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当中国观众不“认识”美国大片

当中国观众不“认识”美国大片

分化。

对于影迷来说,《沙丘》是一部年度期待佳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沙丘》只是一部等待旧矣的好莱坞大片。对于传奇影业来说,《沙丘》是未来“大片”的起手势,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沙丘》实在是太过于“陌生”了。

就是这样的评价分化,将《沙丘》“架在了”中国电影市场。但很显然,《沙丘》的争议显然不够大,原因在于这部影片的名气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还不够响。即便是上映首日,《沙丘》在排片占比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被上映了23天的《长津湖》挑落马下。带着略显分化的口碑,《沙丘》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一部2亿体量的“进口(不大)片”。

很多影迷再次为《沙丘》鸣不平,同样的“反抗”在上半年的《指环王》重映时也出现过。影迷认为普通观众不懂“经典”,普通观众反嘲“经典就这?”。这场争论根本就不可能有结局,原因就在于双方对于“优秀”的标准早就已经分道扬镳。

如今的美国大片,不再是普通观众所熟知的“爽片”。尽管普通观众对于美国爽片也早就无感麻木,但当所谓“大片”缺乏了爽的基因,带着文艺(沉闷)、史诗(冗长)朝着观众走来,观众照样不会因为所谓的高级感欣然买单。

但对于影迷和美国“大片工厂”来说,大片也该有突破了。一味的制造“爽片”显然不能一直满足越来越挑剔的全球观众,而从影史的角度来说那些“史诗经典”无一不是通过“反当下大片”才被后人追捧。

就是在大片“共识”上的分化,造就了如今评价上的“分化”。

1 观众的“沙丘”

“我知道很厉害,但不是我喜欢的厉害”。

《沙丘》在目前国内的表现,放在任何一个维度上都是平平无奇,但关于口碑的争议却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个“小高潮”。不理智的普通观众痛斥这是一部“烂片”,而稍微理智的普通观众会用“高级感”来装饰一下,“影片虽然高级,但我还是爱不起来。”

在之前《指环王》重映的时候,实际上“烂片攻击”远比《沙丘》要大的多,尤其是戴着“经典滤镜”会让口碑反噬变得更加激烈。当时,不少影迷开始保护经典。认为这些所谓的00后,所谓的观众,连基本信息都没搞清楚就买票入场。

但如果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经典”只卖票给懂内容的影迷,搞不清楚基本信息就不买票看片。那么,影迷就必然又会发出另一种声讨“经典在现在都开始遇冷了,这些所谓的00后连经典都不看了”。

影迷将“原罪”怪罪于短视频、怪罪于短平快的“快餐文化”。从根本上来说,这并没有错,的确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观众对于史诗、对于经典是有接受门槛的。但这种怪罪实际上也有自己的“原罪”,难道所谓的“时代史诗”、“经典大片”都能让当下的所有人都拍手称快吗?

对于当下市场的主力观众来说,绝大多数是美国爽片伴随成长的。他们对于所谓“大片”的关键词是“爽”,这个爽又可以分为视觉爽、节奏爽、故事爽、人物爽、主题爽。尽管连续10年的“爽片轰炸”一度让中国观众也开始无感,但并不意味着观众转头就能接受沉闷、冗长的《沙丘》式的大片。

尤其是在电影上映前,电影的预告海报里还是满满的“爽片词汇”,而走入影院所谓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里都很难和观众脑海中的“爽”发生精准碰撞。自然,差评也就随之而来。

影迷对于《沙丘》的喜爱不难理解,作为欧美影响最为深远,也是改编难度最大的科幻原著,《沙丘》的完成度的确能够让人满意。但是喜欢和讨厌,从来就不冲突。影迷和普通观众的评价标准,也从来都不一致。

2 时代的“星战”

一代“星战”有一代“星战”的基因。

对于《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来说,《沙丘》显然有他明显的个人风格。54岁的维伦纽瓦算不上新导演,此前在2010年执导的《焦土之城》代表加拿大入围了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角逐。

2016年和2017年,维伦纽瓦连续两年带来了“大片”,《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给他带来了极高的业内赞誉,两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有7.8分和8.3分。但是《降临》在2017年初在国内上映票房1.09亿,《银翼杀手2049》在当年的10月上映票房7695.9万,两部影片的猫眼观众评分分别为7.8分和7.3分。

票房成绩和观众评分当然不是评价一个导演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放在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执导的又是好莱坞大制作,尽管这不能成为维伦纽瓦导演能力的评价坐标系,但足以说明维伦纽瓦的导演风格一直都不对中国普通观众的口味。

而在维伦纽瓦本人看来,《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都是他为了执导《沙丘》所做的准备。所以,《沙丘》如今的整体风格是非常“维伦纽瓦式”的。如果说《沙丘》是时代的”星战”,156分钟的片长、反高潮式的故事推进以及反大片结构的平淡和大量壁垒性的文化属性就是它的“基因”。

作为改编难度极大的科幻小说,原著中有大量很难进行影像化呈现的场景。而且极其庞大的世界观甚至让一部156分钟的电影仅仅是“一切的开始”。从导演的角度来说,《沙丘》的挑战性可能会改变他的整个导演生涯,一旦能够取得成功对他的影史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导演邀请曾执笔《阿甘正传》、《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艾瑞克·罗斯与《普罗米修斯》的乔·斯派茨共同改编剧本。而从最终的呈现上来说,《沙丘》目前也仅仅将第一部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在了银幕上,而关于第一部小说的后半部分以及第二部小说都在导演未来的计划里,所以《沙丘》最起码是三部曲起步。

从电影的整个体量来看,的确是时代的“星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体量,指望观众做足了功课走进影院抱着“朝圣”的心态欣赏可能是未来的经典,这也是天方夜谭。普通观众对于电影本能的消费需求和影迷对于电影的“艺术欣赏”,不能粗暴的拉在一条线上进行评价。是否是经典的根本,在于未来普通观众和影迷对于艺术评价的标准是否存在一定的交集,而不是当下两者的声量是否足够有压倒性的优势。

3 大片可能越来越难了

对于“优秀”标准的分道扬镳。

在中国市场最狂放的年代,观众对于“美国大片”的排斥在不断累积。那个时候的“美国大片”,内容上的空洞乏味成为了被攻击的典型。尽管不少系列片在全球市场的票房依旧可观,但好莱坞也清楚这种“爆米花”很难持续再生产。

于是,这几年的好莱坞对于“大片”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沙丘》尽管没能如导演所愿通过套拍的模式一口气制作两部,但是也通过1.65亿美金实打实给予支持。尽管从制作成本的“标尺”来看,1.65亿美金算不上高的离谱,但是要考虑到《沙丘》的风险性,这仍然是极其大胆的投资。

如今,《沙丘》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2亿美金,但目前但票房成绩以及院网同步能否给片方继续制作的勇气却不得而知。不过,对于目前的好莱坞来说,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反大片运动”。

一些“爆米花”为起点的系列片逐渐完成“历史使命”,多个系列迎来了终局。而新开启的大片则加入了极强的文化属性,在影片的气质上也开始反“结构”。虽然这批新大片依然能为观众提供极大化的视觉美感,但因为在故事上的“反高潮”和文化上的“高壁垒”的确有很大的风险。

去年,诺兰的《信条》从实际的口碑评价来说,诺兰的作品不可能没有争议,对于普通观众的“高门槛”必然会出现口碑上的分化。最终,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票房不足5亿,但却已经是去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进口片的票房冠军。

今年,普通观众所“熟悉”的《速度与激情9》为进口片找回了颜面,累计综合票房13.9亿,排在目前年度票房的第五位;《哥斯拉大战金刚》也拿下了12.3亿,排在了年度票房的第八位。但进口片季军《失控玩家》则只有6.12亿,同样的成绩放在2019年的话都排在进口片十名开外了。

如今的中国观众,对于空洞无脑的“爆米花续集”反感至极,但对于沉闷冗长的“新经典”也冷漠无情。在双向“反感”下,进口片在内地的地位也一减再减。截止到今年的9月底,好莱坞进口片在内地票房的占比只在10%左右。

但是熟知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结构的基本都知道,在鼎盛期进口片占比一度高达六成,即便细化到好莱坞进口片,2019年进口片前三名《复联4》、《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蜘蛛侠:英雄远征》累计票房超过了70亿;2018年,《复联3》、《海王》、《毒液》累计票房达到了近63亿。

好莱坞必须需要“新经典”来支撑其未来的“大片宇宙”,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高文化壁垒、反结构叙事、反高潮“长片”是必然很难有大市场的。即便这些影片的艺术成就再高、视觉美感再突出、世界观再庞大,但本质上这都不是中国观众“认识”的美国大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悦幕中国电影观察”(ID:yuemuchina),作者:泽一,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当中国观众不“认识”美国大片
没有观众没有新片:美国电影院的悲情寒冬
当天气预报用上AR特效,主持人和观众都疯狂了
春节档票房创了纪录,但中国观众只是偶尔看看电影
投资仅为好莱坞大片1/4 是什么让《流浪地球》燃爆
看《沙丘》睡着了,是观众的损失吗?
最前线 | 苹果官宣2020新春大片《女儿》:周迅主演,iPhone 11 Pro拍摄
这届抖音年轻人,把短视频搞成了艺术大片
22部分账大片票房仅21亿,好莱坞陷质量危机
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网址: 当中国观众不“认识”美国大片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