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塔门,36氪经授权发布。
早上七点半,张瑞一睁眼,翻开手机,下意识的打开了一款基金 APP 的「自选基金」界面,想看看持有的基金涨跌了多少,一秒过后,才反应过来,基金的开市时间是九点半。
陷入「魔怔」的不止张瑞,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有这么一组数据,2020 年,超一半的新基民都是 90 后。每次牛市行情大好,新人跑步入场都不算新鲜事,但是在被一次又一次顶上热搜后,这届年轻人让基金彻底破圈。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 后 00 后接触信息更广泛,对于投资也更敏感,但似乎也更难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说,这代年轻人精神层面更紧张,更动荡,比那些七八十年代的人更苦。
现在他们一方面焦虑,一方面娱乐自己,通过娱乐自己的焦虑排遣焦虑,「搞钱焦虑」也是一样。
塔门和几位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炒基」故事。
我不算一个典型的 00 后,不玩游戏,也不追星,但是对赚钱感兴趣。
我今年大一,高二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基金理财,当时我从微信钱包里看到了「零钱通」,收益率在 2.3% 左右,比银行定期储蓄利率高。我跑去问我爸「为什么它能生钱?」,他指了指书柜,让我自己查。然后在一本 1999 年出版的关于理财的入门书籍里,我大概搞懂了原理,知道了什么是资产配置,基金该怎么买入撤出。
很早之前家人丢给我《穷爸爸富爸爸》,虽然看的断断续续,但这可能是我对「钱」感兴趣的最初启蒙。
当时我高中寄宿,每周家人给 200 块生活费,基本上除去吃饭还剩下五六十块,我都投到了四五个基金里,看准时机加仓。高三学业紧张,没办法经常关注行情,就把本金转成了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
高考结束算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开始了大量投入。那个假期我先系统的排除了一些知识盲点,知道什么是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什么是 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基金名称后面的 A、C、E 的字母又是什么意思。
当时股市已经在从疫情的低谷中慢慢复苏,我判断消费类一定大涨,就把十八年积攒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的借款,以及过万的花呗借款全部投入到基金里。
当时父母借了我几万块,还规定了要还 5% 的利息,特别狠。我觉得本金还是不太够,就从花呗里借了上万块,当时表面利息是 7.5% 左右,但是最后算下来远超这个数。
我笃定了一个事儿就特别心急,根本没有多想就借了,加上之前的理财操作也算是微盈,给了自己信心。我感觉只要一种东西让你获得了快乐之后,就会加大对这种东西的需求,毕竟巴菲特说,没有人愿意等待自己慢慢的变富。
回想起来,借花呗钱炒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好在当时白酒大涨,还了本息之后,还有一些盈余。
我基本不会看那些论坛的评论区或者是一些专家的讲解,都不看别人怎么投,书本上的知识和一些实操经验让我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我的策略是会有一个心理预期的赢利点,在 10% 左右,就立刻清掉,涨多少之后都和我无关,因为我只能赚到我看的到的钱,太贪了就会适得其反。
最近市场下跌的形势属于一个正常的震荡,去年涨的太多自然会回调。我现在有点佛系,每天也就下午两点半看看大盘,判断一下要不要加仓,毕竟长期持有才是王道,基金不是比你赚了多少,而是看你能够活得多久。
其实有些普通散户没有系统的学习,想在股市中赚钱基本上就是靠运气,只不过形势普遍好而已。我越研究越觉得不是专业人士的话,要了解的内容实在太多,90 后 00 后很少能够系统完整经历过牛市熊市,不学习的话还是会大概率成为韭菜。
我接触基金还没两个月,在高点时买入,正处在「跌妈不认的阶段。」
赶上基金这趟车,是在 2021 年春节,当时行情已经好了快一整年。我还专门去看了资料,2020 年沪指涨了 13.9%,深证成指涨了 38.7%,最夸张的是,普通股票型基金上涨了 55%,平均收益率达到了 45.84%。家里人聚餐说的最多的是「炒股不如炒基」。
其实我之前也算理过财,如果潮鞋算理财的话,去年我入了好几双当红的潮鞋,想等着春节一波涨势出手,结果双双下跌。最大的教训就是千万别买王一博穿过的鞋。
基金不一样,不需要鉴定真假,不需要动辄几千上万的投资门槛,大部分基金一元起投,每只过往几年的盈亏数据、投资类型清晰透明。我当时就随便选了几支「顺眼」的,白酒类股票占比少的基金。
当时白酒太火了,我不敢买,这可能算是我唯一具有风险意识的选择。然后选择了「定投」(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放),因为网上都这么说,小白买基金就得定投。
当时我还没意识到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运动」。后来我在朋友间拉了一个小范围的群,不断地有人私信问「我朋友也投基金,都是小白,可以拉进来吗?」,慢慢的成为了几十人的大群,大家最高的诉求是「抄作业」。
「哎,你买了什么?推荐推荐?」
后来这个群里变成了基金段子的分享群和相互的「打气群」,大家都「绿」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同病相怜感,不过清仓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相信会涨回来的。
我发现群里大部分年轻的基金爱好者最初的理财启蒙是支付宝和微信,入手的第一只基金是基金排行榜的前几名。
这种理财排行和推送就像塞到眼前的超大排版字号的游泳传单,身上刚好有点痒,已经有人把泳裤送到了面前。红彤彤的数字提醒着每个刚点开「理财」按钮的年轻人,上车,上车。
我有点反感这种定向推送,但还是没躲过基金的直播,你看直播里西装革履,谈吐不凡的基金经理,给人一种莫名的来自精英阶层的信任感,其实有些就是单纯教你怎么看一支基金的好坏。现在想来算是一种聪明的营销策略,如果是特别烂俗的推销我反而会立马关掉。目前定投最多的就是通过看直播推荐的一支基金,但是亏得最多的也是这只基金。
我算是先上车,后学习的典型。买了几支基金后,才开始从知乎、基金 APP 里学习基础知识,看书真的太慢了,而且似乎也跟不上形势,但是新的问题是信息太多,看了很多,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而有些内容觉得特别有道理,但是自己又用不上。
慢慢的我有点放弃了学习,就记住几句顺口溜和金句,什么「低买高卖,熊市满仓」,我现在还坚持定投,一方面是因为本金不多,还能承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接触基金之后,最大的感觉是进入到一种人生的新阶段,经过了象牙塔的无邪、初入社会职场的懵懂后,真正参与到经济生活的第三阶段,从此和白酒,新基建,汽车、军工共呼吸。每天看着基金曲线,甚至点开某支重仓股票的 K 线,觉得自己也能和有钱人比比智力了,这种参与感甚至大于盈利感。
我特别反感媒体的炒作,天天说年轻人是韭菜,每一代人刚进入理财市场都会有一个学习过程,搞的好像大家都要破产似的,真就干点啥都是韭菜呗。
现在媒体上天天炒什么基金「饭圈化」,其实大家都是自娱自乐闹着玩的,我的 ID 「易方达张坤 IKUN 全球后援会」也是最近改的名,因为性别是女,不少人以为是年轻的女生,其实我是 88 年的大叔了。而另外一个粉丝更多的张坤粉丝后援会,据我所知也是个年纪不小的大叔。
虽然我年纪大点,但我也是从去年 9 月才开始买基金的新人。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工作九年,钱基本都放在支付宝和银行做储蓄,觉得基金和炒股都是不务正业的投机行为,不太靠谱。
我高中宿舍有个群,8 个人,里面有两个互联网大厂的,经常在群里讲定投,这个亏了多少,那个亏了多少,越买越跌,我当时特费解,跌了还买。但我知道他们在理财,可能是最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同事炒基金本金投了 6 万,半年涨了百分之五十,特别触动,当时也不好意思问同事,就花了一天把螺丝钉指数的基金书看了一遍。
其实家里有房有车,生活也不太因为钱发愁,但是到了三十多岁,「搞钱危机」来自于担心老人生病,一旦有个灾啊病的,指不定哪天生活的平衡就全打破了。
每天我会花至少两个半小时在理财基金上面。早上 6 点起床看全球股市;班车上看下陆家嘴财经早餐;中午吃饭看场内基金;晚班车看金融街下午茶和一些公众号文章,还收到一些媒体的实时热点的新闻消息。
之前这些时间都用来玩玩游戏,刷刷社交软件,看看书,对外界的敏感性和关注性都比较低,买基金让我没有再囿于自己的职业和小圈子,开始更关注这个世界,我现在能知道中国市场第一的电子烟是悦客,但我连卷烟都不抽。
现在又开始投了一些股票,不多,但是遇到好的事情就寻思人背后的公司。后来吃海底捞,还想买海底捞的股票。不过现在基金实在太火了,出现了泡沫,感觉到了买固收+品种的时候,要降低偏股型基金的仓位,买入债券型基金了。
我一直认为张坤是中国的巴菲特,持仓集中,能长期持有,但是现在管理基金的规模太大,今年很难有更好的表现。目前我的总体收益在 16% 左右,当时买的仓位低,都是用增量资金在理财,大不了跌到本金,对最近的跌势倒没有太在意。
理财的人都会期待长期复利的威力,也许本金损失到 30% 我就醒了。有句话说的好,我们在熊市收集种子,等到牛市收获果实,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年轻人喜欢理财,一方面和信息的发达程度有关,互联网对基金的报道太多了,年轻人接受的程度比较高。其次是基金产品更加多样化,去年的公募基金就有 8000 多支,选择多了起来,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这两年行情比较好,似乎大家都在赚钱。
但现在已经不是过去两年,有大量地上的钱等着你捡的时候了。投资人需要做大量枯燥无味的研究工作,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一个理财小白如果被媒介信息过分引导而缺少自己的研究判断的话,投资多半不会成功。
年轻人选基金都喜欢追明星基金经理,确实,基金理财中考量一支基金的好坏,基金经理可能占到90%的因素,但是都是基于过往业绩的数据,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单独看业绩,我们做过测试,不管选 1 年期、3 年期还是 5 年期的明星基金经理,选 10 个基金,平均投资的话,正确率不会超过 50%。
在这一波基金热中我观察到,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七日炒基」,即像炒股一样频繁的买入抛出,是不够理性的。之前公募基金投资者平均持有一支基金的时间在 10 个月左右,私募基金客户在 1.5 到 2 年,我自己持有的几只基金最少也持有 5 年以上。
「七日炒基」在交易层面本身是一个投机的思维,并不是投资。如果投资者清楚要赚的是投机的钱,就要往投机的思路中去做,投机自身也有交易规则和逻辑。但是据我的观察,现在国内的量化已经做的就比较发达了,如果散户试图去跟这些量化做较量,通过投机交易赚钱,绝大多数还是会被割韭菜。
当然并不是每一支基金都值得长期持有,A 股上市公司 4000 家可能只有不到10% 具有长期持有的价值,公募加上私募基金有几万只,而真正优秀的、长跑型的基金经理也是极少数。
对于小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两个。一是学习,其实我们投资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只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成熟的东西,消化理解;另外,如果短时间内没有选择基金经理的能力的话,买指数基金对于大多数入门级投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我们统计过 A 股的不同指数在过去 30 年的年化复利在 8-12% 不等,看上去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但 30 年下来就有 30 倍的收益,绝对不亚于美股,甚至房地产。如果是有一定经验的投资人,或者你身边有专业人士指导,具备选基能力,那么股票型基金能帮助你获得更高的回报。
其实做私募基金多年,我发现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处在启蒙阶段,即使是高净值人群,有时候也喜欢追逐交易和热点,有钱并不代表会理财,理财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年轻人可以把自己的规划做得更长期一些,因为投资是要看长期的复利,所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时间。年轻就是投资人最大的资本,越早开始做理财,你有这个理财意识,多学习,尊重常识,保持理性思考,然后把复利持续得时间非常长,长期收益就会非常可观了。
作者 | 张峰
编辑 | 王朝靖
插图 | ins @gosiaherba
相关推荐
年轻人理财就是被割韭菜?他们这么说
知识付费是割韭菜薅羊毛贩卖焦虑么?
中国互联网公司割韭菜10年简史
时尚杂志“割韭菜”简史
“跑赢巴菲特”的90后:借钱重仓赚百万,“我们这届韭菜不好割”
基金讨论区变网络相亲角:这届年轻人如何边理财边恋爱?
GME暴跌60%,散户转战白银:恐被反复割韭菜
6大年度“割韭菜”项目,看完我都佩服这些商业“奇才”
割年轻人的韭菜?我们对泡泡玛特和元气森林的理解与误解
Robinhood 是平权的天使,还是割韭菜的恶魔?
网址: 年轻人理财就是被割韭菜?他们这么说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