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黄鸣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本文为作者在2021年5月22日,在“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4期“突破想象力!”上的演讲内容),题图来自:电影《星际穿越》
以下为黄鸣奋演讲实录:
今天来了很多中小学生,唤起了我很多亲切的回忆。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一个当时很难得见到的高度近视的学生,而且因为近视太深了,运动场跟小朋友都没办法比。
但当时有一个好机会来了:厦门市国防体育俱乐部来招聘无线电报务的学员。听说可以背着电台到处跑,还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说无线电定向等等,我就非常热心地报名参加了。
从那次活动开始,我童年时代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我不仅喜欢上了科技,而且迷上了科幻。比如,刚刚苏萌老师提到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我就想起从前我住校,夜里在宿舍里拿着手电筒在被窝看这本书,这么一个非常亲切的回忆。
今天我讲的内容有关科幻跟科普的关系。科幻和科普,它们都以科技为参照系,但大家知道,它们还是有差别。科普主要是以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技知识为使命的,而相比之下,科幻的定位是艺术,它通过艺术想象来反思和展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我对于科幻跟科普区别的理解。
因此,如果大家想要知道当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科普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但如果你想要知道未来的科技会怎样发展,对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探索会发展到什么水平,科幻是放飞想象力的一个途径。
科幻它的定位是艺术,“反常合道”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反常合道”这四个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出来的,他主要从诗歌角度加以论述。我们来看看诗歌中一些反常合道的例子:
李白有两句诗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是反常的,因为没有人的头发有三千丈;但第二句他说明了,我其实不是关心人的头发有多长,我是关心我的愁有多长,我的愁没有尽头,所以我的白发三千丈。
明代有一个才子,他去给一个老太太祝寿。他的第一句话说“这个婆娘不是人”——这句话不是骂人嘛?其实是反常。第二句话说了,老太太就很开心了,他说“九天仙女下凡尘”,贺寿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又好像是骂人,其实是为第四句做铺垫,“偷得蟠桃奉至亲”,把贺寿的气氛都给描绘出来了。
所以我觉得,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有很多的艺术手法制造这种奇趣。我们的艺术作品也好,我们的人生也好,要是有这么多丰富的奇趣,那么多有意思。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反常合道”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和发挥。
“反常合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可以在很多场景下面结合不同艺术作品的需求加以展开。
我们今天讲科幻电影,大家很熟悉的一部是《流浪地球》。《流浪地球》中,是不是讲到科技的时候,也有反常合道的规律呢?
地面交通工具 | 《流浪地球》电影
比如,电影中地面的交通工具是运载车。主角刘启是一个中学生,他上了车对他妹妹说,这个车正常人五年还开不上道——意思是,这个车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学会。
大家觉得是不是很反常?已经到了高科技时代,发展了这么多年,这部车还这么难开。我们今天都已经讲了农业当中智能的应用,怎么到那个时候还用那么笨的车,需要这么的复杂训练才能开呢。但反过来说,这是刘启作为一个中学生他向他妹妹夸口;同时,他一上来偷了他爷爷的卡车就能开,为什么?因为爷爷已经训练他好多次了,当然是私下的。这里头就有“反常”跟“合道”的关系。
行星发动机与转向发动机 | 《流浪地球》电影
这部电影当中写到要带地球去流浪,用什么?用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能不能使地球停止自转,然后带着地球去流浪呢?据一些理工科的师生在网上发布的计算数据来看,他们认为技术上不可行。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太好了,太有创意了,一般的科幻工作者还想象不到。
为什么?因为这个方案和西方那些科幻大片的制作者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抛下地球去逃难,而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这里头就有一个家园的情怀,跟我们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是相投契的。所以说,这是“合道”的东西。
引燃木星大气的方案 | 《流浪地球》电影
还比如说,设计出引燃木星大气来防止地球被木星的引力拉过去这样一种方案。从技术上能不能做到?当时地面的政府表示不太可行,因为先前以色列科学家都已经提出了。但为什么后来还可行呢?关键就是有献身精神的人员加入了。如果从道德角度来看,它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你是保全少数人,还是保全多数人?牺牲了这个空间站,就是牺牲了原来规划的火种计划,但能够挽救人类的大多数,因此它是合道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起先前相关的一些电影,类似于地球碰到大灾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从伦理上做出抉择,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在反常合道上面有不少可取之处。
从反常合道的角度看,我觉得科技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常规科技,一类是黑科技,一类是黑镜科技。
现实依据:常规科技的基础 | 《星际穿越》电影
我举例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也很有名,是国际上硬科幻的代表。《星际穿越》的主角也是一个宇航员,叫库珀,他开着一个大皮卡——这里就没有过多渲染,因为这是常规科技,有现实根据。
影片中更多展示的是黑科技,黑科技就是我们现在技术达不到的,或者说现在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因为伦理关系不允许开发或不合适开发的科技。在电影当中,黑科技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可以飞跃黑洞,可以穿越到五维空间。
我说的黑镜科技,是体现反常合道原则的那些。意思是说,不仅比现在技术要高,而且这个“高”的含义是要能够造福人类,使我们未来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开发的科技不是这样一个结果,那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跟外星人通信,寻找地外智能,结果是把地外那些对人类有恶意的智慧生命引来了,那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生物科技的开发,最后的结果是把动物提升到人类的水平,而把人类下降到动物的水平,这样的科技本身有什么意义?所以“道”本身其实是很重要的。
古代“道”的含义太宽了。我的感觉来说,有自然规律的意思,也有社会规划和伦理的意思,到今天来看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宇宙生态主义。你去其他地方跟外星人打交道,彼此之间怎么相处,这里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去探索。
科幻电影中之所以会描绘各种各样的科技,其实关键不在于技术方案,譬如我怎么穿越黑洞等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告诉人们,穿越黑洞后会碰到什么,人本身会产生哪些变化,我们的生存状态会受到哪些挑战……所以科幻跟科普提供的思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很大的区别。
科幻能够为科技做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
举个例子,有很多科幻作品宣扬科学家为人类献身,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也有不少科幻作品把科学家写成疯狂的、丧失理智的,把科技发明写成是给人类带来巨大风险的。我们怎么看待这样的作品?其实它们的本意倒不是否定科学家巨大的贡献,而是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则。从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科幻电影其实是诱导科学家本身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对人类的意义进行反思。
电影宣传海报来源《化身博士》
比如,《化身博士》这部电影给人的一个印象是,科学家追求自己工作项目成功的时候,不应忘记了自己应当负的社会责任,如果只是关注项目本身去无限制地开发,倒过来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后果,这就是我说的“科学执念”。
电影宣传海报来源《我,机器人》
《我,机器人》中,机器人本身智能程度不断提高,哪一天智能机器人就叛变、造反了,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至少这是现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大家也希望人工智能工作者能够从伦理的角度给予回答。
电影宣传海报来源《盗梦空间》
第三种可能性是,在现实工作中,科技虽然没有国界,但科技实际上是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利益集团所拥有的。当他们的利益互相冲突的时候,又怎么一个了得。
这些都是科幻电影引导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我今天来到这个场合非常振奋。深圳,或者说粤港澳大湾区是藏龙卧虎之地,我国的高科技在这个地方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我国的科幻电影现在还没有那么先进,没有走在世界前列,怎么通过科技艺术的交流得到一种激发?
我给大家介绍几部电影,刚好可以呼应前面几位的主题,大家有空时可以看一看。
第一部是《飞向太空》,其中讲到有一个索拉瑞斯星球,这个星球上的海洋非常有意思,当人类宇航员到达,然后用高能射线去轰击它时,海洋就放射出中微子,这些中微子在宇航员的大脑当中产生了幻象,就是他所想念的人。
第二部是日本动画片《光子帆船星光号》,讲到了中子反应堆,是来用做高能航行使用的。
第三部是《阿凡达》,在这部电影中,人类到潘多拉星球采矿,但是引发了当地的生态问题。
最后一部是《绝密飞行》,人类已经造出了无人机,但无人机产生了自我意识,它像一个孩子那样犯错,后来又改错,成为人类的好助手,最后为掩护人类飞行员而牺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黄鸣奋
相关推荐
未来科技将会带领人类走向何处?
公众号七年: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人,正在走向何处?
如果没有智能手机,人类将会怎样?
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人类正在走向量子霸权阶段
少数派的一周猜想 | 如果在太空中诞生,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人类殡葬一览:太空中正飘着上千个骨灰盒
自动驾驶,让汽车走向未来 | 上海车展
美媒:未来50年互联网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无问西东,红杉中国想与海外科技人才聊一聊前沿科技
2020年,属于AI的未来简史将会如何书写?
网址: 未来科技将会带领人类走向何处?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