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进步往往是由市场需求来推动的,哪里有需求,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吸引大量企业的竞争,竞争带动企业盈利,不断增长的盈利驱动企业不断投入研发创新,带来更先进的技术与产品,同时推动产业链集聚,进一步带动庞大的市场需求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如果将技术与需求人为割裂开来,让技术与产品远离一个原本拥有庞大市场需求的地方,会发生什么?
很显然,当技术与庞大的需求强行割裂的时候,首先是拥有技术的公司增长会突然受阻,盈利断崖式下滑,而因为在全球其他市场根本无法填补这个庞大需求的时候,全球性技术公司还将面临裁员、收缩业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在增长期,技术人员有大把时间、大量的市场升级的需求要面对,需要持续去推进研发需求,继而带动市场产品创新不断迭代;但在存量期与市场下滑期,技术创新的上行趋势开始受阻,更多业务线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人力与技术研发资源只能留给不断缩小的市场当前最需要的项目。
因此,技术型公司也将没有动力去持续研发更高性能、更先进的产品,产品消费的驱动力熄火,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将逐步趋缓,从上行期进入到平缓期。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没错,我说的是美国的芯片企业,它正在进入恶性循环的前期阶段。
美国不断升级的芯片禁令,让中国芯片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但目前来看,它也在让美国芯片企业元气大伤。
当地时间11月2日,高通在最新的财报释放了悲观预期,2023财年第一财季收入约为92-100亿美元,大幅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20.3亿美元。高通也与苹果采取了一致的招聘冻结等措施削减开支费用。这直接引发市场担忧,高通于11月3日再度大跌超7.66%,年内跌幅扩大至42.3%,总市值缩水至116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75亿元)。
事实上,早在高通之前,与美国芯片禁令相关的大量美国芯片企业以及全球其他相关产业链公司都受到了影响,几乎面临全线下滑的境况。
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大约30家美国最大芯片企业已将第三季度收入预期从990亿美元下调至880亿美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在美国上市的半导体企业总市值已经减少了超过1.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万亿)
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10月17日报道,9月底,总部设在爱达荷州的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公司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0%。一周后,加利福尼亚州芯片设计公司超威半导体公司将第三季度销售预期下调了16%。
而美国英特尔第3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0%,净利润同比下降85%。英伟达2季度营收67亿美元,环比下降19%;净利润12.9亿美元,同比下降51%。AMD消费业务营收环比、同比跌幅分别达到了53%和40%。
暴跌之下,部分芯片企业已经扛不住了,芯片价格迎来暴跌。以美国德州仪器为例,原本定价90元的芯片现在已经跌到了10元,跌幅达到了90%。还有英伟达的显卡价格也在持续下跌,市面上囤卡的生意不再火热,只要能清理显卡库存,价格被持续压低。
此外是美国硬盘公司希捷的最新的财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只有2900 万美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是5.26 亿美元,同比大降 94%。
德银的最新研报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半导体行业的上行周期总是追寻几条规律。一是受益于重大技术创新,比如上世纪70年代VLSI的横空出世和DRAM的诞生;二是得益于关联行业的成长,比如上世纪80年代PC行业爆发和2000年前后的移动互联时代大潮。
但从今天来看,在全球性PC与移动互联网的增长下行的趋势下,美国又把中国大陆这个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进行限制。某种程度上,在市场下行期,抑制住最大市场的需求,反过来给了美国一众芯片巨头的暴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有美国媒体指出,中国占到了全球最大的芯片销售额,是世界第一的芯片消费国。中国对购买消费电子产品不再火热,所以让美企失去了芯片销售的机会。
该美媒显然是有意忽略了拜登政府禁令带来的影响,在面向人工智能、汽车、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中国广阔的市场都需要高端芯片,但包括高通与英伟达的大量高端芯片被禁止出售,关联芯片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也人为阻隔。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平均每年都要支出4000亿美元的用于进口芯片,芯片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2021年我国进口芯片数量为6355亿个,较2020年增长了16.9%,创下我国进口芯片的纪录。在整个2021年间来自中国企业的订单,吃下了全球芯片市场超60%的产能。
这其中,美国芯片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营收。在2021年,英特尔在中国收入1345亿、英伟达452亿、AMD 261亿、高通1432亿。
高通和英伟达这两家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合计增加了近120亿美元,达到约296亿美元。美国三大晶圆厂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泛林和科磊在中国的收入2021年增加了44亿美元,增幅达到44%。
根据业内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的16家半导体公司中,2021年的年收入与2019年相比猛增了320亿美元,增幅达到惊人的46%。
可以不夸张的说,美国头部芯片公司的营收利润每年差不多有近一半都是从中国挣的,这一众半导体企业的芯片都有极大的欲望想把产品卖到中国市场去的,但是美国通过芯片卡脖子压制国内芯片产业向上游产业链与尖端领域发展,制定了许多限制条款,禁止出售,这样一来,海外生产的一些芯片产品无法卖到我国,这也是全球芯片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如上来看,未来基于市场需求的压缩,裁员、收缩业务可能还会持续发生到这些芯片企业身上,目前正处于恶性循环的前期阶段。
这是否会让美国芯片企业在遭受压力之下,集体向其政府禁令施压要求取消限制,还未可知,但总的来说,这种影响与后果已经生成,时间拖的越久,未来重新面向国市场销售的机会就越小了。
参考中国过去的光伏产业,在限制之下,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国内光伏占据全球份额70%以上,芯片产业也需要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在国内也将逐步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很有可能如业内预料,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崛起,会将芯片价格打下来。
事实上,如果没有限制与禁令,在绝对的开放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中国芯片产业而言,才是真正的压制,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最尖端的芯片在美国企业手里,它的技术与产品竞争力最大,需求最大。
从中国到全球市场,基于高端市场需求,都要采用最高端的芯片来做出更好性能的产品,这导致性能更差、技术更落后的芯片没有市场需求,技术落后的芯片产业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盈利,无法持续投入足够的研发资金,进而与头部芯片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毕竟,头部芯片有市场需求,有足够的盈利,有足够的技术壁垒与研发投入,市场也将长期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
而如今,这个强者愈强的格局被美国从需求侧限制而打破了。此外,由于市场需求被拦腰砍断,盈利持续性下滑,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也将因此受阻,而市场需求持续断崖式下跌的时候,技术性公司也将面临产品卖给谁的问题。
而当全球市场芯片过剩的时候,我们的市场没有过剩,庞大的需求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必然会驱动技术创新去逐步满足需求,这个是时间问题。
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与产品则缺乏足够的产品与产业创新的动力,大量的产品没地方销售,你思考的是降价、去库存,研发技术做出来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你还有多少动力去持续研发,还有多少利润去投入研发?当市场萎缩了,技术往往也跟着陷入停滞,企业跟着收缩业务、裁员,竞争力衰退,这是基本的商业经济逻辑,也是美国芯片企业暴跌的底层逻辑。
没有市场需求的技术要面临更加残酷的现实,这是美国芯片企业未来要面对的核心难题,而这也给中国市场制造了一个竞争的真空地带。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推动,现在国内市场的需求摆在这里,庞大的需求无法满足这意味着是一个庞大的带开采的金矿,这个待开采的金矿必然会吸纳市场的技术与产业创新以及产业链的集聚,形成替代效应,这只是时间问题。
从国内来看,围绕突破光刻机的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等各种芯片路径正在推进,中芯国际正在扩产28nm,尽管前路漫漫,但国产替代的决心与斗志已经燃起来了。
此外,我们看到,目前已经有超过1400名华裔科学家归国,同时,在半导体、材料人工智能、基础科学领域,不少华裔人才也在等待,很显然,美国把市场逼出来,人为制造障碍,但人才可能会流向有市场需求、能有作为的地方。只要市场体量足够大,需求摆在这里,等着开采金矿的人才与资本、产业链都会逐步聚集。
是否能抓住当前的黄金突破时间窗口,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产业与人才,形成芯片产业链集聚,在未来3~5年持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逐步满足国内空出来的需求,决定了中国芯片企业是否能崛起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作者:王新喜,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LG退出手机市场,联想还能撑多久?
iPhone还能火多久?
债券股价暴跌前景堪忧,特斯拉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电动车冲击下,发动机附件行业还能“扛”多久?
云从科技还能卷多久?
苹果还能创新多久?
哈勃望远镜还能坚持多久?
Lyft上市次日大跌12%,美股IPO热还能持续多久?
特斯拉还能火多久?
年轻人热追数字藏品,这场投机狂欢盛宴还能火多久?
网址: 暴跌10.7万亿,还能扛多久?美国芯片企业进入恶性循环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