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谁能打败共享充电宝?

谁能打败共享充电宝?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韦航,36氪经授权发布。

共享充电宝行业,即将诞生一家美股上市公司。

3月12日,有消息称,怪兽充电正冲击纳斯达克,并披露了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怪兽充电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0.22亿元、28.09亿元,2020年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38.9%。2019年、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7542.7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54.86%。

这固然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在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前提下,作为龙头企业的怪兽充电,净利润却在下降。

当初,以共享经济出道,主打低价便宜方便的共享充电宝,迎来了增长乏力的阶段,而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于某一家公司,而在于谁能取代甚至杀死共享充电宝行业。

自带充电宝真香

杀死自己的事物,有时是跨界,有时则来自自身。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涨价的共享充电宝,得到了一致批评。

通常情况下来说,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在于手机濒临没电,同时又没有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及时充电成为了刚需。

在共享充电宝的早期,一元一小时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但低价模式本质上很难持续,在用户形成习惯后,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在新增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加之维护保养的成本不断提高,提价也成了必然手段。

如今价格却暴涨4倍,24小时价格从20元涨到40元,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肉疼,再用几小时就可以买断共享充电宝。

从用户角度来看,有人调侃“连充电宝自由都快失去了”,有些旅游区充电宝更坑,贵不要紧,还越充越少。

有些用户,租借了共享充电宝,充电完毕准备归还时,按照官方小程序显示的附近网点,发现根本没有相应的充电宝机柜。

更为糟糕的是,共享充电宝也在大数据杀熟。

早在2019年,共享充电宝企业就抱团涨价过,并推出了分场景的定价模式,部分充电宝的价格单位,从“每小时”变成“每半小时”。

而在繁华地段的共享充电宝,比一般区域的要贵,每小时收费最高可达10元。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资本换汤不换药,别看他增长乏力,涨不动了却换了大数据杀熟套路,针对手机越贵,收费越贵,对消费者进行围猎。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是最为敏感的因素,如果共享充电宝企业没有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能力,给用户创造出可以涨价的理由,涨价很可能会导致用户数量不增反减。

需要充电宝自由的消费者,必然会寻找其他替代工具,自带一个充电宝难道不香么?

以一部 10000mAh 的小米移动电源,售价仅69元,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买一个当然比租来的划算。租来的充电宝都能带得下,那买来的,难道还放不下吗?

在共享充电宝日益涨价内卷的时代,正在培养起消费者自带充电宝的习惯。

收费贵就算了,消费者还要面临归还的问题,还的时候不是找不到位置就是没空位,甚至找了几条街没地方还,这极大的影响消费体验。

在此情况下,其实免费充电的场所也越来越多,用户有了更多选择。

去年在武汉江汉路上,景观路灯的灯柱基台上就有“手机无线充电口”。

把手机放上路灯指定的可充电位置之后,手机就开始充电,每一个路灯都有2处可以充电,都是大功率的无线快充,一刻钟到20分钟基本上可以充到70%、80%。

在新加坡,全岛的医院、商场、超市、图书馆和学校等人流多的公共场所,设置200多个充电站,让大家可以免费的使用充电。每个充电站,可以同时为10部移动电子设备充电。

对于用户来说,包里放一条快充线也能实现充电自由。大容量电池的出现让用户甚至一天不必充电,这对于共享充电平台们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

共享充电宝的最大敌人

在很多人眼中,共享充电宝最大的敌人是电池容量和快充技术,以及逐渐发展的无线充电技术,减少了很多需求。

随着充电宝技术革新(更小更便携)和手机电池容量技术革新/快充等,共享充电宝的可留空间还有多大?

国外机构在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方面的研究早于中国,其中美国最先对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进行研究与技术测试,并于2009年推出了首款无线充电手机——Palm Pre,所采用的无线充电原理为电磁感应技术,无线充电端口电压5V,电流1A,但有效使用距离仅为1cm。

随后日本、韩国等手机生产厂商也陆续对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测试,并推出了多款不同技术的无线充电手机。

2015年无线充电技术在英国、美国、中国的市场认知度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翻了不止一番,而从中国手机无线充电消费市场来看,广东省等东部地区对无线电充电搜索与消费更为频繁,一半以上的消费群体年龄在30~39岁之间。

目前而言,手机充电技术领域主要呈现出快充技术与无线充电两种发展趋势,两者各有千秋,手机快充在充电效率上远超最高9W。

实际运行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而无线充电技术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手机快充技术已在中国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得到了应用,但这项技术对电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仍需要数据线来传导电流,还有提升与优化空间。

譬如华为、OPPO手机已加载了快充技术,可在短时间内给手机电池快速充电,“充电5分钟,通话半小时”一度成为诸多手机的宣传卖点,并为手机使用者带来了愉快的充电体验。

无线充电技术也得到资本市场重视,比如最近无线充电技术初创公司Energous大涨40%,此前有消息称,苹果正在开发一款为iPhone手机充电的无线电池组。

快充以及无线充电技术的进步,使得用户花在充电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未来或可实现更强运行功率的电能传输,以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效率,同时还能支持多部智能电子设备充电,其市场发展潜力除了是消费个体,还可能是咖啡厅等商业场所,正如目前WIFI一样地广泛被应用。

其次,未来手机充电技术还将从产品外观上进行延伸,以突出差异化,为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消费体验,进而化被动为主动,为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市场带来庞大的销售潜力。

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未来市场只有跟随快充技术渗透率低的市场,但是这又有个悖论,就是这样的市场运营成本高且产品价格敏感,所以未来共享充电宝企业(运营商)的市场空间会逐步压缩。

共享经济的弊端

2014年8月来电科技企业的成立,标志着在“共享”热浪潮中一个全新的分支行业——共享充电产业的兴起。

投资者青睐的原因无外乎先前兴起的共享单车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成功启蒙了资本市场,同时,短期内的押金效益也大大增强了大批投资者的信心。

同先前水花不断的共享单车行业进行类比,二者具有相似的运行模式和盈利机制。由此,共同助推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迅速升温。

2017年,共享充电宝经历了快速的兴起与迭代,春夏之交资本爆发式入局,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行业融资超过30笔,至下半年一些尾部企业纷纷阵亡,市场由狂热回归冷静,头部企业和二三线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开。

2018年发生的融资事件仅2起,市场归于沉寂,但头部玩家都在暗中蓄力,形成了“三电一兽” 的格局。

此外,2018年下半年头部企业陆续宣布实现盈利,2019年下半年的悄然涨价以及怪兽充电的C轮融资这些事件令行业再次引发投融界的关注。

现阶段,共享电宝行业基本已经趋于饱和,已进入中盘调整期,龙头企业与诸多二三线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开,即共享电宝行业在残酷的优胜劣汰中快速迭代。在目前留存下来的企业中,现处于第一梯队的有小电、来电、怪兽充电和街电。

在互联网资本助推下,共享充电宝带来了虚构的吸金业务。

如果是几个行业内的巨头出现价格合谋的情况,就涉嫌垄断。由于共享经济领域很多属于新生事物,许多法律问题没有在法律条文中体现,导致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出现监管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

除了大数据杀熟,更在于共享也带来剽窃和浪费。

在2019年,二手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共享充电宝及破解教程,价格低得让人心动。5000毫安的怪兽充电宝,最便宜的只要15块钱。 

不止有怪兽,街电、小电、来电、咻电,各大牌子的共享充电宝,要多少有多少。教程就是教你如何免费从商家那“薅”充电宝,说白了就是剽窃。

共享经济死在道德洼地的案例,在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上已经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不适配手机厂商的各种快充协议,1元时代的价格还能接受,但现在充的慢又贵,各平台目前不能统一定价和跨平台归还,这本质上与共享经济相背离。

共享充电宝前期铺设费用是主要成本,维护成本并不高。若与安全免费的WiFi相结合则能增加营收和流量,但与移动数据运营商也存在利益冲突。

最后截至2020年2月,关于共享充电宝的专利纠纷案件80余起,赔偿金额一般为百万甚至千万。其中收纳充电宝的机柜设备及相关识别与租借技术为主要纠纷点(例如运输充电宝进出的技术),共享充电宝之间的内耗也在发生。

充电宝作为共享产品或者服务,关键还是在补充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就像收费充电桩之于电动汽车。

目前需求依然存在,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租赁交易规模达到79.1亿元,呈现141.3%的高速增长。

但随着各家手机厂商充电技术的进步,也许在未来会给共享充电宝带来致命一击。

相关推荐

谁能打败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没有死?
共享充电宝“终局之战”
你不知道的共享充电宝涨价秘密
从专利战到涨价,共享充电宝们的自我救赎
共享充电宝两年肉搏战
共享充电宝再迎巨头,血海厮杀谁主沉浮?
共享充电宝,偷偷涨价了
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共享充电宝的“无限战争”

网址: 谁能打败共享充电宝?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