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保险科技服务平台i云保在战略发布会上宣布进行整体战略升级。会上,i云保正式发布了几项重要成果,包括其自主研发并建立的“云图大数据实验室”、“云图智能数据中台”及保险产品IP。
基于这些自研的解决方案,i云保能够通过挖掘消费者行为数据,从而达到保险产品的有效匹配;同时结合保险从业者行为数据,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场景,为其提供线上+属地化代理人服务,满足其及时、个性化的保险服务需求。
这意味着,i云保自成立时的A TO C模式逐步打通C TO A模式,建立了代理人(A端)及消费者(C端)的双向服务闭环,以i云保为典型代表的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从业者的模式,登上了又一个新台阶。
将目光放远到整个行业,保险科技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行业分工日渐细化,资本热度逐年走高——据零壹智库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保险科技领域融资金额达276.2亿元,创历史新高,巨额融资频现。而近年来,国内市场也有慧择、水滴公司登陆纽交所,作为最早一批涉足保险科技创新的初创企业,验证了这一赛道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为何说保险科技已到关键节点?先从这一赛道的模式演变说起。
国内保险科技赛道的兴起,有两个关键的市场趋势值得注意:
参照国外保险行业发展路径,当人均GDP增长至1万美元附近时,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保险需求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自2019年以来,我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中国发达的互联网催生了丰富多元的经济业态。80后、90后是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用户,消费习惯受互联网影响的程度之深,也蔓延到了被普遍认为决策周期长、交易成本高的保险品类——也正是这一群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保险的主流用户。
当这一群人到了买保险的年龄,同时可支配收入,保险公司需要做的事情就很明显了:赢得线上的新保险用户。
于是,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前十年里,第三方保险科技开始萌芽,随后快速发展壮大。
从前,对于一个普通保险消费者来说,买保险的主要路径在线下,如通过认识的保险代理人/保险销售员完成保险购买。但对于新人群来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买东西前在网上先“做做功课”已成习惯。传导到保险行业一侧,产品和服务模式的革新显得尤为迫切。
互联网兴起后,保险业最先出现的是超市模式,也就是直接往线上搬运产品。包括保险公司或兼业代理(如银行)自建官网,建立电商平台渠道,或者专业保险中介自建渠道等,本质都是如同货架一般,将保险产品搬到网上,用户按需选择下单。其意义在于——打破了用户接触到的产品种类,并且直接去掉了中间成本,无论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都从中受益。不过,由于保险消费频率低,用户认知和决策成本高,依赖用户主动搜索和成功购买的几率也十分低,这一模式到后期也在探索新出路。
若难以做到用户主动决策购买,那么如何降低产品认知门槛?场景定制险出现了。
随着app业态逐步成熟,201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一批做场景险的公司,典型产品如淘宝运费险、航旅延误险等,特点在于保费极低,搭载场景销售(如退货时、买机票火车票时)。加上支付、保险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成熟,这类超短险能够做到全流程线上化,曾经是一批创业公司切入保险赛道的最佳方式,如保准牛、量子保等,这一时期也催生了如众安科技等互联网保险公司。
场景险极大拓宽了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其决策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同时,在企业端,场景险也探索出一条为场景方提高GMV和用户保障程度、以及为保司提供保险新收入的路径。但是,利润空间薄、场景方话语权过强,都是超短险存在的挑战。
而当来到人身险等保费较高、与生命健康切身相关的险种时,超短险的全线上化路径难以快速奏效,线下仍是重要的抓手。长险的销售端变化,也催生了第三方保险科技进入改革新时期。
这一时期,对于如何缩短“保险公司-中间方-消费者”的路径,第三方保险科技已经分化出了三种方向:To A(面向代理人)、To B(面向企业)、To C(面向消费者)。
事实上,三种方向各有机遇和挑战。
从To C模式来看,随着私域流量的概念兴起,To C方向已从一开始的保险超市走到了精细化运营用户促成交的阶段,典型例子如水滴,通过自有的互助、筹款场景形成流量池,再做精细运营转化为保险用户。不过,To C方向挑战在于客户对复杂产品条款的理解存在难度,因此,这种模式一开始从较为标准短险出发,当前也在逐步走向长险。
面向企业端的To B模式,B端所包括的企业类型则非常广泛。市场上最常见的模式是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端提供智能化的商保需求,典型企业如慧择,为众多保险第三方平台提供包括保险产品、系统、服务等。挑战在于,随着上下游之间信息差弱化,双方的直接连接意愿在增强——平台作为中间方,其能力边界是否足够强壮,能够在做好双方连接的同时,也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面向代理人的TO A模式,则是指从保险代理人的需求出发,为保险代理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如获客、展业、成交、后端服务等,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专业的保险服务。但我国代理人市场当前还处于发展早期,对于这一群体,无论是从用户定位或服务模式来看,都需要更专业的行业认知。
通过近年来的保险实践,保险科技赛道跑出了如慧择(To B)和水滴(To C)等上市公司。而在当前线上流量陷入增长瓶颈、获客成本大大提升的趋势下,作为To A模式第一梯队的i云保,其发展路径和模式演变,或者能够作为保险科技改革下一阶段的借鉴。
2016年,i云保成立。截至2020年,i云保平台GMV已达80亿元,收入15亿以上。
“社交裂变”是很多保险从业者认识到i云保的第一印象。传统的保险代理人模式呈金字塔模式,层层叠加导致保险产品成本高企,销售环节也是在保险产品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i云保的核心正是在于,把传统保险代理人基于组织发展的“金字塔”模式,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组织下的扁平化模式。
i云保CEO李哲对36氪表示,首先,保险产品具有低频、异质和弱获得感的特征,保险投资者很难形成一种标准化的认知和消费习惯,这意味着保险产品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摩擦力。保险代理人作为产品和客户之间的润滑剂,有能力去解决从标准化到复杂化的保险产品交易,是化解摩擦力的有效手段。
如何做到这一点?收入、产品、工具和客户,是i云保为代理人解决的四个核心问题。
首先,i云保扁平化的结构削减了传统“金字塔”模式下的管理费用开支,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节省的成本一部分反哺于保险从业者,提升从业者收入;另一部分向上赋能保险公司,降低保司营销成本。李哲表示,在i云保的扁平化模式下,整体运营成本能够降至传统机构的三分之一。
在产品端,传统金字塔模式下,代理人只能卖自家产品;而在i云保的模式下,i云保从市面上严选优质保险产品,代理人能够自由从中挑选,从而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组合。当前,i云保合作超100家保险公司,并且实现全险种覆盖。
李哲表示,基于上述这一套非中心化的体系,底层的基础设施革新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做单一工具难以建立起壁垒。比如在获客端,i云保的展业工具包括保险科普内容、在线问卷、小游戏等工具,有助于每个代理人在其流量私域中获客,有效提升代理人的获客能力。
在扁平化模式的探索过程中,i云保也曾成功运营尊享e生等保险行业爆款产品,成为健康险市场发展的重要节点,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
数据则为这一护城河添砖加瓦,帮助i云保走到2.0阶段。通过线上对比传统保险公司,i云保基于数字化的经营模式,沉淀了大量从触客、成交,再到核保、理赔、变更等保险流程者消费行为数据,成为了i云保的核心数据能力。
基于此,i云保建立起了一系列配套的底层数据基础设施。2018年前后,保险行业线上化提速,i云保自主搭建的SaaS系统,有效提升业务线上化程度,在业务高速增长时期保证代理人能够稳定展业;AI等前沿技术则应用在多个场景,包括帮助代理人高质量完成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等,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度。
而数据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升级,则让i云保完成了从A TO C到了C TO A双向闭环建立。
一方面,通过建立“云图智能数据中台”,i云保用算法实现客户、产品、代理人销售服务之间的匹配,让客户更容易甄选到适合的产品。截至目前,“云图智能数据中台”已实现匹配4000+用户标签、3000+保险产品知识图谱。同时,全链条的数据让i云保能够实现与保险公司的反向产品定制,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另一方面,数据也进一步帮助建立起安全侧能力。“智镜风控系统”帮助i云保达到通过数据分析客户可能存在的骗保等欺诈行为的识别。针对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则可以将风控环节前置,比如通过对代理人销售行为的异常分析,发现销售中的早期潜在风险,从而进行干预处理,避免后期形成黑天鹅事件。
可以说,当下的保险科技,面临着最好的时光和机遇。
首先,巨量的需求远未被充分满足。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保险资产的占比仍不足2%,远低于同时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据零壹智库报告,中国人口众多,但2019年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4.22%、406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7.81%和3737美元的水平,甚至落后于全球6.09%和682美元的平均水平。
在完善的保险体系里,第三服务平台在保险营销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对比发达国家经验,第三方服务平台在整个保险领域的市占率为30-40%,而目前我国这一比率不足3%,这意味着我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未来有着近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中国的保险新人群,成长于互联网业态发展最快的时期。从PC到app,新兴的获客媒介已经由pc、各类app、公众号拓展到当今的直播带货,用户对于新营销模式的接受速度,决定着保险行业的线上数据能够攀升得多快——据银保监会数据,与线下渠道19.4%的年均增长相比,2016年至2019年商业健康险在线上渠道的保费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6%。新生事物,在中国保险行业仍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这关键的发展节点,对于保险科技公司而言,该如何抓住更大的机遇?
i云保CEO李哲认为,第一个重点还是在基础设施。新业务和服务模式势必需要更高并发、更灵活的基础设施,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和业务间的匹配,是未来保险科技面临最重要的命题。
其次,基于大数据设计产品,解决产品供应端问题,还存在着海量机会。在未来,产品形态、定价等关键要素,都离不开数据的及时反馈和有效应用。
而在风控端,保险科技公司也大有可为,从本质上看,销售端的创新核心解决的就是效率和信任,这两点让保险销售真正降低成本,而风控则是其中的基石。
万事俱备,东风亦起。经过前十年的发展,保险科技行业虽仍在早期,但已经探索出了多个可行的发展路径,基础设施准备就绪,大数据、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将会带动保险科技继续快速向前奔跑。从今年年初的数据来看,全球保险科技融资回暖,重心逐渐向成熟型企业转移,赛道将会迎来新一轮产品和模式的收获期。放眼未来,后疫情时代人们线上消费形态被深刻影响,保险科技的创新,注定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
保险科技赛道进入改革深水区,i云保发布智能中台新战略
众安2019保险科技新势力创新大赛:保险赛道跑步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这里有8个保险科技项目
一天暴涨28倍,创业板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摸石头过河?
爱保科技CEO:数字化时代保险科技创新
福特中国密集人事调整背后:NDSD统一渠道计划生变 在华改革进入“深水区”
最前线 | 微信支付推出“向手机号转账”功能,与支付宝的竞争进入深水区
36氪首发 | 定位保险机器人服务商,「企保科技」获美国再保险集团新一轮融资
印尼市场启示录:步入深水区的出海市场
发布数据中台及「轻舟微服务平台」,网易要用“中台”驱动数字未来
小程序和新零售,双双涉入深水区
网址: 保险科技赛道进入改革深水区,i云保发布智能中台新战略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