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作为专注处方药的线下线上医疗交付平台,圆心科技宣称构建起了“医-药-险”的服务闭环,但高达96%的收入来源却来自于卖药,但卖的越多,亏损越多。
2.亏损主要原因为处方药品采购成本高、毛利率低。过去三年零八个月,圆心科技累计亏损18.5亿元,平均每月亏4200万元、每日亏损140万元。
3.业内人士指出, 圆心科技以“药”为主的单一业务集中度偏高,“医+险”业务发展缓慢,还未形成合力发展优势。除了互联网医疗巨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冲击,圆心科技还要直面传统药店、民营医院以及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此次已经是第三次冲击IPO,能否成功,有待检验。
因疫情无法出门、避免传染等因素,人们开始将线上问诊作为一种医疗方式的补充,原本冷却的互联网医疗赛道再次被资本煮沸。
根据IT 桔子统计,2021年中国一级市场医疗健康行业发生 1577 起交易事件,交易金额近 4000 亿,交易事件实现 10 倍以上增长,交易额翻近 50倍。
面临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发展,不少企业开始走向上市之路。其中就包括,在2021年10月、今年4月两次递表失效,又于10月重新向港交所递表的圆心科技。
曾担任健一网CEO的何涛,离职后于2015年创立了圆心科技,并推出“妙手医生”在线平台。得益于那几年互联网医疗的热火劲头,圆心科技获得了资本的扶持与青睐。
但根据招股书,圆心科技近年来持续亏损,三年多时间亏了18.5亿。截止到2022年8月底,圆心科技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77亿元,按照今年8个月亏损5.3亿元估算,“余粮”只够支撑至多20个月。
此次上市,也可视为圆心科技的续命之举。
创立于2015年的圆心科技,是国内较为知名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旗下拥有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医疗科技、无界进修、圆心惠保、圆心药房八大品牌矩阵。
医药电商背景出身的何涛,以“药”为切口,围绕妙手医生这一医药电商平台逐步建立起集药品销售、智能医院、医疗保险三大业务线。具体而言,就是以卖药和线上问诊向患者提供综合服务,向医院提供信息化服务、以及向保险公司提供理赔业务和管理服务。
客观地看,“医+药+险”的模式在同类型公司里,并不算新鲜的玩法,甚至可以说是各家都在做的事情。
不过,彼时互联网医疗赛道正值创业潮,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场布局,圆心科技得到了资本青睐。成立第一年里,圆心科技就进行了两轮融资,共获得3150万元融资款,红杉资本以及腾讯旗下深圳利通都是其种子轮的投资方。
目前,圆心科技共完成了11轮融资,融资金额超60亿。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21年8月,为超15亿元F轮融资,由红杉资本、易方达、中银国际、渶策资本、未来启创等联合投资,投后估值超270亿元。
IPO前,腾讯所持圆心科技股权比例达19.55%,为最大外部股东,而圆心科技也成为了腾讯在医疗平台领域的主要投资平台。紧随腾讯之后,红杉资本持股15.74%,启明资本持股6.9%,分列第二、三位外部股东。
对外投资一直是腾讯布局其他行业的主要打法。对于前景广阔的互联网医疗赛道,阿里、京东百度、均有自建平台,拥有雄厚资本的腾讯也自然不愿错过下一个独角兽。
不过,尽管有腾讯、红杉加持,圆心科技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疫情影响下,近两年互联网医疗赛道再次被资本看好,京东健康、叮咚健康、微医趁此时机冲刺资本市场,圆心科技也于去年10月、今年4月两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两度失效后,圆心科技如今第三次冲击IPO。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赴港招股书里,圆心科技悄悄“变身”,将医疗科技公司的定位改为“医疗健康公司”,抹去了科技属性。
“港股市场对于科技公司盈利要求较高,抹去科技属性更容易通过IPO。”有医疗行业投资人士告诉凤凰网科技,去年中概股回流,导致港股市场出现扎堆上市情况,招股书失效属于正常现象。但改变公司定位,则暴露出圆心科技盈利信心不足,公司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
在何涛的构想中,“医+药+险”模式能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全流程,形成服务闭环,大幅提升就医效率。但这种理想化的情境,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已经做到,各家生存根本仍是依靠“卖药”。
招股书显示,定位于线下线上医疗交付平台的圆心科技,九成收入来自卖药。2019年-2021年,圆心科技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7.9%、97.5%、94.6%。其中,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占该业务96%营收。
但同样是卖药,同是亏损,圆心科技盈利能力却远不如同行。
2019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65%、9.17%、8.95%。相比之下,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叮当健康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23.27%、19.96%、23.46%,以及31.60%,均是圆心科技的几倍。
这背后原因在于,圆心科技主打处方药,并主张“院外医药”服务模式。
一般而言,患者凭据医院开具的处方在院外自行购药,同时药企将药品授权给院外药房,并在专业用药指导下进行销售,这被称为“处方药外流”。创立之初,圆心科技就将药店开在医院附近,通过地理优势来抢占处方药外流的市场份额。
对于患者来说,在医院看完病可以不用再排队,直接拿着药方去医院附近的药房买药,省心又方便。因而,圆心科技旗下药房大多位于医院300米或1公里内,截至今年8月,圆心科技共有205家药房距离医院300米。
与之相应的,这种拿药模式劣势也十分明显。
处方药不仅采购成本高,更是有一定政策风险。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销售成本分别为21亿元、33亿元和54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4%、90.8%和91%。
其中,处方药品采购是最大的开支分别为20.74亿元、32.46亿元和51.94亿元,占当期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8.68%、98.46%和96.08%。有从业人士告诉凤凰网科技,不同于非处方药品,处方药强依赖医生开单和药企定向授权,这需要更多的费用进行推广和维护。
此外,为了配合防止处方药外流,圆心科技旗下药店还需要提供严格的处方和和配药服务,门店平均需配备两名药师,从业经验5年以上。门店支出也拉高了成本,原本处方药毛利就低,这样导致公司利润被过度被侵蚀。
这点从财报中可以窥见。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圆心科技近年来亏损不断扩大,2019至2021年净亏损分别达到2亿元、3.6亿元、7.6亿元;今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亏损达到5.3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为4.62亿元。
按此计算,过去3年零8月,圆心科技累计亏损18.5亿元,每月亏4200万元、每日亏损140万元。
此外,药品销售利润在政策下逐渐承压,从仿制药扩充至创新药领域,这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圆心科技的药品销售。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提到,倘若监管规定出现变化或未能遵守该等监管规定,则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圆心科技行政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方面支出大幅增长,2021年这两项费用增长率分别达到145.7%和143.6%。
这也引发外界质疑,如此巨额的增长,圆心科技是否存在将医药销售成本转移为行政管理费用的问题。此前,圆心科技附属子公司因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款、建设单位未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开工、虚开发票等等理由遭遇过监管处罚。
一般而言,处方药外流市场经常出现“带金销售”现象。带金销售是指药品企给予零售终端店员的销售提成,也指企业根据医生开具该药品的处方数量给予其相应提成回报。业内人士表示,带金销售往往以虚开发票,成本转移等方式,来掩盖这部分支出。
凤凰网就此问题联系圆心科技,截至目前,未收到回应。
单一业务集中度偏高,圆心科技“医+险”发展缓慢,三大业务暂未形成合力优势。
招股书显示,今年前8月,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服务两大板块仍仅有4.7%,而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占比仍然高达95.3%。其中,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贡献了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的95%。
具体来看,供应端赋能服务方面,圆心科技2021年一共为340家医院提供技术服务,然而,其从中抽取的项目服务费仅占营收的0.1%。这样的收入,更像是花大力气帮医院信息化打杂。
保险业务也未成气候,主要是保险支付与“医”关系大,开单方是影响患者的决策人。此外,圆心科技的保险业务还存在与保险公司错位竞争的关系。
对于引以为傲的药品服务业务,圆心科技公司宣称自身模式独一无二,但面临着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众多竞争对手,无论是供应链端能力还是财力,圆心科技都难以与互联网巨头抗衡。背靠的腾讯,除了持有19.55%的股权外,没有对圆心科技实质业务有更多帮助。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圆心科技客户流失也十分明显。2019至2021年,圆心科技批发业务覆盖独立药房、医院、区域性药品经销商,客户流失率分别为17%、24%、8%。
互联网医药进入下半场,资本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还未实现自我造血的圆心科技,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而此次再战港股,能否成功IPO仍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ID:ifeng_tech),作者:蒋浇,编辑:孙祥明,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圆心科技第三次冲击IPO:月亏4200万,腾讯陪跑?
互联网医疗下半场,圆心科技三战IPO
互联网医疗下半场,圆心科技再战IPO:3年累亏13亿、卖药撑起9成营收
亏损持续扩大,科技成色不足,圆心科技再次IPO前景难测|IPO速递
IPO拆解,三次递表港交所的圆心科技,值得被看好吗
从Netflix陪跑,解构东南亚流媒体中局
当年陪跑马老师创业的人,今天陪跑赛道明星班
“陪跑”十年,米聊黯然退场
直销投标时经销商“陪跑”,业绩下滑的沃文特还有什么招?|IPO速递
内卷的618:流量贵6倍,80%商家亏钱陪跑?
网址: 圆心科技第三次冲击IPO:月亏4200万,腾讯陪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