的拖累逐步减少。
“预计各地仍将大概率保持较为宽松的购房政策,季节性改善特征和去年低基数效应将帮助整体商品房市场保持复苏的态势。”连平称。
数据显示,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一季度,内需复苏叠加低基数推动消费增长大超预期。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0.6%,一季度累计增长5.8%,当季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9.4%。
而基于3月的国内消费同比增幅,ING银行认为,政府现在无需采取财政刺激措施支持消费。但外围市场在年内或进一步陷入衰退,政府或许需要因此维持基建投资计划以补充经济增长的动力。
明暗之间,旨在经济可持续性复苏背景下,接下来的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现阶段,市场或不宜期待过高的强刺激政策;但适时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明与暗
一如硬币的正反面,一季度经济整体企稳复苏,但经济结构分化,有强有弱,有明有暗。
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整体看,一季度经济企稳回升,GDP增速超市场预期,出口、地产、服务业是主要贡献。从结构看,3月经济分化仍然明显、有强有弱:强在,出口、消费、社融超预期走强,基建维持高位;弱在,地产再度回落,工业生产偏弱,通胀低位,工业企业利润大降,青年失业率再度走高。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表示,一季度中国GDP按年增长4.5%,超过ING银行先前预测的3.8%,并高于前一季度的2.9%增长。零售销售增长强劲是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的主要原因。自1月至2月录得同比增长3.5%后,3月零售销售增长进一步加快至同比增长10.6%,第一季度整体录得5.8%增长。零售销售的扩张主要由餐饮业推动,增速之快是2021年6月以来的首次,当时录得同比增长为12.1%。
如果细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认为,主要受“防疫政策放开后接触性、聚集型服务业补偿性增长;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数字经济”等三方面因素驱动。
这其中,数字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增速。随着平台经济监管态度逐步明晰,ChatGPT掀起数字经济投资热潮,AI应用空间打开,一季度高技术服务业的产值和投资均显著抬升。1-3月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较1-2月抬升5.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3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0城房价环比全线上涨;超9成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对此,有人士认为,楼市底部基本确认;在过去12个月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住宅销售面积首次同比转正;市场将逐渐步入企稳回升阶段
18日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1.8%,销售额同比增长4.1%,尤其是住宅销售面积增幅回正,住宅销售额连续2个月同比正增长。ING银行认为,今年首季住宅物业销售按年增长7.1%,较2022年第四季3.5%增幅高,这一情况鼓舞人心,买家正重新对开发商恢复信心。如果市场能够消化预售房屋,开发商可在2024年通过住宅销售获得新的现金流。
而消费、住宅销售“亮点”之外,可能的“短板”是,据彭蔼娆分析,第一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长出乎预料放缓至8.8%,而今年头两个月的增长为9%。但基建投资增速与第一季固定资产投资的5.1%增长相比较高。即使3月基建投资增长放缓,3月强劲的贷款增长有望加快第二季度的基建投资。
3月工业生产按年增长为3.9%,第一季度则按年增长3.0%,稍微高于前一季度的2.4%。温和增长的工业生产受美国及欧洲等外围需求减弱的影响。大多数电子产品的生产于第一季度录得收缩。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及智能设备于第一季分别下滑22.5%、14.8%及7%,也反映了美国出口禁令的影响。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分析,从国内来看,3月数据显示当前复苏迹象明确,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修复。去年最大的两个拖累项房地产和消费今年以来已经触底反弹,数据显示居民部门的投、融资以及消费正在加速修复,中国经济持续好转可期;叠加3月的出口数据大超市场预期带来惊喜,外贸承压得到一定缓解,整体中国经济复苏基本盘相对稳固,在外围衰退风险下我国经济将走出独立向好的复苏行情。
不过,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增速同比回落至-0.7%。其中基建相对较好,增速略降至8.7%继续体现较强韧性,政策扶持下基建对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效用不减;制造业增速回落至6.2%,3月PMI亦显示制造业景气度在向常态回归;房地产投资增速略下至-5.9%,房屋施工及新开工面积数据3月再度回落表现较差,但竣工及销售额等相关指标已经大幅转正,分别上涨32%、6.3%,显示房地产行业终端销售和融资改善,但投资仍疲弱,整个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仍有待修复。
正如,3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收缩5.9%,相比1~2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速蹿升,创2021年下半年以来新高,商品房销售增速小幅抬升,但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增速显著回落。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认为,这意味着,当前房地产投资修复以“保交楼”为主要特征,房企新开工意愿依然不强。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仍然具有典型的疫后修复特征,与防疫放开相关的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但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尚不够稳固。”钟正生认为。
他表示,这体现在:工业生产和投资的稳步复苏中,开始显现出若干不利迹象;房地产投资的修复仍主要受益于保交楼政策,房地产销售好转和新开工意愿提升均不稳固;居民收入信心虽明显改善,但可支配收入增长仍然未见起色,扩大居民消费仍任重道远。
二、“宏观政策下一步”
诚然,3月通胀数据欠佳,但近乎完美的信贷数据铺垫下,一季度GDP大超预期或不意外。接踵而至的思忖是:一季度的经济复苏是否可持续?何谓与之匹配的宏观政策?
市场从“4月7日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与“4月18日的财政部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可见些许端倪。
前者,会议称,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央行货政例会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这其中的重要信号是,该会议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这昭示,央行可能很清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依然不够畅通,以致于流动性出现“分流”;包括“货币供应量、社融与经济增速的匹配”和“投资仍需发力”的问题。
事实上,当3月信贷数据与通胀数据公布之后,市场哗然——不解“流动性去哪了”。按照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话说,在货币增长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货币走高,价格走低,这不是通缩,是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了价格上涨。
如此,一季度GDP超预期之下,市场寄希望宏观政策全面宽松未必可行,更多的还是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以及“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相机决策。
后者,财政方面,在财政部4月18日召开的2023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提及下阶段财政政策巩固经济回升势头的着力点。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表示,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持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有力推动了经济回稳向好;重点做好“三点”:
一是及时做好预算批复下达工作。
二是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指导地方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专项债券扩大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等的支持,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因此,财政政策上,或许已是“积极”和“加力提效”了;接下来,就看如何落实。
财政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03亿元,同比下降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4738亿元,同比增长5%。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同比下降1.4%;非税收入10634亿元,同比增长10.9%。
“3月财政收入明显好转,支出略有放缓,收支分项透露的线索与同期经济表现一致。”熊园分析,一季度整体看,财政收入完成进度好于季节性,支出端“前置发力”的特征明显。往后看,鉴于一季度GDP大超预期,全年5%左右的目标大概率能超额完成,进一步预示强刺激政策不宜期待过高。具体到财政端,稳增长、扩内需仍是首要任务。短期看,财政端有5大关注点,尤其是要紧盯4月底政治局会议、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使用情况、地方化债进展。
“总量看,3月一般财政收入明显好转,税收收入改善是主要拉动,一季度整体收入完成进度好于季节性。税收收入中,四大税种多数回落,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由负转正。”熊园分析。
不过,如果切换至一季度GDP,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各季度及2023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8%、-2.3%、3.9%、0.6%和2.2%。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具体到3月来看,各项指标延续复苏态势,同比增速大多较上月回升,但环比增速持平或回落,显示经济复苏斜率略有放缓,疫后复苏正进入第二阶段。而近段时间关于“经济是否陷入通缩”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经济恢复强度和可持续性的担忧。
“由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内生动能仍显疲弱,从政策角度看,预计政府将在前期调查研究基础上,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温彬分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欧阳晓红
相关推荐
复苏的明与暗
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明撕”与“暗战”
格力vs美的:“明撕”与“暗战”
智氪分析 | 小米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稳住了第一季度,小米的“至暗时刻”真的过去了吗?
走出至暗时刻,微博依然有近忧与远虑待解
字节跳动与腾讯的明枪暗战
换电模式背后的暗逻辑
iPhone 11暗夜绿价格跳水后,炒家盯上华为Mate30
复苏的拐点还没到
网址: 复苏的明与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