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 12 代酷睿移动版,超过了 2018 年的 AMD 桌面旗舰处理器。
在 1 月 5 日的 2022 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英特尔发布了一大波新品,包括全新 ARC 独立显卡、12 代酷睿桌面版以及多款 12 代酷睿移动版,分为高性能 H 系列(45W)、消费级 P 系列(28W),以及面向轻薄本的 U 系列(15/9W)。
其中移动版 CPU 共计有 28 款,全系大小核设计,Intel7 工艺(10nm)打造。
在这其中,旗舰芯片 Core i9-12900HK 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它拥有 6 大 8 小 14 核心 20 线程,24MB 的 L3 缓存和最高 5 GHz 的频率,另外还集成了 96 单元核显(1.45GHz),整块 CPU 睿频功耗可达 115W。作为最高端,其任务就是要和 AMD 进行对抗。
从纸面上看,代号 Alder Lake 的 12 代酷睿相比 11 代有了重大升级。英特尔表示,i9-12900HK 在游戏方面比 i9-11980HK 快了 28%,每瓦性能相比苹果 M1Max 和 AMD Ryzen95900HX 更高。在部分 Adobe、Autodesk 软件中,i9-12900HK 比苹果 M1Max 和 AMD Ryzen95900HX 表现更佳。
那么实际表现会是如何呢?
昨天,罗马尼亚科技评论网站 Lab 501 发布了对英特尔新款移动酷睿 i9-12900HK (Alder Lake) 处理器的全球首批评论之一。包装英特尔全新的混合核心微架构,CPU 在 Cinebench R20 中成功击败了 AMD 的桌面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测试者使用的笔记本环境如下图所示:CPU 为 i9-12900HK(K 代表可超频),包括 6 个 P 核和 8 个 E 核、20 线程、24MB 三级缓存;内存为 32G DDR5-4800(2400MHz)。
首先来看 Geekbench 5 跑分,单核 1808,多核 14170。
接着在 Cinebench R15 测试(CPU)中,下图为 i9-12900HK 相关的参数配置。
测试结果显示,i9-12900HK 较上代 i9-11980HK 提升了约 15.4%,较 AMD 锐龙 9 5900HX 提升了约 18.9%。
然后在 Cinebench R20 测试(CPU)中,下图为 i9-12900HK 的相关参数配置。
测试结果显示,i9-12900HK 的得分高达 6741,这一分数高于以往任何移动版 CPU,并与桌面版 i5-12600K 相当。更是分别领先了上代 i9-11980HK 和 AMD 锐龙 9 5900HX 约 16.8% 和 28.9%。
不仅如此,i9-12900HK 还是第一个在 Cinebench R20 测试中完全击败 AMD 锐龙 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1950X 的移动 CPU,后者为桌面版 CPU,拥有 16 个 Zen 核心、180W,它的跑分略低为 6670。
最后,在 Blender 2.78c、WinRar 6.0 和 PCMark 8 三项测试中,i9-12900HK 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多个 Benchmark 的测试中,12900HK 都可以达到 5.0GHz 的标称频率极限值,不过温度最高也达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 100℃,功耗最高 113W。
不知在最终量产的电脑上,各个厂家会如何应对这样的散热压力。
原文链接:
https://next.lab501.ro/notebook/preview-intel-core-i9-12900hk/3
https://www.tomshardware.com/news/core-i9-12900hk-threadripper-1950x-cinebench-r20-benchmark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编辑:杜伟、泽南,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英特尔发布第11代酷睿移动版处理器,继续与AMD“正面刚”
12代酷睿CPU来了,这次英特尔用上「终极版」10nm工艺,游戏性能「吊打」AMD
酷睿i7-11700K跑分反超AMD,英特尔还能卷土重来吗?
拥有12代酷睿的英特尔vPro, 仍难甩开AMD
拥有12代酷睿的英特尔vPro, 仍难甩开AMD
最前线丨英特尔发布第11代酷睿处理器,办公性能是亮点
英特尔11代桌面酷睿芯片,唯一遗憾还是14nm
CES现场芯片巨头上演开年大战:AMD、英特尔、英伟达、高通展开对决
英特尔11代酷睿解析,这些“亮点”可能你还不知道
十二代酷睿来袭,英特尔能在夹攻下翻身吗?
网址: 英特尔移动版酷睿12首测:GB5多核1万4,性能超AMD达29%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