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星电子将推进手机终端设计的多样化。一方面,将停止推出旗舰机型“Galaxy Note”,另一方面,推出2款折叠屏手机。还将开发采用可环绕显示屏的新机型。在中国的小米等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三星将借助用自主技术更新设计的新机型进行对抗。
三星10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9月合并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8%,增至15.8万亿韩元。营业收入增长9%,增至73万亿韩元,按季度计算创出历史新高。三星并未透露各部门的业绩,但是有进投资证券的统计显示,半导体部门拉动了营收和利润增长。
三星手机部门一把手卢泰文把2款折叠屏手机定位为年底商战的主打产品
在三星的各部门之中,与此前预测相比显得强劲的是手机部门。三星在初春发布“Galaxy S系列”,在夏季发布“Galaxy Note系列”,每年2次发布旗舰机型。从Note系列(屏幕尺寸为6.7英寸和6.9英寸)来看,彰显与屏幕变大的S系列的差异变得困难,2021年将停止发布。这对于三星7~9月业绩的影响受到关注。
弥补Note留下的空缺的是8月同时上市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3”和“Galaxy Z Flip3”这2个机型。
“以20~30多岁女性为中心,引发巨大反响”。三星10月6日宣布,两款手机的韩国国内销量合计达到100万部。据称2个机型的合计销量在上市后1个多月便突破100万部,在三星的众多机型之中处于第3高水平。
三星的折叠屏手机
这2款手机展开时的屏幕尺寸分别为7.6英寸、6.7英寸,折叠起来后尺寸更紧凑等因素似乎得到积极评价。
在发布产品时,三星手机部门负责人卢泰文提出推进“折叠屏手机的大众化”,针对Flip3,定价比此前机型降低28%,低于1000美元。为了瞄准对时尚敏感的消费者,推出了7种配色。
Flip3在欧美市场也受到欢迎。SK证券预测称,年内将在世界供应800万部。虽然只占到三星手机年供货量(2.5亿部)的很小一部分,但卢泰文社长干劲十足地表示,“将通过汇聚创新技术的Z系列,不断开辟手机的新领域”。
香港调查公司Counterpoint估算称,2021年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将为上年3倍,达到900万部。美国调查公司DSCC以苹果推出折叠屏手机为前提预测称,到2025年将增至2021年预期销量的6.4倍,达到6600万部。
在手机显示屏领域同样位居世界第一的三星还在准备“新一代折叠屏手机”。据悉,2021年夏季三星已在韩国和欧美国家申请注册了“Galaxy Z Roll”商标。估计指的是卷轴式伸缩屏,三星将以显示屏技术为基础,大幅改变此前千篇一律的手机设计。
三星从更新手机设计寻找出路的背景是中国企业的紧追。小米、OPPO等企业在中国、印度和新兴国家的份额仍在不断增加。调查公司Counterpoint的月度份额数据显示,6月小米首次超越三星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另外在收益方面,三星被专注于高价位机型的苹果远远甩在身后。苹果通过手机、操作系统、APP来吸引消费者。三星存在危机感,认为如果不继续提高手机的吸引力,就无法甩开紧追的中国企业。
要生产折叠屏手机,实现弯曲显示屏的技术实力不可或缺。三星的研发实力将发挥作用,包括可弯曲近180度的超薄玻璃加工技术,以及耐久性高的发光材料等。
虽然小米和华为等中国企业也推出了折叠屏手机,但有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技术实力存在差距)良品率很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收益”。
三星自己生产半导体和显示屏。在竞争对手为半导体采购苦恼不已的形势下,三星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三星将运用高超的技术实力和采购能力,实现最终产品的革新,做好与对手展开竞争的准备。
今后要加快折叠屏手机的普及,关键在于增加可有效利用手机形状的APP。使用线上会议APP“Zoom”时,把手机屏幕90度立起后,屏幕布局会自动切换,以便进行视频通话。但这样的APP仍十分有限。
为了开发便于在折叠屏手机上使用的APP,三星正在与谷歌、微软等企业展开合作。今后,还需要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平台和游戏等方面扩充可发挥手机特性的功能和操作性,这是折叠屏手机在手机市场扎根的条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细川幸太郎,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三星转向用折叠屏手机应对中企猛追
折叠屏手机阵亡,三星的手机梦会不会被彻底折叠?
两款折叠屏手机预订量超百万,三星重回中国有戏了?
三星折叠屏手机评测故障频出,临时取消中国发布会
焦点分析 | 怕碎屏,更怕买不到,华为三星折叠手机“浴火重生”
折叠屏手机如何「闹革命」
当小米补齐折叠屏和电动车:衣食住行将是手机厂商必争之地
折叠屏手机还没普及,折叠屏就要换代了?
最前线 | 三星第二款折叠屏手机曝光,或抢先进入商用阶段
三星公布折叠屏手机问题初步调查结果,发布会确认将延期举行
网址: 三星转向用折叠屏手机应对中企猛追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