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中)

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中)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维基百科自诞生以来已经过20个岁月,至今已收纳5500万篇文章,拥有189种语言版本。这本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协力敲出的。可以说,维基百科是一个属于互联网的奇迹工程,作一家非盈利公司,它坚持以免费和开放的理念运行了20年,让知识变得唾手可得。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是如何依靠全人类的力量构建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维基百科的发展史,全文共分成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中篇。本文译自Medium,作者Tom Roston,原标题为" An Oral History of Wikipedia, the Web’s Encyclopedia",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上)

推荐阅读: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下)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式的协作计划,是用多种语言编写而成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Wikipedia是一个混成词,取自网站核心技术“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

很难想象没有维基百科的互联网,它几乎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重要。权威的数字百科全书包含了林林总总的人和事,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离不开它,甚至着手写论文的本科生也离不开它。维基百科有600万多个条目,它每天的访问量多达上亿次。

20年后,维基百科迎来了20岁的生日,OneZero询问了那些维基百科创造者们,维基百科是如何开始的。

3. “Hello, world!”

关于是谁第一个想到把维基软件和百科全书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存在分歧。桑格声称,正是他的建议促成了威尔士的想法。威尔士并不否认桑格提出过建议,但他坚持称是罗森菲尔德(Rosenfeld)首先向他提出的。

杰里米·罗森菲尔德(Jeremy Rosenfeld):我有个朋友是软件工程师,他一直在想办法与家人分享照片,所以他找到了维基。在Bomis办公室的一次非正式谈话中,我把它介绍给了吉米。他对此很兴奋。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我当时正在认真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系统。2001年1月2日,我和我的一个互联网老朋友本·科维茨(Ben Kovitz)在共进晚餐。当时,我们在太平洋海滩的一家墨西哥餐馆里,谈论着工作、技术和哲学,随后本向我解释了沃德·坎宁安的维基网站的想法。顷刻之间,我就在考虑维基是否会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简单的编辑系统,促成一个免费的、合作的百科全书。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当我1月份回来工作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做出改变了。所以,我说,“我要安装wiki。“因此,我下载了Use Mod Wiki(一种用Perl编程语言编写的Wiki引擎,坎宁安用这种语言编写了Wiki Wiki Web),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制作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

虽然关于是谁把维基模式引入到威尔士的脑子中的争论还在继续,但维基百科社区似乎已经决定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桑格在维基百科的页面上写道:“桑格提议使用维基来征集和接收文章,以便通过Nupedia的同行评审程序。”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我想出了“维基百科”这个名字,这起初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项目,而这个新独立的项目于2001年1月15日在维基百科网站上启动。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测试它,我写道:“Hello, world!”。这对程序员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当你编写一个新的编程语言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Hello, world!”

我们把词条列成清单,并创建链接,看起来就像待办项目。我们可能创建了一个从A到Z的目录。我们想,“我们需要美国每个州的条目,所以就列出了所有50个州的名单。然后你建立链接,浏览一遍,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编写内容。如果简单地说,你可以只写“非洲是一个大陆”。这不是很好,但这样写安全且保险,不会出错,这只是一个开始。

马格努斯·曼斯克(Magnus Manske):基本上是这样的,“我们想要达到20万篇文章,但目前我们只有19篇。我们都希望这最终能实现。我们想要达到大英百科全书的规模,我认为基本上需要10年的时间,那是我们的文章数量可能会达到10万。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到一月底,我们有了大约600篇文章;到三月,我们有了大约1300篇文章;到四月,2300篇;到五月,3900篇。当然,那时候文章的质量还不太高。

维基百科是完全开放和可访问的,允许任何拥有基本计算机技能的人自由添加和编辑页面,所以像西伯利亚哈士奇和凯尔特音乐这样的小众条目在早期能建立起来。相比之下,Nupedia则显得迟缓、呆板、精英主义。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我们曾经并行经营过Nupedia和维基百科,但很明显,维基百科能做的更快更多,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运行模式。所以Nupedia渐渐黯淡了。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如果你是在做维基百科,你会觉得Nupedia很无聊。但如果你在为Nupedia工作,你会觉得维基百科不严谨,缺乏可信度。我大概花了80%的时间在维基百科上,20%的时间在Nupedia上。我的想法是,维基百科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它最终能使“创建一个免费百科全书”的项目起飞。但我不想完全放弃Nupedia,我想让Nupedia成为维基百科的一个评论机制。

4. 维基百科的转型

维基百科成立9个月后,美国本土就发生了9/11事件,这成为维基百科的“转型时刻”。在危机时刻,读者们转向维基百科寻找真实答案。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我记得那天早上醒来,我听到这个消息,新闻报道、谣言、政府公告、假新闻等等信息让寻找真相的人一时间找不着北,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网上寻找电视无法告诉我们的信息。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你看了一遍又一遍袭击的视频,大家都在猜测是谁干的。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人们在寻找信息,维基百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满足了这种需求。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我们进展得一直相当顺利,写了一本百科全书,包括行星和历史人物等等。这是维基百科第一次对一个新闻事件做出回应,做一些不同于新闻的事情,但是互补。人们开始通过完善背景信息来回应新闻。

安德鲁·李(Andrew Lih):9/11之后,因为经济跳水,更多的人有时间投入到百科全书的创作中。

布雷塔·古斯塔夫森(Britta Gustafson):有很多关于9/11的材料,但我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那时我14岁,花了很多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的电脑上。我是学竖琴的学生,但当时维基百科上还没有关于竖琴的知识。我想,“好吧,我可以写这个。我有一本竖琴日历,头版有关于竖琴的历史,我用它来做材料撰写了竖琴条目。但大多数时候,这都是我突然想到的,没有真正的来源要求,也没有真正的方法来合并引文。我的妹妹在上七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的小报告,所以我把她的这篇报告也放到了维基百科上关于巴勃罗·聂鲁达的文章里。

与此同时,只有二十多篇文章通过了Nupedia的审查程序并最终发表。桑格的薪水被削减了,他在2002年初离开了这个项目,Nupedia也被“搁置”了。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拉里应该得到更多的赞扬,他在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总觉得,人们总是想在本不应该有争议的地方制造争议。

随着维基百科的发展,该组织的财务需求也在增长。

斯蒂芬·哈里森(Stephen Harrison):吉米在维基百科上发布了一些类似“我们可能会为维基百科探索广告途径”的话。这是试探性的,但社区成员的反应很严重,西班牙的维基百科非常不满,退出了维基百科,这使得吉米无法将维基百科商业化。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2003年,我们决定将公司转型为非营利组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时刻,因为我们本不必这样做。随着流量的增长,资金消耗越来越大,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我想,“好吧,我们变成一个非营利组织,也许这是一个不需要在网站上做广告就能获得一些资金的途径。”真正的问题是,“人们会为此捐款吗?”

Wikipedia.com在2003年更名为Wikipedia.org。

史蒂文·普瑞特(Steven Pruitt)(维基人,376.4万次编辑):如果维基百科开始卖广告,单是这一点可能不会让我离开。但这会对整个维基百科造成什么影响?我不知道。我认为这不会对项目有太大影响,但它会改变人们对这个项目的看法。我认为,单凭这一点就会有问题。

理查德·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维基人,170万次编辑):我想会有一个岔路,可能还不止一个。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关于广告,我们总是说:“永远不要说永远不会打广告……但是确实目前不行。”

维基百科对准确性的努力,会被关于偏见的问题所破坏——它是一个权威的来源,还是业余历史学家的便签本?

多年来,维基百科出过很多错误,比如说活着的人已经死了:从喜剧演员辛巴达到参议员罗伯特·伯德。2008年,一名青少年编辑了长鼻浣熊(coati)的页面,长鼻浣熊是南美洲最常见的浣熊科动物之一,网页上说它“也被称为……巴西食蚁兽”。这个原本只是个玩笑,但这个“事实”出现在了许多出版物中,甚至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的一本书中。

2005年5月,维基百科上关于记者约翰·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的文章也被错误编辑了,称他是刺杀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以及他的兄弟美国总检察长、民主党总统提名人罗伯特·肯尼迪(RobertF.Kennedy)的嫌疑人。塞根塔勒曾经为小肯尼迪工作。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约翰·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打电话给我说,“这篇关于我的文章说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说:“天哪,真抱歉,我马上调查一下。”不到10分钟,内容就被修正了,但我想,“这太烦人了。”

理查德·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我最初的反应是,好吧,为什么他不直接编辑页面呢?当然,如果它是关于你自己的页面,你通常就不会这么做。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然后他在《今日美国》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维基百科]危险的尖刻社论。

塞根塔勒写下了他所经历的个人伤害,并谴责了维基百科,说“维基百科是一个有缺陷、且不负责任的研究工具,”他写道。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揭露了维基百科的缺陷,即其不可靠性和篡改的脆弱性。但是,正如《纽约时报》当时所报道的那样,这也是一个让人反思《百科全书》如何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刻。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维基人总是认真对待他们所做的工作,也把它当作一个项目来享受。但也有一些人对维基百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在团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理查德·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我认为这损害了我们的声誉,但我也认为,这对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维基百科是如何运作的非常有帮助。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小项目。我们正在对世界产生影响。

安德鲁·李(Andrew Lih):在那之后,我们制定了一个称为BLP的政策,规定如果你是在编辑一篇有关活着的人的文章,你必须遵守一个更高的来源标准,保证准确性。

2004年,在谷歌上搜索单词“Jew”会出现一个反犹太网站,人们开始为此担心。谷歌拒绝调整它的算法,因此激进分子丹尼尔(Daniel Sieradski)组织了一个“谷歌炸弹”,操纵链接,让特定网站在谷歌搜索引擎中出现。丹尼尔选择将“Jew”链接到维基百科的词条中,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表明该网站正日益被视为一个中立和权威的信息来源。

2005年12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份同行评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在准确性方面,维基百科并不落后于《大英百科全书》。在这份报告中,42名专家评审人员发现,在维基百科的科学文章中,每一项有大约4个错误,而《大英百科全书》有大约3个错误。虽《大英百科全书》对调查结果提出异议,称该报告存在“致命缺陷”,但《自然》杂志为其文章进行了辩护。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据说《大英百科全书》立即写信给《自然》杂志的编辑,对这一说法表示异议。但维基人立刻写信给吉米,请他复印一份研究报告,这样他们就可以修复维基百科上的错误。

史蒂文·普鲁特(Steven Pruitt):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待这件事。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在文章里写些废话,但同样,其他人也可以随意捡出这些垃圾。

谢尔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维基百科的页面中单独设立“对话”页面,这样编辑们就可以在文章后面的相邻页面上进行交流。所有的编辑都会被记录并追踪到个别编辑者。编辑之间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并导致欺凌等问题。

维基百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政策而自找麻烦。但最终,问题会得到解决。贾斯汀·克纳普(Justin Knapp)是第一个拥有一百万次编辑的维基百科人,他在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条目上也遇到过麻烦。 “我在第一年左右遇到了很多困难,”他说,“我从惨痛的经历中学到了最佳实践、合作和打消耗战。”

布雷塔·古斯塔夫森(Britta Gustafson):我个人的理论是,无所不知的力量在推动维基百科。

史蒂文·普鲁特(Steven Pruitt):我一直希望能在某种学术环境中工作。维基百科的好处是,它不受时间的限制,我试着在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至少做几次编辑。

维基百科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参考点。“Weird Al” Yankovic (“怪人奥尔”扬科维奇)在2006年的歌曲《White & Nerdy》中提到了维基百科,以肯定它的书虫声誉。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偶尔会对该网站进行讽刺攻击,嘲笑其合理性,并断言其条目是由群体思维决定的,而不是事实。

由于维基百科的飞速发展,维基媒体基金会于2007年宣布了其第一位执行董事——加拿大记者苏·加德纳(Sue Gardner),她的任务是确保“项目”能够处理其不断膨胀的容纳能力,并保持其核心指令。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当维基百科还很小的时候,苏加入进来了。我们的总部在佛罗里达,仍然只有少数员工。苏很厉害,因为她把维基媒体基金会从大概五、六名员工,在几年之后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组织。

凯瑟琳·马赫(Katherine Maher):苏·加德纳(Sue Gardner)建立了基础设施,使维基百科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平台。目前维基百科有超过200名员工,2007年基金会搬到了旧金山。苏建立了必要的有效治理和强大的筹款机制,并确保该机构拥有度过一段增长期所需的条件。

译者:Jane

推荐阅读:20岁的维基百科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上)

推荐阅读:20岁的维基百科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下)

相关推荐

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中)
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上)
维基百科上最高产的作者,居然是一个机器人
印度陷入政治两极化,维基百科相关内容也“乱了”
维基 20 周年,为什么它是「互联网奇迹」?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何再造一个维基百科?
每天上千条文本过时,累死志愿者的维基百科被MIT最新AI接手啦
马斯克炮轰维基百科:我的词条内容太荒唐
起底中国 IT 发展 20 年
登月半个世纪后,我们的好奇心和勇气都去哪了?

网址: 口述历史:维基百科的 20 年(中)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8490.html