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关于TikTok的成功,很多人进行了很多的分析。但是Eugene Wei一定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之一。关于TikTok的产品分析,这位亚马逊的第一位产品经理承诺要写三篇文章。之前已经写过两篇了,他总结TikTok的成功在于1)用推荐算法实现精确推送以及用户分隔;2)靠对算法友好的设计模式,在自己内部建立了一个飞轮,帮助其机器学习算法看到了优化自己所需要看到的东西;而这第三篇则认为TikTok的成功还在于它制造出创造力的网络效应,并且成为模因的制造机器。原文发表在其个人博客上,标题是:American Idle。篇幅关系,我们分五部分刊出,此为第三部分。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一)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二)
一个例子是:“我从来都没见过2个最好的朋友都是长得好看的(总会有一个是长得丑的)”,这个模因曾经在TikTok上面大火,以至于从此变成了TikTok这个创意空间的基本象征。那上面的视频开始越来越多的采取各种迂回路线来用这句包袱作为结束,在丢下这句话前扔出各种各样的骗人花招,就像奈特·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的电影一样。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个模因或者不知道出处在哪里的话,那么那些视频会完全难以理解。就算是现在,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话,这一节也将毫无意义。在各种视频里面出现的类似“我们找到了两位长得好看的最好朋友”也是一样。
去年我看了一篇好文章,谈的是特朗普时代政治幽默的死亡。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与此同时,政治上的反讽已经颠倒了极性”。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预测,互联网日渐成熟时,犬儒主义的反讽经历了最初的兴盛之后便会逐渐消亡。这位幽默主义者哀叹的是,像特朗普这样的人已经超出了讽刺的范围,因为他们本人就已经是讽刺作品本身了。
对我而言,幽默始终要取决于制造出一道鸿沟,然后帮助你的受众去克服这道鸿沟。在传统的笑话里面,这道鸿沟是铺垫与包袱之间的空间。当听众理解了这个笑话时,他们就跨越了那道鸿沟,并随着笑声而释放出那种高兴的情绪。你不想带着他们跨越鸿沟,你只想点到为止,最后那一跃得由他们自己跳。
像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这样的喜剧演员知道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并且会指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真相,你意识到,那些你本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原来是一部社会小说,从而让你的大脑受到了一次多巴胺的冲击。喜剧演员就像摩西一样,把禁忌之海分开,让你得以在里面漫步,因为这一路上得以摆脱禁忌而发笑。
被取消前的路易斯·CK(Louis CK)也生活在这个空间里面,他会暴露你羞于承认的某些本性。他的方式是在一场讨厌自己的表演中,靠自己全部消化掉来免除你的羞耻,或者通过让它看起来人人如此来原谅你的过错。喜剧演员可让你从外部审视自己,从而在你和你的本性之间制造一道鸿沟。
特朗普则是完全填平这一鸿沟,从而杀死了幽默,他变成了自己拙劣的模仿,搞得像《副总统》(Veep)这样的节目相比之下似乎都没那么黑色幽默了,尽管他们才是原创。
但是幽默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干掉的。你只是需要新的办法来恢复喜剧的那道鸿沟。TikTok大部分的幽默在形式都是比较隐晦的,这使得那些出处显得好像是在奉承你——如果你理解的话;或者会令你感到困惑——如果你不理解的话。但是,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的话,你就必须踏上跨越鸿沟之旅。一旦你走完这段旅程,你不仅能得到get到那个笑话的延迟满足,而且还会享受到自己现在也是圈内人的那种愉悦了。
但是,更老练的创作者还可以把玩那种预期,从看起来似乎是你熟悉的模因出发,然后颠覆受众的预期。
也是来自字节跳动的抖音,这个中国版的TikTok,为我们提供了中美幽默风格的有趣对比。
中国很多的搞笑视频都用了笑声特效。TikTok上一次听到笑声是什么时候我已经不记得了。
我本来想在这里下结论的,但是缺乏足够的信心。熟悉中美幽默文化差异的人也许可以替我搞清楚这个。
Netflix把一些国际性的节目带到美国TikTok的同时,也把一些中国的节目带到了美国。
TikTok播主 @ funcolle制作了一种超级紧凑的侦探系列片,视频是在中国拍摄的,讲的也是普通话,但是由于打了字幕,美国TikTok也可以看。到目前为止,她用的音效对我来说就像《权力的游戏》等热门系列剧的主题曲一样令人难忘。
如果你确实没法揭开这些TikTok短视频的谜团,也可以跑到评论部分,那里有其他观看者可以帮忙,那些仔细看过细节的人会争相公布答案。
看一个平台厉不厉害,一个衡量指标可以是看看大家用它来做此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的数量。每一周,我都会在TikTok上面有新发现,那些我无法想象能够在其他任何app上做到的事情。
在TikTok上面,评论区本身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地方。慢慢地,对别人的TikTok进行即兴重复不再需要你自己去制作TikTok 。相反,你可以跑到评论区,给视频的包袱添加自己的包袱,然后堆砌出好几十万类似的。给一段TikTok视频写出最妙的评论本身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上一次看到TikTok精彩视频后,自己没有点开评论区看看点赞最多的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有时候,我甚至视频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评论了。TikTok对评论的排序几乎总是把最好、最相关的评论置顶。不管你对视频有什么看法,排名前五位的评论总能够完美地将你的看法表达出来,这种命中率之高简直不可思议。
一段视频想要让你以有形的、有意义的方式去感受到有其他观看者的存在是很困难。作为存在的证据,Twitch评论区提供了一种有形,但多少有点令人困惑的文字瀑布形式,而Instagram Live或者Bilibili视频的弹幕之类的本质也是如此。
不过,TikTok的评论给人的感觉却像扩展了视频的画布。就像《The Voice》这样的才艺秀需要选手和声音都发挥作用一样, TikTok的体验也感觉越来越像先看表演者的表演,然后再听评委(我们所有观众)在评论区发表的意见。TikTok上面没有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 ,但是在任何一个TikTok视频的任何评论部分,都会有人扮演他这个角色。
永远都不要看评论。除非你用的是TikTok,这种情况一下一定要看评论。
看TikTok上面的评论可发挥公共职能。就像看喜剧节目的时候总会听到群众笑声一样。
人生的生存挑战之一是真正跟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我们称为意识的那一系列情感、思想还有梦想谁能弄得清楚呢?真正的人际关系似乎总是无法掌握。
疫情加剧了这种孤立感。当我们大多数的互动都是发生在视频屏幕上,用一张扁平的面孔进行时,感觉我们就仿佛生活在模拟之中,或者是某种唯我论的噩梦之中。
在查阅我刚看过的TikTok的评论之前,我对视频几乎总是有着强烈的反应。你打开评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欣慰?因为你看到发现前几条评论里面完美地概括了你的反应,然后看到它已经得到数万甚至数十万个赞。对大家有着共同的反应的确认,相当于异步地给一份人性测验的试卷打理及格分。这是对你的人性的校验码。
很多评论已开始使用第二人称单数,那就是对其他观看者说的。那些评论一般都用“POV:”(观点)开头,如“POV:凌晨2点,你正躺在床上刷TikTok”。这只是一种猜测,但是最好的TikTok就能够勾起这样的一份多项选择检查清单,大家的答案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我很少能想起有哪个原创的评论是前面没发表过的。
虽说每个人的FYP算法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制的,但TikTok评论里面的共同反应,以及公开可见的浏览量和点赞数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用户现在都会假定别人也遇到足够多的相同的模因。对于一支获得病毒性传播的TikTok,很多评论大概会是这样的 :“噢,我们又回到这里了”。
尽管我曾经说过TikTok并不是社交网络——这个app上面大多数的人我都不认识,我不需要关注任何人也能得到良好体验——他们的算法通过有效的排序确实创造了这样一种感觉,当你每次刷到一个TikTok时,就好像穿越了一个亚文化社区一样。
用户已经接受了用空间或地理语言来描述这种共享的观看空间的感觉。他们通过在描述符后面附加上-tok或TikTok来描述各种亚文化。有人在评论一个质量特别高的视频时可能会说:“我终于理解了Premium TikTok” 。大家在分享他们看的怪异又小众的东西时会说:“我迷上了carpet cleaning tok(地毯清洗) ”或者“不知怎的,但我找到了music theory tok”。有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单词,比方说“Sportstok或Liberaltok”。Tok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后缀,大概是“邻里”或“社区”的意思,几乎就像迪斯尼用land来描述乐园的主题区一样(如边域世界Frontierland或明日世界Tomorrowland)。
当然,我们都只是在自己的FYP feed里面,它会不停地滚动,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空间。但是,我们信任那看得见的观看次数,把那当作FYP在干活的证据,认为它让我们当中有着相同趣味的很多人出现在了同一个视频面前,所以这个常识性的证据建立了一个阈限的第三视角。
我倾向于认为社交网络是由自下而上拼凑用户图谱的人建立的,但也许我的想法太狭隘了。TikTok可能不符合这一定义,但在FYP作为部落匹配者的情况下,它给人的感觉是有社交性的。
不久前华纳媒体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把某些电影从专供院线变成同时在HBO Max上面发行,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对院线未来得出的结论,很多都是基于《神奇女侠1984》(Wonder Woman 84)圣诞节在院线首映与在HBO Max播放情况进行的逐日对比。其中很多都是互联网因此而出名的那种,惯常的,膝跳反射式的推断,尽管在像这次疫情的情况下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尽管只有《神奇女侠1984》一个数据点。
但有一点我是确信的,当你在看什么的时候,尤其是在看那种会频繁引起情绪反馈的类型,如喜剧片或者恐怖片的时候,周围成百上千人都没有声音反馈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一样。到了一定时候,也许我们就能破解社会化观看的奥秘,并且知道怎么让它变得更加社会化,但就目前而言,在VR之前的虚拟空间只是一群人比较粗糙的临摹。
你看吧,过去一年我直播了自己分享的多场音乐会。在过去,为了等到我喜欢的乐队上场演出,我愿意在人头攒动的俱乐部或酒吧,捧着9美元一杯的啤酒,站上一个钟头,这样的日子我并不怀念。
尽管如此我仍然怀念站在酒吧里的感觉,怀念那种尽管鞋子粘在被啤酒浸透的地板上,仍设法故作轻松同时呆呆地望着其他人的感觉。
在我们被困在里面将近一年的时间里,TikTok的这种无秩序的集体主义媒体艺术形式,给人以最愉悦和真实的感觉。
竖握着手机,手指从一个个FYP feed滑过,那种感觉仿佛从高耸的摩天大楼的一个个卧室窗户滑过,窥探着一个又一个用户的卧室(字面意义也是如此,因为卧室是青少年发挥创意最常使用的空间)。就像克里斯·韦尔(Chris Ware)的漫画一样,它的结构设计就是一次浏览一个窗格。
因为它是全屏的,所以我的手机屏幕感觉就像一个矩形的舷窗。仿佛一个又一个用户劫持了我的后置摄像头,然后把它变成了他们的后置或前置摄像头。
在像TikTok或ChatRoulette或Omegle这样的媒体上,你看到的东西有太多都是创作者直接用摄像头处理的,从一开始就打破了第四道墙(编者注:第四面墙是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透过这面“墙”可以看到戏剧设定的世界中的情节发展),那种亲密感是即时的。
有一件事情我希望TikTok可以去做,那就是让跟踪创作者的多部视频变得更容易些。没有什么比用“请继续关注第2部分”结尾的视频更让我抓狂的了,你得花十多分钟浏览他们的个人资料才能找到第二部分。
我理解,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其实他们是想增加一下浏览量,不过有些视频的确需要拆分成多个部分。但TikTok得添加类似指针或链接的概念,从而让系列不同部分之间的直接跳转变得更简单些。说不定可以通过播放列表功能来完成?
就目前而言,跟踪链接视频最好的办法是去看作者个人资料上的缩略图,然后在屏幕上搜索显示为“ Part#”的文本,或者直接点击有着相同视觉语法——也就是看用户穿一样的服装,在一样的房间,照明情况也一样的每个视频。
(我发了上面一通牢骚之后,TikTok已经增加了一种在创作者档案页面突出显示你刚刚看过的视频的手段,而且由于视频是按照个人资料上的创建日期倒序进行排序的,所以你刚刚看过的视频的第二部分一般就在它旁边,这一点非常方便)。
社区提出创意解决方案还有一个例子,对拆分成多部分视频系列的第一部分(后续部分还没发布)进行过评论的人现在说了,谁要是给他们的评论点赞,等到下一部作品发布时他们就会通知点赞的人。换句话说,用户变成了TikTok的通知机器人(Mechanical Turk)。
我还希望TikTok增加一个功能:在任何视频网格(比如在声音页面或个人资料页面上)上都能够按照流行度对视频进行降序排列。把这个功能给实现了吧。
TikTok需要改进它的搜索排名算法。用TikTok的原生搜索想要找回曾经流行过的TikTok要困难得多,甚至去Google和YouTube都找不到(试过多次后,你就会意识到要想针对特定TikTok创建一个易于理解的搜索查询是多么的困难)。
延伸阅读: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的真正优势,从来都不是算法
译者:boxi
相关推荐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三)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二)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一)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的真正优势,从来都不是算法(上)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的真正优势,从来都不是算法(下)
美国“头学家”是怎么看待TikTok的?
Facebook、微软和谷歌的产品经理们:抖音海外版的商业化尝试,做到了平台、广告主和用户的“三赢”
美国产品经理怎么看Tiktok?
“模因(Memes)”:游戏驿站、狗狗币、ClubHouse 这几个热点的共通之处
从 TikTok 到 ClubHouse,竞争又重新回到社交网络领域了
网址: 亚马逊产品经理: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创造力网络效应 + 模因制造机器(三)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