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又到年底,又是互联网公司的传统裁员季。
每到这个时候,互联网行业总是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被裁,也都担心公司的发展出了问题。
加上互联网行业中,包括在线教育和游戏都在政策打击的重点方向,所以很多人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互联网行业,还值得我们加入吗?
这个问题容我卖个关子,我还得再收集一波资料,然后再做判断。也欢迎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们给我提供一下你的案例故事,丰富一点我的数据库。
今天谈另一个话题:
有小伙伴对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感到困惑,认为一家真正有凝聚力的公司
一些互联网企业裁员,他们为什么不采取大家都降薪一半,不裁员,共渡时艰,这样企业文化才有力量呀?
坦白说,2018年时我的项目被裁,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是逃脱出当事人的身份之后,再看裁员,就会更加客观公允一点。
我讲两个外国企业的案例,来佐证我的观点。我想到几个国外公司大面积降薪的真实案例,案例的结果大不相同,正好能解答这个疑问,就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见解吧。
案例一:美国制造工厂Barry Wehmiller
之前听过领导力专家 Simon Sinek的TED演讲,讲过一个全员降薪的案例,一度听得我热泪盈眶。
美国一家制造业工厂Barry Wehmiller,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夜之间损失30%的订单。
这对生产型企业是致命打击,这意味着公司负担不起员工工资了。
为了节约1000万的人员成本,公司董事会开始讨论裁员计划,但公司老板Bob拒绝裁员:
他不相信人头(headcount)能解决问题,他认为人心(heartcount)才有价值。
(这句话听得我热泪盈眶)
但仍要控制成本,所以公司推出了休假计划:
公司从上到下,从CEO到前台,每人都要接受为期四周的无薪休假计划。员工自己挑时间休,不用一次性休完。
Bob在宣布计划时说:
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相比完全牺牲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要好很多。
员工士气也因此上升,最后公司节约了2000万。
不仅如此,出乎意料的是,员工开始互相帮助交易无薪年假。
家庭条件更好的同事向家庭条件较差的同事购买年假。
我休五周,这样我隔壁桌养了三个娃的父亲就可以只休三周。
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员工,往往是薪资更高的员工,当这些员工休无薪假期的时候,公司节约的成本更高了。
我是2016年看的视频,2018年互联网寒冬裁员的时候,我就想: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不能效仿这样的案例,不能搞个全员降薪,共度时艰?
后来冷静下来,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会在降薪时选择留下?
回看了Barry Wehmiller工厂的案例,发现有两个特点:
大环境恶劣导致的裁员,全行业无差别被打击,人才无处可去;
制造业,人才对于业务的影响没有互联网那么大。
之后不久,我又读到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案例:
案例二:美国某电话销售公司
这是一个集团企业,旗下有6个 call center 销售子公司,一共2033名员工。
因为业绩问题,公司决定全员降薪,方式是降低电话销售的提成——之前电话销售的收入平均在17.3美元/小时,在降低提成之后,平均收入降低到15美金/小时。
但是降薪先在6个团队中的1个子公司落地,其他5个暂时不动——这意味着被降薪的员工有的选,可以不接受降薪,跳槽加入其他公司。
果然,降薪带来的结果是:
高绩效员工在逃离;
高绩效员工的逃离,导致公司收入进一步下滑
在降薪政策宣布之后,被公司认为是「高绩效」的员工(绩效高于平均20%-25%的员工),逃离公司的比例,相比普通员工,整整高出 28%。
而这些员工的离开,预计会导致公司收入在未来5个月内降低 6%。
几个月后,其他子公司开始降薪,员工离职率就下降了很多。
毕竟,这个圈子不大,员工都意识到,去哪里可能都要降薪,他们可选择的范围也不多了,也就不再做跳槽打算了。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调研总喜欢选择:为什么选择电话销售?
主要是因为业绩比较好衡量,没有太多的干扰因素。
但电话销售不像大部分行业人才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有不错的沟通技能,销售技巧,对销售产品的理解,但也不算是无法取代的核心人才。
回归到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不全员降薪?
部分互联网公司受到了影响,比如视频领域的爱奇艺,快手的短视频出海业务,去肥増瘦的字节广告业务,以及在线教育的所有公司。
但是,这个市场上依然有活的还不错的公司,希望吸引来优秀的人才,从财报来看,腾讯、阿里、小米、知乎、B站都做得不错。
优秀的人才在哪里都能拿到高薪,而失去优秀人才的互联网公司很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
直到最后公司关张。
按照劳动法规定,薪水是在劳动合同里提前规定好的。唯一可以钻的空子,是在奖金和提成上,这是可以按照公司的现实情况调整的。
此外,降薪意味着公司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人心思动,到底有多少精力继续投入在业务上,工作效率是否会下降,会不会偷偷更新简历?
而且,我们都知道,越厉害的员工,跑的越快。
当然,裁员也打击士气,但裁员时员工跑路,做决定的是企业。
而且,裁员有一个后手,很多公司需要过量裁员,为留下的人省出足够的预算来激励他们。
我分享过这种裁员策略:
如果经过测算,你需要裁掉500人,那么建议你在做裁员计划的时候,裁500人以上,比如600人。
本质上说裁员是为了控制成本,要把从员工薪资上的钱挪到更加重要的地方。
如果裁员不到位,往往会在裁员后发现,各个团队手里没有足够的钱做项目或者变成奖金激励剩下的员工,团队还是死路一条。
这时候,企业就发现不得不再裁第二波,每一波裁员都是对员工心理的严重消耗,那时候,你会发现公司员工的心气就没了。
天天想的就是看看有什么公司在招人,也没心思干活了。
与其裁500人,大家一起恐慌沉沦,不如裁掉600人,多余的预算拿来激励剩下的员工,我们再搏一把,赢了一起别墅靠海,输了一起更新简历。
降薪的时候,谁走公司做不了主,大概率走的都是优秀顶尖的人才,因为他们在哪里都有机会,甚至有高薪的机会。
而裁员的时候,公司是占主动的,「理论上」说公司会裁掉低绩效的员工,留下高绩效的员工,做最后一搏,或许有翻身的可能性。
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也有公司裁员时留下了关系户,最后把公司折腾死的案例。
对于职场人来说,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
无论是裁员,还是公司变革,都是有征兆的。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征兆,及时作出针对性预案。
举个例子,年初的时候,面试过一个字节大力教育的年轻人,当时还没过年,远没有到国家治理在线教育的时候,但是她着急跳槽出来,问她什么原因。
她说:公司从去年年底就不再给研发资源,所有的产研项目停滞。相反,一味推运营干活,销售变现,这怎么看也不是一个成长型业务,倒像是一个割一波韭菜就得撤的局面。
这个细节让她感觉情况不对,结果也和她预想的一样,年中政策出炉,在线教育大量裁员,而她因为跑得早,机会多。跑得晚的,就算拿到n+1,也要待业好久,直接影响未来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瞎说职场”(ID:HRInsight),作者:Sean Ye,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降薪与裁员二选一,CEO怎么选?
超级观点 | 极致降低成本,裁员不是唯一的方式
全球裁员数千人,CEO主动降薪,Uber还能盈利吗
优信降薪、瓜子裁员,疫情之下二手车行业收缩
二手车行业收缩抗疫:优信降薪超20% 瓜子 大搜车裁员
优信:没裁员,降薪举措取得了大多数同事理解
新潮传媒开工首日裁员500人,高管集体降薪20% | 钛快讯
从备受期待到裁员降薪,上线2个月的QUIBI发生了什么?
货拉拉CEO:业务量已恢复20%,坚持不裁员不降薪
VC/PE圈降薪第一枪,淡马锡宣布:全员冻薪1年,高管自愿减工资
网址: 为什么公司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