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表达”,是如何悄悄改变这个世界的?

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表达”,是如何悄悄改变这个世界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爱大家的,36氪经授权发布。

身处如今的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渴望表达,社交媒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一张图、一句话,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又害怕表达,字斟句酌却仍怕词不达意,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却不知从何说起。

于是偶尔我们也渴望在被信息包裹的世界中换取些许喘息的机会,拒绝表达本身也是一种表达。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顾近一个月以来与“表达”相关的内容,精选部分文章的评论区留言,分享读者们对于当下社交话语表达及文化作品表达的真知灼见。

我们需要用表达来传递情感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我们都不陌生,6月18日全媒派文章《一句话要分好几条发送:线上社交时代,连表达都逐渐碎片化》就从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这种日常化的表达小现象引发了读者们热烈的讨论。

与碎片化消息不同,《超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我们为何会容许“意念回复”的存在?》一文则分析了聊天中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意念回复”,这无疑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之举。

与“意念回复”类似,《Twitter考虑推出拒绝被@功能:万物互联下,偶尔也喘口气》这篇文章从@功能入手,讨论了我们是否需要被@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连接与反连接越发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有些读者认为碎片化适应了快节奏的交流习惯,营造了在场感;也有读者更认可“佛系”的意念回复,允许自己在信息环境里小憩片刻。看,我们总是对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又爱又恨。

碎片化消息是亲近与在乎的证明

@B:

感觉碎片表达就是线上交流取代线下交流的某种标志。线下交流时的沟通和闲谈明显是两个不同的场景,可以通过表情、语气和用词的态度表现;但在线上交流只有一个聊天框,长语句的“斟酌感”,取代了上述的线下交流时“严肃、认真”的氛围。反之,碎片词句,则体现了不假思索的闲谈,而且更能强调情绪,而非信息。

@Euphoria:

太真实了吧,我朋友天天说我打字慢,hhhh这不是几个字几个字打有助于营造一种“在场感”嘛,为了表示我时时刻刻在“即时”聊天。本来文字就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的优势,“对方正在输入中…”这几个字还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感觉你俩正在共享时空。

@Leaven Holin:

不同的传播情境应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我们讲求的是合适而非拘泥于表达形式,但这种碎片化表达方式不利于梳理逻辑,这点应该警惕。当然警惕归警惕,这种表达方式年轻化,有时也如文中所说,是熟悉关系的象征符。

@冯艺莎:

碎片化的消息是在弥补不在场的交流不及时性吧,可以明白对方想要及时回复的心情。

@安里:

作为一个从小就这样发信息的人,我表示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我等不及打完全部再发,我要先引起对方注意,然后打半句就发怕对方等,基本上属于面对面说话的进度,因为我打字很快。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因为我急性子,我需要“对方在听、而我在说”的状态。

生活这么累,我只想静静

@路旁的qx:

我比较反感过于碎片化,因为有时候我在做什么事微信设置成震动一般消息我都会先不看等事情做完再看,但是有些人一句话分成很多条,手机就会震动很多下,这给我一种“有人有很重要的事找我,很急”的错觉,然后我打开手机一看,就是很普通的不重要的事分成了很多条,这真让人头大。

@Dxlkslbccdtks love:

作为一个每次看到@,尤其是有人@你就要做很多心理建设才能打开信息的人,真的超级期待这项功能(拒绝被@)的出现,社交媒体平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无止境的社交中,工作与生活分界线逐渐被忽略,人们开始疲于应付各类社交场景,的确需要采取一些举措,通过一些功能来减少我们在社交上的焦虑。

@九:

看完发现自己也一度被“秒回”所束缚,自己常常这么践行着,内心似乎也这样要求亲近的朋友。而从学术和技术角度切入以后,明白“秒回”的确不是绝对必要的,放过自己也放过亲近的人,或者说彼此宽容。虽然在感性层面,我们还是渴望有来有往、几乎零时差的交流,只能说,可以试着抽离,偶尔回到一种只有车马书信的状态,给自己也给他人更多独处和喘口气的时间。

@高山巷95号:

“我们活在精心设计的注意力经济之下,各种便携性会为我们的改变造成摩擦,最终抵消改变的惯性,直到滑落回起点。”拔掉插头、社交斋戒最终只能促使人们反思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弊端 却无法阻止人们重新回到网络中去;“意念回复”的存在,更像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愿望,为了给自己一个短暂抽离其中的机会而按下的暂停键。

我们需要用表达来撕掉标签

00后是一个生来就带着标签的群体,“网络一代”“饭圈”等词汇总是围绕在他们身边。

00后无疑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特殊的媒介成长环境也让他们在表达中显得格外特别,他们乐于分享感受,表达态度。

在《对话常江教授:00后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兴趣取向》这篇文章中,我们与常江教授探讨了00后的媒介使用习惯,对我们而言,更多的讨论意味着更深刻的了解,而了解才能消除误解。

摘下标签,真诚才是最好的表达

@Dxlkslbccdtks love:

很喜欢文中常江老师的那句“中年宽容则时代宽容”,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90后乃至00后常常被说是“垮掉的一代”,似乎根本不能承担责任,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年长一代对他们的刻版印象和固定认识,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各自的圈层里,他们其实能够主动去学习、去做事,也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对于相关的国家大事、社会问题,他们同样关注,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比起年长者,他们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社会技术手段的发展,也让他们在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上有所不同。

@:

数字化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被网络技术影响着交往方式——更加注重互动性、兴趣更加多元。但太过庞杂的信息的确让我们自己开始给自己建起围墙。随着00后年龄增长,信息茧房可能坚固化。理论上年青一代总是乐于并能快速接受新信息,但随着00后步入社会,工作环境比网络环境的包裹作用更有力,更有强制性——如此说来00后的主动探索能力在被挤压着直至疲于探索。

@zero:

很喜欢文章中的这段话“代际差异和代际矛盾当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去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够用我们认为优的方式,去随意批判或妄图同化不同代际的生活方式。文章的学术问答中不乏让人易于理解的小例子,还有很多精彩的小金句,太赞了!愿我们在变老的过程中,要习得“坦荡的内心、宽阔的精神世界和不畏变动的灵魂。”

我们需要用表达来讲好故事

文艺作品同样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表达。

历史对我们来说总像是遥远时空的往事,而近几个月电视荧幕上的优秀作品却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讲好历史故事、呈现文化传统。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主旋律影视剧拍得越来越好看了?》一文讨论了近年主旋律作品的破圈原因,观众从来不抗拒主旋律,关键在于如何呈现好故事。《河南卫视的爆款节目是怎么养成的?》则对话了《端午奇妙夜》的幕后主创们,了解国风之美背后的故事,而他们对于历史文化表达的阐述也赢得了读者们的称赞。

主旋律和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无趣,毕竟那是鲜活而热烈的曾经。

观众听得见真实和用心的表达

@心動:

《山海情》和《觉醒年代》都看了,最吸引的点是我觉得这很真实生动,那些困难、苦痛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所以那些感情也是真挚的,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John Fever:

真实和贴近才会引起共鸣,说到底还是了解人的情绪,尊重人的情绪。

@hhhhw:

把以往太过于平面化的人物变得更为立体了,好的内容生产出来遇上好的时候、好的读者就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越来越有希望了。

@Miss楠:

内容创新,画面动人,并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在一众流量扎堆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就说明我们年轻人还是没有丢掉审美品味的。

当今时代需要历史文化的表达

@耶耶也耶:

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剧模式,总感觉这些历史书上的人物,就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他们的形象是如此饱满、接地气。看剧的时候,情绪总不自觉地被剧情感染。

@豆馅儿:

就没看过每一集都让我啪嗒啪嗒掉眼泪的剧,《觉醒年代》是第一个,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处景,总能让你为那个时代的青年感动,也总让你联想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志向和责任,要做什么,要如何做。生活来之不易,我辈自当自强。

@V:

在当今越来越娱乐化的新闻环境下,个人认为传播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本人也特别喜欢漫威、DC等西方的超级英雄文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不比他们差呀!应该像作者说的一样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上到体制机制改革,下到受众细分,利用好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技术优势,结合大家的创新理念,像咱们的李子柒小姐姐一样,不仅让中国人自己越来越喜欢自身文化,也让外国友人慢慢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池恩祂準-:

河南推陈出新,这种表演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也可以提升文化自信!这才是正确的文化输出!

可以说,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表达”,一直在悄悄改变这个世界。语言是表达,文字是表达,影像也是表达。我们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永远连接和碎片化消息而小小烦心,为表达绝妙的文艺作品欢呼雀跃。我们需要表达,因为这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得以袒露,精神世界得以充实。

你如何看待当今网络时代对于表达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欢迎在评论区和派派交流你的想法~

相关推荐

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表达”,是如何悄悄改变这个世界的?
曲面屏手机,为何让人又爱又恨?
焦点分析 | 在抖音打歌,音乐人又爱又恨
为什么我们对deepfake技术又爱又恨?
平衡车企业九号智能冲刺科创板,为何对小米“又爱又恨”?
TikTok让FB又爱又恨 ,视为巨大威胁还要借其充当“挡箭牌”
让我们谈谈2020年将改变世界的技术
互联网之罪:谷歌是如何让我们变蠢的?
科技是如何改变考古的?
如何和这个“势利”的世界相处?

网址: 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表达”,是如何悄悄改变这个世界的?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