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看到灾情新闻我就焦虑、失眠,怎么办?

看到灾情新闻我就焦虑、失眠,怎么办?

河南暴雨成灾的新闻突然间挤满了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空间。我们看到车辆被洪水卷走,看到乘客被困狭小的车厢,看到因断电面临生命危险的病患,也看到来自各地不遗余力的帮助。

眼睛离开屏幕的时候,人们却感到了深深的焦虑:不知道河南同胞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挨饿?灾害还要持续多久?灾害过去后,他们要多久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这种焦虑出现在受灾同胞中,也出现在接触了灾害新闻的其他人身上。其实,每当一场严重的、会波及到许多人生命的灾难发生,人们都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但“正常”的反应:有些人会感到恐惧、无助、悲伤、愤怒;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比如疲倦、发抖、失眠、心神不宁、呼吸困难、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这些情况叫做“应激反应”。

你也因为河南的暴雨灾害感到焦虑吗?丨pexels

对于应激反应的机制和过程的认识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系列研究。目前认为,应激反应的出现通常会遵循警戒—抵抗—耗竭三个阶段顺序,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应对缓解方式。愿你认识到此刻自身和周围人已经产生的反应和未来可能有的反应,做出积极应对。

事件发生之初,身体全力适应

灾区同胞逃离避灾、受困乘客砸窗逃生,远方的各地群众则坐立难安,不停刷手机,对国际局势、明星八卦等往日热点也不再关注。这些现象对应了应激反应第一阶段的“警戒反应”。

当遭遇突发事件,当事人通常首先表现为警觉性、敏感性增高,同时调动自我控制能力,以满足针对外部事件采用各种应对手段的要求

如果在此阶段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眠、消化道或身体其他方面不适,社交和工作受到影响,则说明采取的适应手段没有取得成效,原有的内心防御机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对危机事件进行了不恰当的思维判断,导致心理情绪失衡。

消化道不适也是此阶段可能的表现之一 | pixabay

譬如幸存者亲历生死后除了普遍感受到心有余悸,也可能会自觉苟活对不起死者而产生自责自罪,进而导致抑郁甚至消极自杀;而罹难者家属除了可能会有的焦急、哀伤情绪体验,也可能因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而导致愤怒、指责救援者甚至产生辱骂、攻击行为。

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事件发生早期,比如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这或许能解释此次灾情爆发初期,人们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与情感体验。

但是,在得到包括人员、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支持后,这一系列情绪反应通常会在数小时至一周后迅速缓解

给不同人群不同的支持

因此,为了应对灾情这一突发事件,除了尽快提供各种实质性资源保障措施以抗击灾情、消除应激源外,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针对普通人群发布客观、真实资料及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满足信息支持也非常必要。

对于在应激源下暴露程度不同的人群,应当采取的行为措施也各不相同。

对于直接和间接暴露于应激源的人群

灾区同胞、抢险的工作人员等属于直接暴露于应激源下的人员,他们在危机开始阶段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应当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尽可能采用安抚、暗示、保证、疏泄、镇静药物等支持性技术方法,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水平,使其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而对于以上人员的近亲属等间接暴露于应激源的人群,其焦虑水平管理也同样不能忽视。除了给予安全性评估和必要的安抚、疏导等正面心理支持,也须重视健康和安全教育,并协助他们与外界或亲人的信息沟通,避免产生对未来的过度乐观或悲观期望

7月21日,驻扎在开封地区的空降兵某旅官兵冒雨在贾鲁河祥符区段加固堤坝丨新华社发(李志伟 摄)

以上这两类人群的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通常都需要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下有序展开,救援者往往由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经历或救援经验的专家组成。一方面灾难早期往往困难重重,诸如物资不足、交通不畅等常见问题限制了灾区人员进入;另一方面,这些心理救援人员也将直面应激,这就需要救援者具有更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其他社会大众

其他社会大众,则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具体做法包括:

远离应激源——待在家里,了解一下必要的新闻通报即可,少看各种带有情绪性的传闻;

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家中保持合理饮食和良好作息,该吃吃,该睡睡,不要老是刷手机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多和亲友闲聊打发时间,表达和疏泄情绪,也可以一起做些愉快的事情,减轻压力,比如提高一下厨艺;

抽烟喝酒能减压的说法就别信了,过多的酒精和尼古丁摄入不利身体健康,也极大地影响情绪。

未来一段时间,大家更需守望相助

然而也有部分当事者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就会随着应激继续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抵抗期:个体竭力设法利用既有资源和手段,避免倦怠等适应不良状态的发生,心理行为趋于僵化,偏执于某种防御机制的使用

严重者则会由于手段无效而在连续极度应激后进入第三阶段——耗竭期,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发生心理崩溃,表现为极度淡漠、木僵状态

这些情形通常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较晚时间出现,因此也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更需要大家守望相助,及时发现周围人身上的情绪和行为,确保他们的安全,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介入。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Beagly G.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the rat[J]. J Comp Physiol Psychol,1975,88(2):534-5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卓恺明,编辑:odette,李小葵,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看到灾情新闻我就焦虑、失眠,怎么办?
褪黑素、睡眠课,正在收割3亿“失眠人”的焦虑
关注2亿失眠人群,「入眠」想用数字疗法解决失眠
失眠的90后,不惜砸钱买一夜好眠
那些能够检测睡眠的手表手环,正在让失眠变得更严重
MCN的24小时焦虑:今天爆了,明天凉了怎么办?
在线花钱找专家“哄睡”?失眠背后的万亿“睡眠经济”
腾讯一口气发布40多款游戏,游戏业的老板们失眠了吗?
秃顶、失眠、ED,除了莆田系,互联网也盯上新“男”题
吴晓波:2020年怎么看,怎么办?

网址: 看到灾情新闻我就焦虑、失眠,怎么办?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