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这届音综是被观众耽误的吗?

这届音综是被观众耽误的吗?

最近,国内音综齐齐来赶集,除了像《明日创作计划》这类已成系列的大IP之外,又新增了像湖南卫视的《宝藏歌手》、腾讯视频的《黑怕女孩》以及B站的《我的音乐你听吗》等等。 

这些节目为音乐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音乐舞台,但同时专业评委和普通观众的审美差异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前段时间曾轶可在《黑怕女孩》中说的这两段话,更是再次将一个当今国内音综普遍面临的课题推上了热搜: 

“我觉得从最开始,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莫名其妙,就是这个观众,哪里找来的。” 

“你可以找观众,但你一定要懂得音乐的观众,因为节目的使命是什么,树立音乐的审美,引领中国的黑怕,中国的音乐去走向一个更好的地方。”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一个叫做 #音乐类节目观众需要懂音乐吗#  的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的热搜趋势榜。 

此类疑问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这么正式的提出了,甚至还衍生出了“这届观众不行”的梗。难道这届音综是被观众耽误的? 

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局的评分

“看来和弦中的‘意外’打动了老师,却没有打动观众。” 

叶子洋在《明日创作计划》的海选现场带来了一首自弹自唱的原创歌曲《It Doesn't Matter》,整首曲子听下来虽然说不上惊艳,但也足够看出叶子洋本身作为一个乐手的基本功。邓紫棋在点评时,也着重提到了他巧妙运用“降7”,为耳朵提神的第二段和弦走向。 

展开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节目的评分制度。今年的“明日”海选采取的是观众+评审的双评分制度,六位导师中有五人给“同意”就算通过,或者200位现场观众中有150人为你投票就算通过。两者得其一,就能晋级。 

海选现场总共有六位评审,五位都是专业音乐人。叶子洋表演完后,五位老师给出了“同意”,却只在观众评分环节中拿到了128票。 

在《明日创作计划》中,类似于这样评审和观众评分产生极大分歧的场面还有很多,甚至在节目第三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评审评分低,但选手却在观众评分后直接逆袭的情况。 

《我的音乐你听吗》在海选阶段没有刻意突出打分的差异,但也很明显,旋律上口、舞台讨喜的选手更容易取得观众的喜爱。像Matt吕彦良等偏技术流、可听性一般的选手,观众打分就吃亏一些。 

Chainhaha倩芸在第二期节目里,带来了一首叫《圆圆》的原创歌曲。鲜听团(节目中的专业评审)打分尚且排名第五,但由于观光团(现场观众)打分过低,以至于Chainhaha倩芸最后在全场演出综合评比中位列倒数第一。 

不仅在节目中如此,Chainhaha倩芸在网上也招致了两极化的评价。有人觉得她过于自我,有人觉得是现场观众审美不行。 

显然,在各类音综中,最为评审的专业音乐人往往期望听到音乐中更多的意外,对明显的套路歌曲不感兴趣。但各种1645之类的套路歌曲,反而容易被观众投出高票。这种情况多到让人开始怀疑,差异性是否是评审和观众之间天然存在的? 

再来说个曾经的例子。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痛仰乐队和面孔乐队对决的那期,也是因为此类现象,乐迷们在网上拉扯了好几个回合。当时两支乐队需要分别改编王菲的《我愿意》和《流年》,痛仰乐队选择了以更平缓内敛的形式演绎《我愿意》,面孔乐队则选用了更爆裂热情的形式演绎《流年》。 

当时,《我愿意》的原版制作人张亚东以及伯克利学子欧阳娜娜都对痛仰乐队在《我愿意》中,“半音”的运用手法赞不绝口;旺福乐队的主唱/吉他手小民更是觉得这一版“吉他编曲中的每一个音都不能少,我真的觉得是最高境界了”,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版本。 

即便如此,痛仰乐队还是在乐迷投票环节,以19票的大分差输给了面孔乐队。 

无论是叶子洋的“降7”、Chainhaha倩芸的小众,还是痛仰乐队的“半音”,这些可能都不是观众会在打分时注意和考虑的点。而这些却恰恰是在评审眼里,足以裁决一首音乐作品够不够专业,或者说唱作人够不够有才的关键点。 

让一群看热闹的外行来决定内行的去留,光是想想,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到底是如何发展成了现如今大多数音综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状呢? 

熊掌和鱼都不能丢的现状

从早年的电视选秀到如今的全网选秀,发生巨大变化的不止是播出渠道的更替,还有选手去留决定权的交接。 

在现在的音综里,导师更多的作用是为节目吸引更多的关注、专业知识的解释以及辅佐选手比赛等,相比观众,他们的投票权已经被大范围的弱化。他们真正能决定一个选手去留的权限也越来越少,评判的权力主要还是交给了观众。 

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当下音乐环境中,审美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按常理来论,观众评分主要看的是个人喜好,评委评分主要看的是专业度,一个来看演出,一个来收作业。专业人士希望寻找到在音乐里有新意、有突破的选手,但普通听众则更容易接受简单上头、容易理解又好蹦的音乐。 

夹在中间的音综,就从本来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出题人身份,被迫纷纷走上了一条必须要皆得鱼和熊掌的道路,才能勉强从中求存。由此,就直接导致了两个群体的评分频繁地在节目中出现分叉。换个角度来看,抛开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两极化审美的正面较量也成为了当下音综的一大看点。 

加速这一现状的场外矛盾被激化的主要原因,则是现场观众和荧幕前观众的情绪差以及录制现场和播出后的内容差。 

这两点综合下来,也可粗略地理解为体验感上的差距,最好理解的例子就是在“歌手”录制现场的观众反应和在家看电视的大众反应差。大多数人在看到镜头扫过的那一个个激动落泪的现场观众时,内心可能都是毫无起伏,甚至是有些不能理解的。 

实际上,大多数音综的录制时间都是在晚上,而且为了保证比赛的连贯性,一录就很容易录到深更半夜。不像家中坐的观众可以连续看完好几个选手舞台,现场观众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在录制现场,不知所云地等待下一个流程的到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热闹易听的舞台难免会更容易受到青睐。 

在《偶像练习生》的海选环节中,就出现过这样一幕。当时节目已经录制到了凌晨,无论是选手还是导师都已经开始出现了疲态,甚至已经有选手扛不住困意,在镜头前打起了瞌睡。就在这时,泰国选手黄书豪带着他欢快的“jiajiajialejia”登场了。 

整个录制现场的氛围都被这个演出重新拉了起来,甚至在全场选手和导师的强烈要求下,黄书豪带领着所有人在现场蹦起了迪。导师之一的欧阳靖更是直呼:“我相信我们大家(现在)都需要这个演出!” 

连参加比赛的选手和导师们都容易在那样疲惫的情况下,被一首简单易懂的歌曲带动情绪,更何况是普通的观众呢? 

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综艺也针对这些新的变化逐步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明日创作计划》海选中的30秒highlight试听环节。在赛制上,对怎么分配观众和导师的评分,不同节目也都开始有了不同的比例调整。这些都是音综应对当下变化、平衡赛制所做的尝试,虽然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不成熟的点,但至少足以证明,大家并没有毫无作为的任这一现象和其延伸出的矛盾继续恶化。 

且行且珍惜

只要不是纯粹为了自娱自乐,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是需要直面市场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点。 

关键在于好音乐和市场本身并不是对立的,随着选择权下放,终端的观众跟在节目中一样,拥有越来越重的选择权。音乐人在保留住自己的专业度和个人风格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受众和传播端的需求,虽然不是强硬的甲乙方关系,但也算得是合作伙伴吧。 

但同时,综艺还是有责任引领市场的审美,除了一味迁就市场需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像给“野生唱作人”提供舞台的《明日创作计划》,或者专注于Z世代音乐人的《我的音乐你听吗》,都是在极力地为受众提供更多、更新的音乐选择。 

除了专业度,导师们也开始在节目中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选手们提出更适用于市场的建议。一首简单的歌和一首复杂的歌在交付给观众后,本质上看的还是一个情感感染力。实际上,把一首简单的歌写得动人,也是考验音乐人才华和功底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明日创作计划》中,王源作为节目的选手老师之一,后台采访时,也提到过这个观点。在说到选手要不要买菜的那首写给妈妈的《艳丽芬芳》时,他说他觉得这种题材的歌曲其实很难写,首先要有足够抓耳的旋律,其次就是歌词要够准确、够质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 

这样题材的作品如果在旋律上,来个几个八度的大起伏,顺带再塞一堆生僻字或者普通人很难即时理解的华丽词藻的话,歌曲中那份纯粹的情感反而会被冲淡。音乐作品当然要够专业,但喧宾夺主就不好了。 

毕竟,观众的审美的确需要被引导,但显然最好的方式绝对不是拖拽式的,那样只会让两极分化的情况恶化。 

话再说回来,相对于日韩或者欧美来说,我们的打歌舞台也好,为音乐人提供专业舞台的渠道也好,都要少得多。无论是过于强调专业度,还是过于迎合市场,都只会走向某个极端。而且就现在的打分架构来看,对于选手来说,一个出圈的机会可能比冠军之位要重要得多。 

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在已经累积出了一定选择数量后的音综市场,终究会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道路。多给一些试错和调整的空间,才是能加快彼此成长步伐的最好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九鱼,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这届音综是被观众耽误的吗?
为什么这届《歌手2019》病恹恹?
这届抖音年轻人,把短视频搞成了艺术大片
这届年轻人的“倍速追剧”人生:我为人民看烂片啊
抖音上的新德云
难看?豆瓣3.3?这届美食综艺怎么了
这届虚拟偶像,已经沦为资本的“打工人”了?
偶像选秀刷屏后 原创音乐网综《我是唱作人》会火吗
这届年轻人被“炒”文化给盘了
进军长视频,B站与西瓜视频为何纷纷瞄准音综?

网址: 这届音综是被观众耽误的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